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光武帝文言文(十大统一王朝统一的代表明君)
1.十大统一王朝统一的代表明君
秦: 秦始皇--统一中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功不可没。
西汉: 汉高祖--结束秦末纷乱,国家重新归于一统。 汉文帝--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汉武帝--正式确立立国思想,北击沙漠,西通西域,铸三铢钱五铢钱进一步明确国家货币制度。 汉昭帝--缓解社会矛盾,开展盐铁之议进一步发展经济。
新算什么什么东西,这也算是大一统王朝? 东汉: 光武帝--推翻新莽倒行逆施的统治,使天下重新归于稳定和统一,并大力促使生产发展。 西晋无明君。
隋 隋文帝--与秦始皇齐名的明君。重新统一。
设立三省六部制,改州郡县三级行政为省县两级制,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唐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融合周边民族。
元 实在想不出。 明 明太祖--恢复大汉江山,重新归于一统。
正式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发展国内生产,对外积极通好确立明朝的国际地位。 明成祖--北击异族,编永乐大典,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
开设内阁制度。 明孝宗--改变前朝的混乱,使明朝重新中兴,并开设边蒙互市,国内大幅发展经济,鼓励经商,打击土地兼并,把明朝经济推向历史最高峰。
清 想不出来。
2.汉明帝,光武帝,汉章帝,哪些是明君
这三位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中兴之君。
汉光武帝刘秀,造就了东汉“光武中兴”,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dá)则是“明章之治”的开创者。为后来汉和帝使东汉王朝达到极盛的“永元之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汉高祖九世孙,出生于汉哀帝刘欣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王莽称帝后,与哥哥刘演起兵,投靠绿林军。
后来,刘演被杀。再后来,新朝灭亡,刘秀歼灭王郎。
更始三年(25年),称帝,建立东汉。不久,赤眉消灭更始政权,刘秀出兵,收服了赤眉。
庞萌在河北造反,刘秀将其消灭。之后,刘秀平定隗嚣,得到陇右之地,随即得陇望蜀,消灭了蜀地的公孙述,统一了全国。
刘秀在此间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又励精图治,封禅泰山,历史称之为“光武中兴”。公元57年,刘秀驾崩,谥号为“光武皇帝”。
汉明帝: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光武帝之子刘庄也是一个万世明君(很多人都不知道)。许多人只知道“取经求佛像”的事,但这点远远不够。
刘秀做了30多年的皇帝,最大的遗憾就是匈奴和西域没解决。而这件事,在汉明帝时期完成了一半儿。
首先,他派窦固等人北伐,大战北匈奴,凯旋归来。在刘秀后期,伏波大将军马援死后,被梁松诬陷,从而被收回侯爵之位。
刘庄即位后,梁松又想忽悠刘庄,但刘庄是位大明君,派人去查,发现了梁松的阴谋,将梁松关了起来。如此看来,刘庄也许比刘秀还要强。
后来,刘庄慧眼识人才,十分赏识班固、班超兄弟。鼓舞班固完成了一部巨著——《汉书》。
他又派班超和窦固去收服西域,班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交好鄯善、于阗,大破匈奴、龟兹(qiū-cí),汉西交往即将恢复。公元75年9月5日,刘庄崩逝,谥号为“孝明皇帝”,史称“汉孝明帝”,或“汉明帝”。
若要将东汉诸位皇帝做一个排行榜,在我看来,刘庄应当是排在第一位的。汉章帝:刘炟即位时,年纪轻轻,只有18岁。
他刚刚做皇帝,竟然就想放弃西域,还好班超将他说服了。于是,班超扎根西域,成功攻灭了莎车。
刘炟自己也励精图治,他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深受人民爱戴。这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历史上将刘庄、刘炟统治时期称为“明章之治”。公元88年,刘炟驾崩,年仅31岁,完全可以说是英年早逝。
刘炟死后,谥号为“孝章皇帝”,史称“汉孝章帝”,或称“汉章帝”。可以知道,这一时期的东汉王朝达到了鼎盛。
汉章帝之后,汉和帝“永元之隆”,是东汉极盛时期。但是汉和帝之后,汉殇帝即位,东汉就开始衰落了。
总结: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都是少有的大明君。
3.汉光武帝刘秀文言文
汉光武帝刘秀 字文叔,蔡阳人[1],汉景帝后裔。
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澜于即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而敲响。
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
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西汉皇族,汉高祖九世孙。秀九岁丧父,寄养叔父刘良家。
早年从事农业生产。新莽天凤三年(16),到长安求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
后因资用拮据,回到家乡。地皇三年(22),农民起义军蜂起,与其长兄刘演率领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围宛,声势大振。
地皇四年(23),新市、平林诸将拥立刘玄做汉帝,号更始帝。是年刘演攻下宛城,更始帝入都宛城。
更始帝在害死刘秀大哥后,让刘秀巡河北,想让河北势力杀了刘秀,可刘秀借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在以后先后消灭了其它割据势力,赤眉军(建立建世政权),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铜马军,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大成,成,”,渔阳的彭宠(称燕王),南郡的秦丰(称楚黎王),梁地的刘永(称帝),齐地的张步(齐王),卢江的李宪,东海的董宪,汉中的延岑(称武安王),夷陵的田戎,陇西的隗嚣(西伯王,西州上将军),安定的卢芳(西平王),王郎(称帝),刘秀都与之有过较量。经过参照某事建议与自己的雄才宏略等方针准备后,打败高潮、重连、尤来、大枪、五幡……等起义军,终成大业,建立了东汉帝国。
4.光武帝不听谗言文言文.
一、原文: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有人上章②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之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选自《容斋随笔·燕昭汉光武之明》,有改动)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
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⑥诮:责备。⑦大司马:官名。
二、翻译: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力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陛下应该防范他谋反。”
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犹如父子,有什么嫌疑,何必害怕呢?”等到冯异大败了敌军,许多将领打算分享他的功劳,光武帝下诏斥责大司马领头的这些人,称赞冯异的功劳如同山丘那样高。
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然而没有君主的贤明,一定会被谗言所迷惑。三、点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