语文文言文该怎么讲课(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1.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zyz13780230490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本着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
2.如何教好文言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对文言文的讲授,往往就是“满堂灌”。
长期以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篇文言文都要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学生不能理解,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
其结果就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以至于到了高三,即使做了大量的文言文练习题,学生依然不能轻松应对考试。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寻一些更为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文言文中去,读懂古文,爱上古文。
要教好文言文,我认为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文言文这种相对枯燥的文章教学,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比如讲授《鸿门宴》时,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故事导入:“在一次美国小姐竞选中,琼斯以她绝美的风姿赢得了阵阵掌声;而使得掌声几乎要震塌赛台的,则是她对一道测试题的回答。
考官首先讲了楚汉相争的故事,然后问:“项羽被困于垓下,等待他的是自刎而死;刘邦将要得胜,迎接他的是称王天下。如让你在其中选一个当你的丈夫,你将选谁呢?”琼斯小姐想了想,答道:“项羽。”
琼斯小姐道出了所有不慕权势重品质的女子的心声。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
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刚烈急躁,又优柔寡断。我们今天就来分析这位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吧!”说到这里,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很高。
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愿意随着你的思路走的时候,你的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法,绝不能千篇一律 教《滕王阁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体味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讲《雨霖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描绘作者与心上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来感悟柳永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内容风格和语言特点;学《逍遥游》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介绍庄子蔑视高宫厚禄、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思想;通过“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介绍蕴含在诡辩术中的老庄的自然观等等。
我们还可以针对一些与课文息息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辩论、演讲,这样学生会更活跃,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逐渐培养出来。这正是“活”则生趣,趣则生爱。
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好文言文的前提。 三、充分尊重学生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注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唱主角。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见地,对于他们不同的观点态度我们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努力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我们也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四、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文言文中许多东西颇具生命力,它们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时适时点拔,学生必然感兴趣,印象深刻。如成语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
讲到词类活用时,可举例“富国安民”的“富”和“安”,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提及特殊句式,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的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即“忌不信自”,日常生活中还常提到的“自责”、“见谅”等;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金城汤池”中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河”古代专指“黄河”,“江”古代专指“长江”,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一经点拔,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
而且无形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做题的时候,即使碰到不理解的词,。
3.文言文应该怎样教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话虽如此,但我们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
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这一关。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林嗣环《口技》中的“中间力拉崩倒声”一句中,“间”不读“jian”而应读“jian”。
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老师的范读,且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
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
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
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
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
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
再联系复习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
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
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
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4.文言文应该怎样教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话虽如此,但我们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这一关。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林嗣环《口技》中的“中间力拉崩倒声”一句中,“间”不读“jian”而应读“jian”。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老师的范读,且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5.老师怎样才能讲好文言文
由老师逐句讲解后过度到学生“自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自讲”文言文的四个阶段
(一)讲词句
这是学生自讲文言文的初级阶段,是在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较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自讲。这时的文言文学习,以教师“逐句讲解”为主,学生“自讲”为辅。这一时期,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会学生识别常见的词法,如使动、意动等,句法,如判断句、被动句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
同时,要尽量提供学生“自讲”的机会,碰到学生能力范围内的词句,就尽量“提问”学生,叫学生来讲。这时的学生自讲,表现为对教师关于常识、语言点等提问的回答。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必修1)第一句为“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以“逐句讲解”的知识点有:①郑:郑国国都;②以:介词,因;③于晋:介词“于”和名词“晋”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翻译时翻译到谓语“无礼”的前面。于:对。④于楚:?
以上的①是对实词的讲解,②是对虚词的讲解,③是对句式的讲解,而④就可以挑出来提问学生,要学生“自讲”了。因为这里的“于楚”和③的“于晋”都是介宾短语后置,而且介词“于”都可以翻译为“对”。提问学生,要求学生自讲“于楚”,既是对学生听讲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学生“自讲”的一种初级训练。
(二)讲语段
在学生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看工具书、参考书,讲解指定的语段了。在讲解语段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读,即将所讲的片断读一遍,目的在于订正读音,也使同学们再熟悉一下语段;②问,“自讲”的学生在准备自讲时,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查清,这时可以先向老师或同学问清楚;③讲,讲解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④译,将语段翻译一遍,尽量直译;⑤答,回答同学的疑问,或老师的提问。
这是比较正式的“自讲”了,达到了这个水平的学生,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已经比较高了。
(三)讲鉴赏
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后,一般的学生对于“自讲”浅易文言文的文言知识应该问题不大了。也就是说,一般的学生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已经没什么文字障碍了。这时候,就要适当地指导学生“自讲”对于文言文的鉴赏了。
6.文言文如何教学
先读再讲后总结。
首先让学生熟读文章,特别是句读要读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课文,标出难于理解的重点词句。
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提问。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大包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译文,相互交流,有区别,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形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译文。
课后学生主要要做好总结,这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文言文的总结应有这样的几个方面。
1:文学常识,作者的名、时、地、评、著。本篇文章写作的目的背景。
2:通假字。3:一次多义。
(这里包括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4:古今异议。5:特殊句式。
(主要是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状语后置等等。再加上一些固定结构。)
总结最好是结合以前学习过的文言文进行。如果学生的基础不错的话。
可以让学生课后多阅读一些文言文著作。最好是《史记》男生应该喜欢看里面的列传。
7.文言文如何教学
先读再讲后总结。
首先让学生熟读文章,特别是句读要读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课文,标出难于理解的重点词句。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提问。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大包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译文,相互交流,有区别,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形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译文。课后学生主要要做好总结,这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的一点。
我认为文言文的总结应有这样的几个方面。1:文学常识,作者的名、时、地、评、著。本篇文章写作的目的背景。2:通假字。3:一次多义。(这里包括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4:古今异议。5: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状语后置等等。再加上一些固定结构。)
总结最好是结合以前学习过的文言文进行。
如果学生的基础不错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后多阅读一些文言文著作。最好是《史记》男生应该喜欢看里面的列传
8.如何上好文言文课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
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来打动读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勃起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文言文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充分备好课 每个老师都会上课,但要上好一堂课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认真的备课。 1、备教材。
即教师在对教材熟悉的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文本、教材文本和读者文本。要明白作者创作这一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即作者的写作目的。
站在作者立场来想问题、预设问题。教学这一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什么、学会什么?即教学的重难点。
站在教材本身来疏理自己教学的思路,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读者)预习或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会想到什么、收获什么,即学生的反馈情况。
站在学生(读者)立场来思考问题。做到以上三个角度就解决了“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备课基本到位。
2、备自己。即教师在授课之前自己的准备,很多时候我们的备课往往停留在备教材上,却忽略了自己,以致课堂教学思路不清、重难点不突出、冷场等情况。
备自己,要求我们在备教材的同时思考怎样来引导学生、怎样过渡、用怎样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怎样才能突显课堂的重难点等,备好自己,便可从容地走上讲台。 实现高效课堂 第一、文言课的导入,一定要富于变化 老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有足够的兴趣来学习。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许多老师虽然都知道,但一旦运用到实际中就显得单调,只是用现实或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来导入。因为这两种导入方法信手拈来,不需花太多的时间来思考。
虽然导入可能和课文的重点没有太大关系,但一个好的导入却决定了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态度。因此,老师应该重视导入,根据每堂文言课的特点,采用成语导入,讲故事导入,全班讨论导入,动手实际操作导入和古今异同导入等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
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
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
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知识点精讲。
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
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
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
9.文言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特别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好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2、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您的提问已解决,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