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戢文言文翻译(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1.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2.急!翻译成文言文
吾与君相识于巧合,非余所欺,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与君相约于媒者本乃家妹,然其心有悦兮,故余代之往矣。初见君兮,卿之风姿如空谷幽兰,若微风吹皱一池春水。
然恐所瞒之事为君所察,乃心有戚戚焉,惟卿见谅。其后吾与君渐相知相悦兮。
然人生不如意之十之八九。 琐事有之,流言蜚语亦有之,不堪其扰,而与君之情见离。
余心甚忧。然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是时,恰逢端阳佳节,令堂阴以厚礼亲送至鄙之陋室,而瞒卿远矣。事毕,若俱悉之。
大怒,斥之乃母于室。余心伤之甚深,其后不敢有所欺。
乃引之为戒,其事关乎卿,俱不敢有所瞒,唯恐不能闻之乃耳;视之尔目;明之若心。 幸甚,与君相识、相知、相悦兮。
盖余之情路多舛。现又逢中秋佳节,恐需再面若干烦忧之事,压之乃身与余身。
然吾唯望与君共度余生到白头。若君心似余心,则歌一曲《凤求凰》以相和,定不负卿之情义。
如若不然,若君念及与余相知一场,则盼早日告之其果。余虽见拒,心亦有恨,而余之耽兮,犹可脱也,当另觅有缘之人。
望君早日答复,或喜或忧,余均可受之。如若卿因不忍相而拒思徐徐图之,以弱余对君之思慕之情。
则吾与汝俱将为之所伤,恐悔之晚矣。盼早日决断,余与君之缘分在卿一念之间,慎之。
3.文言文《刻木巧匠》的翻译
《刻木巧匠》2113 周辉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豆、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5261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翻译:
一个4102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大小只有二1653寸,船篷桅杆船船舵等东西俱全,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索,一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回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而行,从来不会侧翻。一个这答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4.《清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
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1]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
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
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 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2]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
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3],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
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 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
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 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
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
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
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
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
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
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参考译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
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百姓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江公到任的那一天,前任县令因赋税问题被监禁的共有三位,其中一位最终因为受牵累而死掉,他的妻子儿女都没办法回家,江公激昂慷慨地报告上级,自己负责前任任内百姓所拖欠的赋税,让上级将前任县令全部罢免遣还,并让他们的妻子儿女回家。
瑞昌县城靠近河流,河岸崩塌,壅塞了旧河道,江公捐出自己的俸禄,倡导大家集资修筑河堤,为了保持河堤的完好与长久,老百姓把河堤称作“江公堤”。当时,闽、楚等地出现警报。
瑞昌与楚相邻,奸猾的坏人乘机进行抢劫,官吏们提议派出军队去清剿,江公说:“这些人为饥寒所迫当了强盗,安抚他们很容易。 若逼迫他们,他们就会逃往楚地,助长那里的贼寇罢了。”
于是命令乡长堡长向群众宣传何为利何为害,督促身体强壮、勇敢的人担任巡察,当时就刺探到作乱的头目并把他杀掉,盗贼于是平息。不久,升迁巩昌太守。
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惫困顿,士兵越发骄横凶悍,有的士兵偷偷出来收刮抢夺,没有人敢呵斥他们。 江公巡查部下出行到郊外,看见几个骑兵骑马跑过他坐的车,他呵斥骑兵停下,验问得知他们劫掠的实情,立即将他们绑了送到大帅处,这些士兵被斩首示众,从此士兵纪律严明,没人敢侵犯百姓。
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民众穿着南蛮服装,民俗犷悍。
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有很多劫掠来的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 江公禀告上级官府,收缴了军营指挥官登记所掠东西的本子,赶赴郡府报告此事,一心回家的妇女,估计路程远近,提供路费遣送她们回家,总共有几百人。
第二年,柳州军营指挥官帅死了,军饷供应不上,士兵们穿着盔甲在军门闹事,江公急忙出来,跟士兵们约定满一个月就提供军饷,士卒信任江公,渐渐离开。 江公随即派人骑快马送信告诉台省赶紧发军饷。
军饷按约定时间送到,部队士兵的愤怒这才收敛。粤西的山高峻如削,柳州尤其险峻相连,千万石山分离耸立,山林未经砍伐,有很多巨大的树木。
当时皇上正修太和殿,派出使者采木料,将来到柳州,柳州人大为惊恐。不久,使者来到,江公就叫来柳州居民问哪里出产巨木,让他们在前面作向导,江公骑马陪同使者前往看树木。
走了几里路,来到绝壁下,只见山石嶙峋,树木高高挺出,但树下对着悬崖沟谷,马不能前进。江公解下马鞍,蹲在地上稍作休憩,然后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露出为难的表情。
江公说:“皇上的命令啊,木头如果能够运出去,守臣我会冒死当先。”于是换上短衣,拄着竹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上山,使者勉强跟随他,上到悬崖的一半,没路了,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
江公仰望大树,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着舌头,大叫赶紧回头,说:“这是没办法获取的。”江公说:“大树都在这里了。
那就仰仗您向皇上报告说这大树无法获取的情况吧。”使者于。
5.《文言文传记朱勔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
始,蔡京居钱塘,过苏,欲建僧寺阁,会费巨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
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 明年召还,挟勔与俱,以其父子姓名属童贯窜置军籍中,皆得官。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帝嘉之。
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①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延福宫成,奇卉异植充牣其中。
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
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
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
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 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既至,赐名“神运昭功石”。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
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
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自是勔小戢②。
既而勔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
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
霖志在媚勔,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徽州卢宗原竭库钱遗之,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③。
勔又托挽舟募兵数千人,拥以自卫。子汝贤等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皆奔走听命,流毒州郡者二十年。
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
靖康之难,欲为自全计,仓卒拥上皇南巡,且欲邀至其第。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
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选自《宋史·朱勔传》,有删节)【注】①内帑(tǎng):府库的钱财。 ②戢:止息,收敛。
③掊克:聚敛,搜刮民财。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 故:原因。
B.京大惊,阴器其能 器:看重。 C.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 引:招来。
D.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 籍:查抄。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勔恃宠横暴的一组是(3分) ( )①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 ②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③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 ④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⑤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 ⑥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勔的父亲狡狯有谋略。
在蔡京想建造僧寺阁时,独自承担了筹备任务,在很短时间内筹到了几千根巨木;借此机缘,其父子都获得了官职。B.徽宗极爱奇花异石,做出了不少扰民乱政的事。
他大力征收“花石”;他宠幸朱勔,导致东南郡县大小官吏多出朱门,这些官吏致使众多百姓倾家荡产。 C.朱勔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他肆意征用粮纲船只,托皇命强取苏市孙老桥附近土地房宅,借口挽舟拥兵自卫;靖康之难时,他被钦宗流放并最终被诛杀。D.朱勔的属下及家人倚势贪横。
赵霖为政苛酷暴虐,导致百姓惨死;卢宗原公然搜刮民财;朱汝贤等人召唤乡州官僚,颐指气使,祸害当地百姓达二十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
(5分)(2)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
(5分)。
6.书杨朴事的译文
真宗皇帝向东封禅泰山后回朝,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县人杨朴很会作诗。
把他召到跟前问话,杨朴说他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没有人作诗送给你啊?”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继续归隐山林,还封了他儿子一个官差,好为他养老。
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犯忌,被逮捕坐牢,妻、儿送我出门,都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们,回头对妻子说:“你难道不能学学杨子云处士的妻子作首诗送给我?”妻子破涕为笑,我这才出门上路。
原文:
真宗既东封还,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命其子一官就养。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独不能如杨子云处士妻作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
扩展资料
赏析:
和唐朝相比,宋代文禁开始变得严苛起来,因写诗获罪的事时有发生。本文以诙谐的笔调,对此进行了嘲讽。
杨朴被皇上召去对诗,对他人而言,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其妾却感到大祸临头,就作了一首诀别诗为他送行。
诗中嗔怪丈夫贪酒杯、好张扬,以至诗名为朝廷所知,害得自己被“捉”进官府,如今不唯隐士做不成了,弄不好还会掉脑袋。其妾竟然把别人羡慕不得的美事写得如此不堪,令人忍俊不禁。
杨朴本来是能写诗的,却对皇上谎称不能,并把其妾这首言辞鄙俚的诗念给皇上听,两人这样做都是为了求得皇上哀矜,以躲避诗祸。好在皇上还算仁慈,没有强人所难,放过了杨朴,还点其一子做官,解决了他们的养老问题。
7.五官争功文言文翻译
《五官争功》文言文翻译:
嘴巴和鼻子争上下。
嘴巴说:“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
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
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惟有可应当排名最先。”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
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也就如同这世上有宾客,(他们)对主人有什么益处?(但是)没有就不符合礼节和仪式。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
注释:
1. 毫:指细毛。毛笔的笔头称为笔毫,根据笔毫的材质不同分为紫毫、狼毫、羊毫、兼毫等类型。还有“明察秋毫”里的“毫”,指秋天里最早长出来的最细小的绒毛。而“毫端”就是毫毛的顶端。
2. 饮食:饮料和食物。
3. 鉴:观察,审察
4. 益:益处,好处。
《五 官 争 功》原文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8.文言文《雁奴》的翻译
出自《宋文宪公全集》(宋濂)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声杂乱地飞去。
后来乡里的人更加喜欢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出自《燕书》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
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闭眼(睡觉)。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如此这般三四次。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刚刚睡着,一网捕去没有(一只)遗漏的。
据《玉堂闲话》改写
' 雁夜晚栖息在江湖的岸边,动不动就是上千上百只一群,领头的睡在雁群中间,叫雁奴围在外面担任警戒。南方有捕捉大雁的人,等候那天色阴暗,或者没有月光的晚上,在瓦罐中藏好蜡烛,很多人拿着棒子,屏住呼吸悄悄地行走。快要接近雁群的时候,就略微举一下蜡烛,然后立即躲藏起来。雁奴看见火光惊叫起来,领头的雁也被惊醒了,不一会又安定下来。捕捉雁的人又举起蜡烛,雁奴又惊叫起来。象这样反复进行多次。领头的雁生气了,就去啄雁奴。 拿蜡烛的人再慢慢地靠近雁,再举起蜡烛。(这时)雁奴因为害怕被啄,不再惊叫了。捕捉雁的人就高高举起蜡烛,拿棒子的人一起冲进雁群袭击捕杀,就能捕获到很多的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