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形容人走路(有时在文言文中看到走,好像是指一个人的谦称,推测如此,谁?爱问)
1.有时在文言文中看到走,好像是指一个人的谦称,推测如此,谁? 爱问
“走”在古时,确实用于自称的谦词,“下走”之省。
如张衡《东京赋》:“走虽不敏,庶斯达矣。”又如《文选·司马迁》:“太史公牛马走。”
李善注:“走,犹仆也,记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 其他解释“走”的含义大致如下: (1) 会意字。
本义:跑。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
合起来表示人在跑。如“走马观花”,“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常说的“走调儿”,即唱戏、唱歌、演奏乐器不合调子。 (2) 逃跑。
例《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及《杜甫·石壕吏》诗:“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3) 步行 。如:“走班”即“行走的序列”、“走差”即“服役奔走”。
(4) 往。奔向某地。
例唐《杜牧》:“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咸阳。”及《晁错·论贵粟疏》:“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5) 泄漏。例《西游记》:“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及常说的:“走话”即“说话泄露秘密”等。
(6) 丧失,失去。例《沈氏农书》:“沟不要深,则不走肥。”
及常说:“走油”,旧法用桐油漆饰器物,油饰融褪,称为“走油”。 (7) 遵循、沿着。
如:“走群众路线”、“走水路”等。 (8) (亲友间) 拜访,访问。
如:“走娘家”、“走亲戚”等。 (9) 旅游。
如:“走遍全国” (10) [口语]∶“滚开,离开”。如:“走吧,你这号人物,在这一带是没有人要的!” (11) 改变 。
如:“走样”即“出错”;“走色”即“变色、褪色”;“走局、走味”即“失却原味”;“走相”即“走样”等。 (12)[方言]∶“走运”。
例:“走八字儿”。再如:“走电”即“跑电、漏电”。
(13)探望。例:“走亲戚”,即探望亲戚。
2.散步用文言文该怎么说呀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溜,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也鬼也;足以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下桥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倾,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趋,走也.——《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趋:步,行走 [walk]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 今天的“走”,古代用“步”,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乃自强步”,意为:就只能勉强走走.(步之本义是两足各动一次,引申为慢走、走) 还可用“行”,“趋”(小步快走),“徐趋”(慢走),“疾趋”(快走)等表示.。
3.“走”在古文里怎么表示
指东向西君说得不错。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可以用行、步、履、举步
如:日行千里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乃自强步:就自己勉强行走。)
如履薄冰
举步轻捷 不能举步
“趋”是急走、快步走的意思。 如果表达的是快走用“趋”。如:鲤趋而过庭。(古代晚辈不能在长辈跟前慢吞吞地走,所以孔鲤在他父亲孔子面前快步走过庭院。)
至于说“步在古文里头是现在走两步的意思”,用古话说就是“再举足为步”。举足两次在古代为一步,就是说现在的两步在古代称为一步。但是这个步字是名词,与当动词用的步是两码事。今天还常说“步入会场”,意思是“走进会场”,这个步字是文言动词,由古汉语而来,相当于白话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