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亦难文言文答案(当知读书亦是难事文言文题及答案)

1.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文言文题及答案

注释:①口口去 (qū): 张开口合不拢,形容受到震惊。②帙(zhi):卷。③累马:牵马,备马。④婢:使女,女仆。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史袁遗,字伯业。

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C.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句:就大声喊叫,又蹦又跳,像口渴的鹿跑向泉水。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监

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

答:①性不耐静(耽玩竟日;贪玩;不能静心)②读书稍倦(困倦;嗜睡)

2.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文言文题及答案

注释:①口口去 (qū): 张开口合不拢,形容受到震惊。

②帙(zhi):卷。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史袁遗,字伯业。

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C.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句:就大声喊叫,又蹦又跳,像口渴的鹿跑向泉水。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监 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 答:①性不耐静(耽玩竟日;贪玩;不能静心)②读书稍倦(困倦;嗜睡)。

文言文,亦难,答案,读书

3.读书亦难文言文翻译

"读书至圣贤言不善处,则必自省曰:吾得无有此不善呼?有不善,则速改之,,勿使一毫与圣贤言之不善有相似焉.至圣贤言善处,则必自省曰:吾得无未有此善乎?于善则速为之,必使事事与圣贤所言之善相同焉.如此,则读书不为空言,恶日消而善日积矣. " “读书读到那些德高望重有学识的人说的不对的地方,就一定自我反省,问一下:我有这些不对的地方吗?有不对的地方,就立即纠正,不让自己有一丁点的行为与有学识的人说的不对的行为相似。

读到他们说的对的地方,就一定自我反省,问一下:我是否不具备这样的好的地方?如果是,就立即照着好的要求去做,一定要让自己的行为处处都和有学识的人要求的好的地方一致。这样,读书就不是白读,每天错的行为在一点点减少,而对的在一点点积累啊。”

4.语文评价手册,25课,课后练习日喻(节选)苏轼的阅读答案

日喻(苏轼)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生字新词: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扪:摸。

揣:摸。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譬:比喻。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解:“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问之有目者”——“问之(于)有目者”向“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把 …… 当作“与……远” ——相比差距很大“未曾” ——不曾,没有大意: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比 喻(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盲 人 识 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才能正确认识事物问之有目者 得其声} }未得其实未尝见而求之人 得其形比 喻(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盲人识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才能正确认识事物“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道可致而不可求指出人们“求道之过”理解:“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

5.古文的答案

枭(猫头鹰)逢鸠(斑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当地人)皆恶我鸣。

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刘向《说苑·谈丛》 原文: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参考译文: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

“枭”即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

枭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改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18.B

19.C

20.D

21.(每句3分)

(1)达成了心愿(或:做成了官),就把恩德施给百姓;不能达成心愿(或:做不成官),就修养身心在社会上显现美德。

(2)你们读书人总是会说,可等将来做了官了,就不再这样说了。

(3)有要借款的,要满足他们;不能偿还的,要宽容忍让他们。

18.B(坚守高尚的情怀) (3分)

19.C(无关批评的:①书生品质,④好人行为。⑤指向不定: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弟弟)(3分)

20.D(只知的是“会别可怜之语”,不知的是“命名本旨”) (3分)

参考译文:

我想世界上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们这些读书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顺从兄长,守住先人的家业,等待后人来继承发扬。达成了心愿,就把恩德施给百姓;不能达成心愿,就修养身心在社会上显现美德。所以又比农夫高了一等。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就不是这样了,一捧起书本,便想要考中举人,考中进士,作官后要如何抓取金钱,建造大房屋,购买很多田产。一开始便走错了道路,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那些没有当上官的,在乡里做坏事,削尖脑袋钻营,更令人受不了。约束言行,修养品德,注重自己人格的人,难道没有吗?以经世济民作为自己的理想,使坚守高尚的情怀,追慕古代贤人,也到处都有一些。但是好人总被坏人所牵累,于是我们也开不得口。一开口说话,别人便笑说:“你们读书人总是会说,可等将来做了官,就不再这样说了。”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忍受别人的笑骂。工人制造器具以供人使用,商人搬运货物,输通有无,都有便民的地方。只有读书人对于人民最没有用处。

我一生中最敬重的是农夫,你们对于新招用的佃农,一定用礼貌的方式对待。他们称呼我们为主人,我们称呼他们为客户,主客本来就应该是平等对待的,我有什么好尊贵而他们有什么好低贱的呢?要礼貌地对待他们,要怜惜他们;有要借款的,要满足他们;不能偿还的,要宽容忍让他们。我曾笑话唐朝人作的《七夕》诗,歌咏牛郎织女,写的都是些相会离别的话,非常不切合诗歌要表达的本意。织女(织布),是衣服的本源;牵牛(耕地),是食物的本源,在天上的众星中是最尊贵的;上天看重他们,可人反而不看重他们!他们致力于耕种纺织尽心尽力于民事,呈现的景象清清楚楚可作借鉴。我们乡里的妇女,不会纺织,然而在家中主持炊饮之事,学做针线,仍不失为勤劳恭谨。近日有些人很喜欢听鼓儿词,以玩纸牌为游戏的,风俗败坏,应当赶快禁止。

7.《三国志·吴书十》文言文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

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餧虎耳。”

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

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闲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

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从讨丹杨,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 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

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

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

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淩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

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

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

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 一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乡〕待之。”

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

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

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

蒙使人诱之,不从,则伺隙袭击,奇遂缩退,其部伍孙子才、宋豪等,皆携负老弱,诣蒙降。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一曹公不能下而退。

一吴录曰: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之。

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闲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

乃具陈其状。于是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

一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

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其功,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别赐寻阳屯田六百人,官属三十人。

蒙还寻阳,未期而庐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权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复令蒙讨之。

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 一吴书曰:诸将皆劝作土山,添攻具,蒙趋进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

权从之。 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

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备。

读书亦难文言文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