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文言文(胡惟庸案的典故是什么?)
1.胡惟庸案的典故是什么?
专明太祖朱元璋的权力欲极强,为了不使朝中出现 威胁自己及子孙的权臣,竟对朝中的开国元勋大开杀 戒。
洪武四年(1371 ),左丞相李善长因“病”提前不 退休。李善长辅佐明太祖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是明太 祖的左膀右臂。
李善长退休后,胡惟庸渐渐得势,当 上左丞相的胡惟庸开始结党营私,公然接受贿赂,独 揽朝中大权,“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私下里甚 至还使用金龙凤纹“黄罗帐幞”(皇帝专用物品)。 明太祖知道后大为震怒,认为相权已经对皇权构成了 ^ 严重威胁,他必须除掉胡惟庸,将朝中大权集中到自 己手中。
在明太祖的授意下,洪武十二年( 1379 ),御史中丞涂节多方罗织罪状,告胡惟庸企图谋反。第 二年春天,明太祖亲自审问此案,斩杀了胡惟庸,并 且株连其三族。
涂节虽然是告发者,但明太祖认定其 参与其中,所以也一起杀了。十年之后,明太祖仍没 有放弃这个案子,又给胡惟庸加上了 “通倭”等罪 名,大兴牢狱,杀了三万多人,其中包括李善长、郑 遇春、胡美、陆聚等一大批开国元勋。
这一案件,在 历史上被称为“胡惟庸案”。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5、D(栉:梳头) 6、C(A。
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B。
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接,就。C。
都是介词,因,因为。 D。
衬音助词,用来调节音节,不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7、A(③是写陈宁被抓获。④是写发放祭肉的一条规定。
均与德才无关。)8、C(原文基本如此,但也有姑息情节。
陈宁坐了一年牢后,本应处决,太祖过爱其才,还是免了他死罪,并用他做太仓市舶提举。对陈宁严酷行为也未处治。)
9、(1)辛丑除枢密院都事/癸卯迁提刑按察司佥事/明年改浙东按察使/有小隶讼其隐过/宁已擢中书参议/太祖亲鞫之/宁首服/系应天狱一岁/吴元年/冬尽将决/太祖惜其才/命诸将数其罪而宥之/用为太仓市舶提举。 (每错断、漏断3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2)①陈宁自己到太祖那儿报告说:“老百姓遇上像这样的饥荒,朝廷还征租不止,这是替张士诚那儿驱赶百姓啊。”太祖认为他勇敢眼光远大,听从了他的意见。
(诣:到……去。壮:认为勇敢、有眼光。
“诣”、“壮”各1分,文意1分。)②洪武三年,因犯错受罚离开京城做苏州知府。
(坐:因犯……罪或错误。知:做……的知府。
“坐”、“知”各1分,文意1分。)参考译文:陈宁是茶陵人。
元朝末年做了镇江的低级军官,跟随军队到了集庆。寄居在军队首领家,代军队首领起草报告说明军情。
太祖看了报告说好,召入让他写讨敌文告,言词大气,就任用他做了行省掾吏。当时正四面征讨,调兵文告纷繁,陈宁处理起来严谨从容,工作没有耽搁,太祖更认为他有才干。
到淮安收款,奉命征调那里的部队,到达高邮时,被张士诚抓获。陈宁直言不屈,被放回,朝廷提拔他为广德知府。
正碰上大旱,陈宁请求免除百姓田租,未得同意。陈宁自己到太祖那儿报告说:“老百姓遇上像这样的饥荒,朝廷还征租不止,这是替张士诚那儿驱赶百姓啊。
”太祖认为他勇敢眼光远大,听从了他的意见。辛丑年任枢密院都事。
癸卯年升为提刑按察司检事。第二年改任浙东按察使。
有个差役揭发了他未暴露的过错,当时陈宁已被提拔为中书参议,太祖亲自审问了他,陈宁坦白了,被囚在应天监狱一年。 吴元年,冬天过了将要处决他,太祖爱惜他的才干,命各将领列举他的罪过,免了死罪,用他做太仓市舶提举。
洪武元年下令封他为司农卿,升兵部尚书。第二年出京任松江知府。
从严理政,多年弊政,有很多改变。 不久改任山西行省参政。
朝廷下令封为参知政事,掌管吏、户、礼三部政事。陈宁,原名亮,到这时皇上赐名宁。
洪武三年,因犯错受罚离开京城做苏州知府。不久改任浙江行省参政,未出发,因胡惟庸举荐,朝廷召他为御使中丞。
太祖曾到东阁,脱下帽子梳头。陈宁跟御使商暠进阁报告工作,太祖看到他俩,就移步进便殿,叫人阻止陈宁不要进来。
梳头完毕,整理好帽子出了东阁,才命令进见。洪武六年,命他兼管国子监的工作。
不久做了御史大夫。八月派他祭奠先圣先师。
丞相胡惟庸、参政冯冕、诚意伯刘基不陪同祭祀却领了祭肉,太祖因陈宁不检举报告,也停了他半个月的薪水。 从这以后,不参加祭祀的人不发放祭肉。
很久以后,升任左御史大夫。陈宁有才能魄力,但性情严酷刻薄。
他在苏州征收赋税烦细严峻,曾烧红了铁烙人皮肤。官民深受其苦,称他为陈烙铁。
等到处在高级官吏的位子上,更加追求威严。 太祖曾批评过他,陈宁不改。
他的儿子孟麟也多次劝诫,陈宁恼怒了,捶打儿子几百下,打死了。太祖十分不满他不讲人性,说“陈宁对自己的儿子都这样,对于君父会有什么心肠呢!”陈宁听说后很害怕,就跟胡惟庸串通密谋。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案发,陈宁也被处死。 。
3.胡惟庸宰相 丞相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丞相,该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总体而言,丞相和宰相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清朝的大学士一样,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职;
唯一有区分的,在于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设丞相、中后期的封建王朝设宰相;在有一个就是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王权的渐渐集中,相权也在慢慢削弱,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宰相的实权没有丞相大。
4.介绍下胡惟庸
刘基是一个见广识远、足智多谋的人,他深深意识到自己直言激愤,为肃纲纪得罪了许多人,包括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派,甚至连朱元璋也经常直谏。
因此想从官场及早抽身,激流勇退,回乡过安逸清闲的生活,免遭官场不测之祸,因此多次上书请求告老回乡。洪武四年(1371年)恩准致仕,刘基于二月回到故里。
在乡间,他谢绝同一切官府往来,每日只是饮酒奕棋、读书吟诗,从不谈论过去功绩。但他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厄运。
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丞相,他对刘基不荐举自己为相怀恨在心,于是在皇上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在家乡谋占了一块有王气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篡位,于是革掉了刘基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
刘基为避杀头灭门之祸,带着儿子刘琏急忙赶往京师谢罪。之后刘基怕再受诬陷,索性就留在南京。
不想在京积忧成疾。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居一月去世。
(一说为胡惟庸毒死,但世无确凿根据)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死后不久,胡惟庸案发,明太祖追忆刘基以前所言,不禁懊悔莫及。
又想起他平时至诚正直,慷慨而有大度,是位难得的忠臣,于是下诏,令其子孙世代承袭诚意伯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