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托孤文言文(《白帝城托孤》的译文是什么?)
1.《白帝城托孤》的译文是什么?
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
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托孤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了永安宫,看到刘备病得不成样子,慌忙拜倒在刘备跟前.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万分.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你.」刘备说完,泪流满面.诸葛亮也哭?说:「望陛下保重身体.」刘备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将官,见马谡也在身边,就叫暂时退出,对诸葛亮说:「这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对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说完,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拿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感叹地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 不幸中途分手.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诸葛亮拜倒在地上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劳,辅助太子.」刘备叫左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诸葛亮问:「有甚么事吩咐」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 「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说完,叩头出血.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叫刘永,刘理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弟兄三个, 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说完,叫两个儿子拜在诸葛亮跟前.接着又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慢.」说完,双眼一闭,断了气.终年六十三岁.托孤用意。
2.《徐庶荐诸葛亮》文言翻译
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译文: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原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3.刘备托孤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诸葛亮传》)
译文
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后主,对他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就要如对待父亲一样.”
4.诸葛亮白帝托孤的故事.快
原文: 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势加重,自知不起,遣使至成都召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城永安宫(今奉节师范学校内)受遗命。
诸葛亮领刘永、梁王刘理等赶到奉节。刘备已多日卧床不起,请诸葛亮坐在床沿上,抚其背说:"我有幸得先生相助而成就帝业。
然而我甚浅陋,未采纳丞相之言而伐吴,自取其败,悔恨莫及。我死在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于是将遗诏递给诸葛亮,一手掩泪一手把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刘禅软弱,先生以为可辅佐则辅佐,若不可辅佐,则请先生自为成都王。
"诸葛亮听罢,手脚无措,流泪跪拜在地说:"臣怎敢不尽全力辅佐后主, 以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呢!"叩头不止。刘备又请诸葛亮坐下,叫儿子刘永、刘理来到面前,吩咐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三人都要以对待父皇的礼仪对待丞相,不可怠慢。
"并叫两个儿子同拜诸葛亮。诸葛亮诚惶诚恐,说:"臣即使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陛下的知遇知恩。
"刘备这才心安,然而又加封尚书令李严兼任中都护,统掌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宫,同为辅政大臣。最后对在场的文臣武将-一嘱托,这一代枭雄才一命呜呼。
其用心可见。 翻译: 当年逾六旬的刘备到了这里,已不再疑惑为什么一个黄口孺子会将他的美梦击碎,已不再叹息为什么黄天厚土总是对东吴偏爱袒护。
更多的,是毫无思考的流泪。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
他用泪水打动了诸葛亮以倾心辅助,骗过了鲁肃得以长据荆州;他用泪水赢得民心,赚取了可以与曹操的“天时”、孙权的“地利”共相对峙的“人和”——这是他的政治本钱。 当然,他最终还是意识到,泪水也同样害了他。
用泪水赚来了荆州,却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悲剧发生后,又是泪水冲刷掉了他的理智,挑起了他为弟报仇的莽撞盲目的情感冲动。他坎坷而幸运的一生在终结处被掺入了深深的悲凉。
刘备纵横一生,也注定将以泪水终结。 今天,那泪水激起的水涡,还依稀犹在。
七十万大军与七百里连营一夜之间泯灭,残存的一丝坚强将他带到了这里,带到了白帝城。 苍天是可怜刘备的。
白帝城永安宫是个非常美丽的去处,居山傍水,鸟语花香。而刘备却没有心情欣赏,或者说,这些身外之物只会徒增他的忧愁和哀怨。
长吁短叹一番,刘备准备托下后事。 白帝城内有一个后人做的托孤堂,堂里无非是蜡像。
看着那孱弱无力的刘先主,我不禁摇了摇头。我认为,刘备尽管处于弥留之际,但他终究是一代枭雄。
一代枭雄就意味着不仅能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在庙堂上从容不迫,而且在病榻上也不失王者风范。不过也许是我过于挑剔了——王者风范是不必要写在脸上的,真正的王者,会聪明的拿病容来掩饰。
现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刘备在弥留之际仍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而且长远无比。他对孔明嘱咐:“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卿可自立为成都之主。”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小说家之言,但后来知道这话于史有据,就不得不敬仰起刘备了。
这句死前嘱托简直比曹操的那句人生哲学更加奸诈狡猾,不仅笼络了诸葛亮的心,建立了其六出祁山、鞠躬尽瘁的动力源,更巩固了刘禅的基业。因为我们从这句话中分明可以知道,刘备对于刘禅是个怎样的窝囊废已经很清楚了,正基于此,刘备干脆把刘禅“不才”这个事实明摆了出来,却要让诸葛亮以为是刘备对他的信任。
这样而来即便刘禅以后真的到了不可辅的地步,诸葛亮也不会效法伊尹、霍光,而会甘心当周公、萧何。果然,当愚蠢的后主妄信谗言,将胜利在望的诸葛亮招回的时候,诸葛亮所做的仅有苦口婆心的劝诫。
这种既不符合他的智慧也不符合他的性格的做法,直接来自于刘备在幕后设置的一双黑手的操纵。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诸葛亮的身边的黑脸大臣,这就是千夫所指的李严。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就是因为此人谎报军情而丧失了又一次宝贵的机会。但少有人知道李严曾经也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权臣。
刘备托孤时,文托诸葛亮、武托李严,实际上是一手很险恶的招数。李严的人品刘备也是相当的清楚,将军国大事托给一个奸佞小人,这里有一个微妙的道理:一忠一奸、一贤一佞,相互掣肘,组成了一个稳定的架构。
对比魏、吴两国,我们不得不赞叹这是如此高妙的政治手段。魏国是能人专权,结果能人及其儿孙把曹家取而代之了;吴国是小人专权,结果两代小人把朝廷弄得帝位更易,内讧迭起。
而刘备的这种安排和上面提到的那句话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双保险,使得蜀汉绵延数十年而内部不乱。我们纵览历史会知道,从夏到清,林林总总的王朝灭亡的原因无非只有两条:外部侵略和内部夺权(包括农民起义)。
多数王朝灭亡是二者兼备,单纯的只由于外部侵略而灭亡的并不多见,蜀汉算是一个。我于是就知道了刘备的宽厚仁慈不过是一张画皮,所谓“刘曹原是一路人”。
但无论怎么说,刘备的结局是悲哀的,他一生的最至尊、最孤楚、最伤感、最失败、包括上面谈到的最机谋都被攒到了一块儿,那会是怎样一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