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旧唐书》文言文阅读(旧唐书文言文翻译)
1.旧唐书文言文翻译
冯伉,原来是魏州元城人。他父亲玠后,他家搬到京城。小的时候就学习经学。大历初年,考到《五经》秀才科上,被任为秘书郎。建中四年时,又考上博学《三史》科。三次升迁到尚书膳部员外郎,是充睦王陪读的侍从。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去世,为吊念赠使,李抱真的儿子给冯伉帛数百匹布,不接受。有特别把布送到京城,冯伉因为表奏,因此不接受。后来派他去任醴泉阙县令,宰臣推荐一些人名字,君王的决议不改,对宰臣说“上任泽潞使不接受布,这个人一定清廉,可以派他。于是冯伉被任为醴泉阙县令。县中百姓大多很贪婪,因此写下了《谕蒙》十四篇,大意是告诉人明忠孝仁义,规劝他们学习务农,每个·乡都发一卷,打开让他们学习。在县干了七年,韦渠牟推荐他到事中,当了皇太子和各位王的侍读。召见在别殿,赐他金紫。编著《三传异同》三卷。顺宗即位,被任为尚书兵部侍郎。后来改任国子祭酒,为同州刺史。又任为左散骑常侍,重新领太学。元和四年去世,年龄六十六,又被赠为礼部尚书。
子药,通过进士擢第,又考上制科,做官到尚书郎
我可能有不好的地方,谢谢指导。
2.《节选旧唐书•杜甫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
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3.文言文翻译旧唐书
和尚!给我问问分~!~!~!~!~!~!~!~!~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
寓居在江都,年轻时拜李善为师。家里贫困,没有灯烛,白天采些柴草,夜晚燃柴读书,终于博览经史,善于写文章。
考取了进士,又参加了皇帝亲自支持的殿试,考中文学优赡科,被授予郿县县尉,经过四次提升,任左台监察御使 (武则天)长安年中期, 御使大夫魏元忠被张易之陷害,发配流放到岭南,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孤独祎之到郊外为他饯行。张易之大怒,唆使人诬告崔贞慎等与魏远忠是同谋犯,武则天令马怀素审讯,派太监催促,传话示意马怀素要想办法定成同谋罪,马怀素支持正义不接受这样的命令。
武则天大怒,召见马怀素亲自诘责质问,马怀素奏报说:“魏元忠犯罪被发配流放,崔贞慎等因为是亲密的故交就去送他,实在是可以责备的,如果认为他们是谋反,我怎么能欺骗上天的神明?当年彭越因为谋反被杀,栾布在他的尸身下奏事,汉朝不给栾布定罪,更何况魏元忠的罪与彭越不同,陛下怎么能追加送行人的罪呢?陛下手握生杀大权,想要给他们加个罪名,取决于您的内心就可以了。如果交付给我去审讯,我怎么敢不守陛下的法律呢?”武则天的情绪缓解了,崔贞慎等因此获得宽免。
当时夏官侍郎李迥秀仗恃张易之的权势,授受贿赂,马怀素上奏皇帝,弹劾他,于是李迥秀被罢免了管理政事,马怀素处事公平,待人宽容,当时受到人们的称赞,提升任考功员外郎。当时权贵和外戚放纵无忌,请托的事情公开地进行,马怀素对谁都不阿附依顺,他掌管举荐,公平允当,被提升为中书舍人。
开元初年,任户部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累积功绩被封为常山县公,三次提升任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马怀素虽然一直做官,却十分好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受玄宗尊敬。
4.旧唐书 文言文翻译 李日知
文言文翻译:李日知,郑州荥阳人。
考中进士。天授年间,多次迁升为司刑丞。
当时使用法律严厉躁急,唯独李日知宽缓公平,没有使冤案泛滥。曾经赦免一个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求判处死刑,和李日知来回(争辩)到了四次。
胡元礼大怒,说:“(只要我)胡元礼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犯终究不会有活着的道理。” (李日知)回答说:“(只要我)李日知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终犯终究不会有处死的法令。”
因此把两个状子呈列上报,李日知果真有理。神龙初年,出任给事中。
李日知侍奉母亲非常孝。当时母亲年老,曾经生病,李日知请假,调理侍奉了几天而鬓角的头发都变白了。
不久加朝散大夫的爵位。他的母亲没有受到命妇邑号就去世了,即将安葬出殡,吏人带着通知而到,李日知在路上当时昏厥,很久才苏醒。
身边跟随的人都悲哀痛苦,不能抬头观看。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听说他其孝悌的事迹,使人求问他具体情况,李日知推辞谦让不让上报。
守丧期满终了,多次迁升为黄门侍郎。当时安乐公主的池苑馆舍刚刚建成,唐中宗亲自前往游玩,随从的官远都预备下宴乐的诗歌。
唯独李日知心存规诫,他的最后一章说:“所愿的是暂且想着居住者的安逸,不要让时人议论建筑者的劳累。”议论的人以此敬重他。
景云元年,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转任御史大夫,像原来一样主持政事。第二年,升任侍中。
先天元年,转任刑部尚书,停止主持政事。屡次因年老请求退职,请求辞职归家,得到批准。
起初,李日知将要有所陈诉请求,而不与妻子商量,回乡而使身边跟随的人换装,要他们搬出去从事别的行业。妻子吃惊地说:“家产屡次花光,孩子们名声与官职还没有确立,为什么仓猝辞职呢?”李日知说:“书生到了这样,已经超越本分了。
人的欲望没有没有限止,如果放纵他们的贪心,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等回归田园,不从事产业,只是修理水池和亭台,多多地引荐后进的人,和他们聊天宴乐。
开元三年逝世。当初,李日知因为官居要职,诸多子侄们还未成年,都与族联姻,当时的舆论认为违反礼数。
死后,小儿子伊衡,以小妾为正妻,糜费丧失了土地和房屋,还起诉诸位兄长,(良好的)家风被取代了。文言文原文: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也。
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
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尝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复至于数四。
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答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
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 神龙初,为给事中。
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
寻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
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
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时安乐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
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
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
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
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开元三年卒。 初,日知以官在权要,诸子弟年才总角,皆结婚名族,时议以为失礼之中。
卒后,少子伊衡,以妾为妻,费散田宅,仍列讼诸兄,家风替矣。此文出自后晋·赵莹所编撰的《旧唐书》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
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
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
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
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作者简介:赵莹(885-951),。
5.旧唐书 司空图 翻译
司空图,字表圣,是临淄人氏(临淄,唐属河南道,长安四年割徐城—即今安徽泗县南界两乡于沙熟淮河口设置临淄县,约当今安徽泗县东南)。
曾祖司空遂,为密县县令。祖父司空彖,为水部郎中。
父亲司空舆,熟悉吏治。唐大中年初,户部侍郎卢弘正司职盐铁管理,推荐司空舆为山西任安邑两池的榷盐使(专卖官盐)、兼任?司封郎中(有掌职国家爵位分封升降的权力)。
以前国家有关买卖盐的法律条例订得比较粗疏,官吏多数违法乱纪,司空舆于是制订十条新法例奏请朝廷批准,至今沿用起来还相当适宜。后来司空舆便被宣召回朝廷当司门员外郎,后任户部郎中,在任期间去世。
司空图于咸通十年考中进士,主考官王凝在进士中特别欣赏他。后来王凝降职为商州(今陕西)刺史,司空图心感他赏识自己,请求跟随他。
王凝从此更加器重司空图,及至王凝考察宣、歙(今安徽境内)的时候,征召司空图为高级幕僚。(在此期间)宰相卢携召司空图为殿中侍御史,因为(不忍离开王凝)没有及时到朝廷赴职,降职为光禄寺主簿,分管洛阳方面事务。
唐僖宗乾符六年,宰相卢携被罢免,以故宰相的身份客居洛阳,司空图常陪他一同出游,卢携赞许司空图的为人节操,对他很是礼遇有加。卢携曾到司空图的住处,在壁上信手题诗:“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
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司空,汉代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号称三公;屯,六十四卦之一,雷上水下,刚柔始交而难生,艰难之意)。
过了一年,卢携又回朝复职,路过陕虢(陕西山西交界处)时,对当地观察使卢渥说:司空御史是一个高士,你可要厚待他。卢渥即日就奏请朝延要司空图当他的幕僚。
这一年,卢携恢复参与政事,宣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绯紫服,绶带装饰有金银雕琢的鱼符),调任本司郎中。 就在这一年冬天,黄巢起义兵进攻京师,天子逃跑到外面去避难,司空图来不及跟随,就跑回山西去。
那时候前一任宰相王徽也住在山西蒲州,对司空图很是厚待。几年后,王徽接到天子的诏书准备前往镇守潞州,王徽于是奏请让司空图当他的副使,后来因为王徽没有赴任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唐僖宗从四川回京,到达凤翔时,召司空图参与制订诰(晓喻帝王的言辞)文,随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僖宗逃往宝鸡,司空图又一次来不及跟随,只好再次跑回山西。
(关于僖宗向宝鸡逃跑,一说是受宦官田令孜挟持) 龙纪年初,再次召司空图为中书舍人,不久后司空图称身体有病辞职。河北道兵乱,于是寄住在陕西华阴。
(昭宗)景福年中,朝延又以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回京。当时朝延力量薄弱,礼法秩序很是混乱,司空图心中忖度出任不如隐退,又再一次称病没有赴任。
乾宁年中,朝延又以户部侍郎的官职征召他回京,就到朝延向天子致谢,几天后请求辞职回乡,朝延准许了。昭宗在华州的时候,征召他任兵部侍郎一职,司空图称脚腿有疾病不能进往跪拜谢恩,只用奏章的形式推辞了。
昭宗将京都迁往洛阳,这时候政治权力已经掌握在后来的梁王朱温手中,宰相柳璨迎合朱温的意思,图谋谋害忠于唐朝的老臣,也发诏召司空图入朝参见。司空图害怕被谋害,不得已尽力赶往洛阳,谒见天子的时候,将手中的朝笏掉落在地,佯装失落礼节的样子,态度意向如同山野之人。
柳璨知道不可以屈服他,就发诏说:司空图年轻时高中进士,进入任途后历任官职,渐渐为人心高气傲,是隐居在山林中沽名钓誉的一类人,他的心思只喜欢在山泉边漱漱口(枕石漱流之典),逍遥放浪,比为朝延做事还更专心。非是坦荡聪惠之才,不能胜任在公正严肃的场合处理事情;希望他以后深自反省思考,宣示他隐居的愿望。
这样的人,就放他还山吧。 司空图的先人在中条山王官谷遗留有别墅,别墅左近有泉石林亭,很适合幽静宿居。
自从心遂所愿之后,每日里和一些名僧高士在该处游玩吟咏。晚年做文章的时候,着意营造放达,曾经模仿白居易的《醉吟传》写了一篇《休休亭记》(信美之文,不可译也)在这里他自述建休休亭的三个理由,并自称耐辱居士,其耐辱居士歌,意味深远,特别是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着两句,尽显颓废愤激之意。
司空图避开了柳璨之祸还山后,预先挖了坟墓,备了棺木。朋友来了,就请到墓穴里去吟诗饮酒,有人跟他说这样怕不吉利吧,司空图规劝他说:通达的人眼光宽大,生死其实只是同样性质的事情,不过是暂时在这里游玩了一下,你为何去何从看开一点呢。
司空图平时穿布衣持鸠杖,出门则以女家人的鸾台自随(晕倒,是不是带着女家人?)。每年乡间春社或者求雨祭神祝告求福,众乡民热闹会聚的日子,司空图都会前往参加,和农夫野老坐同席,脸上也没有什么傲慢之色。
王重荣(河东节度使)一家人更是尊重他,一年四季派往赠送物品给司空图的家人,常在路上来往。 唐朝灭亡次年,司空图听说辉王在济阴被杀害,伤心气愤致病,没几天就去世了,那一年七十二岁。
有文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