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高考文言文的方法步骤(如何搞定高三语文文言文?)
1.如何搞定高三语文文言文?
1、围绕考纲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
大致说来,可以按照字词句段篇的思路,从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角度进行整理。事实上,整理本身不是目的,让自己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语文知识谱系才是最关键的。唯有对这些知识的适用范围、逻辑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有了合理的思考工具,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思考。
所以,在平时做题或者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万分注意基础知识运用的准确性,多揣摩高考试卷以及标准答案是如何考察这些知识点的,对答题角度和牵涉到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这样便能够提高解题效率。
2、掌握方法技巧,妙解题目得高分
在对文言文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之后,在短时间内有可能无法熟记这些知识点。那么,如何高效地应对实词、虚词的释义考察?如何有效得应付语句的理解与翻译呢?这里推荐语法分析法,即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推断字词乃至整句话的意思。掌握语法分析法,打通任督二脉,轻松拿下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在高考中应对实词的考查,借助语法分析法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一句中,“取”为动词,“樵”是“取”的宾语,就应该为名词,可以推断出“樵”的意思是“木材”。
文言文虚词承担着多重的语法作用,如果不加仔细分析判断,往往会与事实差之千里。因此正是考生对虚词用法产生误解,才会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不过,如果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入手,准确分析虚词前后语法成分的关系,对于虚词用法就会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2.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直翻实词。这里所谓的“直翻”就是纯粹的类似翻译软件似的直译。根据平时掌握和积累,以及对文段的简略分析,把句子中的所有词(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都直译出来。译时不太用考虑语境,只要求对词进行直译。
二、找出那些容易闹出笑话的专有名词之后,就要继续寻找句子中有没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了。先说古今异义词,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复杂演变,所以一些词的古义和今义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大相径庭,更有甚者是完全相反。如果这些词考生要用今义去翻译,那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例如: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 张衡传》)一句中,不能把“下车”翻译成“从车上下来”
“下车”一词应译为“官吏到任”。
把握古今异义词的办法除了平时的认真积累外,有的词还可以通过分析字形的方法去理解字的本义和几个常见的引申义,从而避免因古今异义的问题而产生错误。再说通假字,通假字在辨别的时候比古今异义词还有困难些。由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所以这些词往往隐藏得很深,不仅翻译句子时对于这些通假字无从下手,而且它们还对文言文理解构成巨大障碍。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景”字无论翻译成“景物,景色还是景观”都翻译不通。如果知道“景”通“影”,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影子一样”就豁然开朗了。辨别通假字时可以在怀疑它是通假字之后根据它们“音同形异”或“形似音异”的原则加以大胆的尝试和猜想。“音同形异”时就联想和这个字发音相同的字;“形似音异”的时候就尝试去掉部首或偏旁,或者就更换一个部首或偏旁。以下我就演示以下如何推断出通假字。
例如: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后汉书 乐恢传》)
按照正常的翻译逻辑,“诸公”译为“许多人”,“多”译为“称赞”(这个词属于文言政事中的常用词,学生应该掌握),“其”译为“他的”,“行”译为“品行,德行”。所以第一句就应该译为:“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连”译为“接连”,“避”译为“躲藏,隐匿”,“之”译为“代词,代前文说的乐恢”,但是第二句要翻译成“接连躲避乐恢”和第一句逻辑上说不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怀疑“避”字的翻译是否出现了偏差。我们继续看第三句制造语境。“遂”译为“就”,“皆”译为“全,都”,“不应”译为“不答应”,所以第三句就翻译为:“就都没有答应”。推导语境逻辑,乐恢品行优秀,大家都称赞他,于是大家怎么做了,乐恢却没有答应。根据逻辑,大家做的事情一定是“举荐”或者“征召”。但“避”字无论如何也译不出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大胆推断这个“避”一定是通假字。根据“形似音译”的原则,又根据联想推断在课内学过的《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字就是“征召”的意思。所以,我们得出结论:“避”通“辟”,译为“征召”。
三、把特殊的实词处理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要注意各个词的词性在文中是否合理,有没有活用的情况。尤其是要注意谓语,宾语和状语位置的词。考试中在翻译句子题中比较常出现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充当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查找词类活用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铭记这个词的基本词性,然后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
例如: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陆游《书巢记》)
这句话中的“病”和“上”就属于活用。“病水”中“水”是名词,根据句意,“病水”应为动宾关系,所以“病”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担心”。“上而为巢”,“为巢”是动宾关系,译为“建造房屋”,那么“上”一定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本文译为“在高的地方”,“而”表修饰关系。整句话就译为:“尧的百姓担心水患,所以在高处盖房,这就是避免灾害的房子。”
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有哪些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怎么去读(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第二部分:如何答题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附录: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二、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
三、文言翻译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