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内文言文课后题(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

1.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

20.买椟还珠

楚王谓田鸠曰:“墨于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21.工人善琴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23. 晏子谏齐景公

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26. 口技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27.孟子谏邹穆公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高中课内文言文检测100题,高中所有课内文言文,高中课内文言文素材运用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

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文言文,课后,课内,高中

3.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材料

虽然是从别人黏贴过来的,但是我好不容易找到有题目和答案的,并且区别开来,希望你能采纳,感激不尽。

1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

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

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 约,劝务农桑。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

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

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

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

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

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

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

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

《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并 ②禽 ③举 ④副 ⑤恤 ⑥说 ⑦遣还 ⑧罢 ⑨得 ⑩躬 ⑩犊 ⑩课 2.翻译: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3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

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

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

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

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植。

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

⑥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

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

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

⑧贶(k uàn g):赐。

高中课内文言文课后题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