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初一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1.初一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穿井得一人①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第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我用括号代替)
A.及其家(穿)井:挖
B.吾穿井(得)一人:应得
C.国人(道)之:传说
D.得一人之(使):劳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加点词为"之")
①宋之丁氏
②有闻而传之者
③闻之于宋君
④宋君令人问之与丁氏
⑤得一人之使
A.1,2,3,4,5
B.2,3,4,5
C.3,4,5
D.2,3,4
2.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2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3.初一上册期末语文文言文文言文考题
初一上册可以考的文言文很多,多是对比阅读(二)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1-3题。
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9分。(甲)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②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③跳踉:跳跃。④㘎(hǎn):吼叫)1.《古代汉语词典》中,“益”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水漫出来 ②增多,增加 ③助④益处,好处 ⑤渐渐。
结合前后文可以判断,“益习其声”中加点字“益”意思是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⑴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 驴不胜怒,蹄之。
3。 探究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补充完成以下语句。
(每空限15字以内)(3分)讲学家只知 ① ,不知 ② ;老虎只知 ③ ,不知 ④ ;由此看来天下事有相同的原理: ⑤ 。
4.初一语文文言文试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 当涂:当道,当权。 见:了解 即:到了……的时候
乃:于是就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你离别了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多读书,开卷有益。(2)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5.人教版初一语文全部文言文练习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题目: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辄( ) 琅( ) 恬( ) 儒( ) 2、选择解释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 1)窃入学舍( ) A偷窃 B偷偷的 C声音细小 2)听已( ) A完毕 B已经 C停止 3)冕因去依僧寺( ) A因为 B于是 C凭借 4)录为弟子( ) A收 B成 C做 3、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
4、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6.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华隆好弋①(yì)猎。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②。隆后③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④(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⑤委地。载归家,二日方苏。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注释:]①弋:射。②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③后:以后有一次。④咋:咬。⑤闷绝:窒息。
1、解释加横线的字。(4分)
(1)华隆好弋猎 ( ) (2)犬遂咋蛇死焉( ) (3)家人怪其如此( ) (4)隆闷绝委地 ( ) 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华隆/好弋/猎 B、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C、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D、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挑吧
7.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1—25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