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文言文虚词(求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六个虚词的意思)
1.求上海中考语文 文言文 中的六个虚词的意思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 【而】1、表顺承 可译为“然后”“就” 2、表转折 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3、表并列 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之】 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⑵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复制代词:这,此。2、动词“往”,“到。
去”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以】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依靠”4、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 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按照"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7、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以至于”8、动词,“以为,认为”。
9、通“已”,已经。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11、复音虚词“以为” 【于】1、对,对于。
2、介词:在。 3、连词:与,跟,同。
4、从,自。5.到。
6.在。
方面。 7.比。
8、被。9、表原因:因为 、由于 10、向.11、给。
12、于是 【为】1、动词:成为,变成。2、动词:做、担任、当 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8、指心理活动。9、为了。
10给,替。 11、对,向。
12、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等。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则】1、却,可是。
例: 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3、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4、就是。5、诚……则……:“诚”用于前一分句谓语前,强调设想的情况属实,“则”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带出结果或推论。
可译为“如果真的……那么……”等6、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7、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同“于”。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7、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8、词尾,无义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初一、初二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的归纳像而、其、以之类的虚词、及它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乃 1.用作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
3.求(上海的)初中文言文常用词简表65个,要有词义、例句、出处
沪教版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
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
1比① 并列,靠近
② 比较,相比其两膝相比者
比吾相邻之死则已后矣核舟记
2鄙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3兵① 兵器,武器
② 兵士,军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一老河兵闻之出师表
河中石兽
4病① 疾病,生病
② 疲劳,困苦不堪未果,寻病终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桃花源记
捕蛇者说
5察观察,明察,识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曹刿论战
出师表
6彻穿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7乘① 坐,驾(战车)
② 趁着,引申为“冒着”公与之乘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曹刿论战
登泰山记
8从① 跟从,跟随
② 顺从,听从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9当① 对着,面对
② 在,正在
③ 当前
④ 占着,把着
⑤ 应当
⑥ (dàng)相抵,当作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者
咨臣以当世之事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出师表
捕蛇者说
10道① 路,途
② 思想,道理,主张
③ 说,谈论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不足为外人道也小石潭记
出师表
出师表
桃花源记
11得① 得到,获得,找到
(知道,了解)
(看到)
② 得当,合适
③ 能够,可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吾不得而见之矣捕蛇者说
登泰山记
捕蛇者说
桃花源记
出师表
黄生借书说
12定① 安定,稳定
② 平定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出师表
出师表
13伐① 砍伐
② 进攻,征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十年春,齐师伐我小石潭记
曹刿论战
14犯① 侵犯
② 触犯,冒犯
③ 冒着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周亚夫军细柳
出师表
捕蛇者说
15方① 方形
② 方圆,周围
③ 地域,区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登泰山记
愚公移山
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