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对应文言文(文言文中地方和国家)

1.文言文中地方和国家

国的意思:【本义】:1)形声。

字从囗从或,或亦声。“囗”指“四境”、“范围”。

“或”义为“边境巡逻”。“囗”与“或”联合起来表示“边防军守卫的范围”。

本义:领土。领域。

封土。封域。

封建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王的领地或诸侯国的封地称为国(或邦)。

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而古代的天下相当于国家。古代的国除了具有财政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世系的专权,王公侯之嫡长子叫做世子。

国,邦也。——东汉·许慎《说文》以佐王治邦国。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

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2)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孟尝君就国于薛。

—《战国策·齐策》3)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衍生义】:1)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

又称国城,国邑。[capital]国中九经九纬。

——《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

注:“城中也。”在国曰市井之臣。

——《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2)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3)部落。

《后汉书》:[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

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4)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诗·魏风·硕鼠》5)家乡。《晋书》:[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现代义】:1)国家。聊以行国。

——《诗·魏风·园有桃》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又如袁司马(袁可立)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

——《睢州志·艺文》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3)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地域用文言文怎么说,司马光砸缸对应的文言文,难道对应的文言文

2.有哪些古文中含有地理知识?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 [ 作者:杨正义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51 更新时间:2004-4-8 文章录入:qqqqqq ]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学了不少的古诗词。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地理知识。

下面略举数例,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 很多,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古诗词与地形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

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三、古诗词与水文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写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像上述能表现出如气候、地形、水文、人文等有关地理知识的诗句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能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一箭双雕,岂不快哉! 。

文言文,地域

3.文言文词义有无地域差异?

语言有地域差异,古人是早就指出了。

《孟子•滕文公下》 生动地记叙了楚人学齐语的故事。《荀子•儒效》说:“居楚而 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住在楚地便讲楚国话,住在越地便 讲越话,住在中原便讲中原话。)当时,南方的楚语、越语与中原 话相距很远。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 (wO)菟。”中原人说“乳”,楚人说是“谷”;中原说的 “虎”,楚语是“於菟”。

鲁迅《答客诮》:“知否兴风狂啸 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见《集外集》)“小於菟”指“小老 虎”,便用的是先秦的楚方言词语。 吴越(今江浙一带)的方言比 楚方言还要难懂得多。

西汉末年的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 了一首越地船夫的歌谣。译成中原话是: 今夕何夕兮?褰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一首越地驾船人对鄂君子晳(XI)表示友好的歌。意思 是:今天能见到你,真是喜出望外。

我们看这译文并不很难懂, 但越语的记音却如同天书。越语记音是: 滥兮拃草滥予昌桎泽予昌州州椹州焉乎秦胥胥缦予昭澶 秦逾渗憷随河湖。

这是无法读的,可见当时方言分歧之大。 (按:据壮族学者 考证,越人歌为壮族古歌。

那么,就不仅是方言分歧,而是不同 的民族语言。) 中原话内部也有分歧。

《战国策•秦策三》和《尹文子•大 道下》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地(今河南郑州一带)把没有剖 幵的玉石叫“璞”(pci),周地(周王都城洛阳一带)把没有弄干的 老鼠叫“璞”。 一个周人携带了一只老鼠到街上去叫卖:“要买 璞吗?”郑国一个商人以为是玉石,马上应道:“我要。”

周人把 老鼠拿出来,郑国商人一看是老鼠,便摇摇头走了。这个故事发 生的地方都在今天的河南北部,可见当时中原语言也有词汇 差异。

我们的袓先为了克服方言障碍,做了两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是推广“雅言”。

所谓“雅言”就是“标准语”的意思。 相当于今天讲的“普通话”。

当时的“雅言”大概是以周王都城 洛阳一带的话为基础的。当然,雅言排斥了基础方言中太土的口 语,如把老鼠叫“璞”;也吸取了其他方言的语汇。

特别是祭 祀、外交、教学等庄重场合,是规定要用“雅言”的。 《论语• 述而》说,孔子在这方面是大家的榜样:“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讲雅言的场合,读《诗》、《书》啊,行礼啊,都说雅言呢。)推广“雅言”对发展民族文 化,维护民族统一,是起了进步作用的。

今天还应发扬光大。 二是用标准语来解释方言,编写方言字书。

如:《公羊传- 隐公五年》:“登来之也。”何休便解释说:“登来读言得来。

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 “登来”这个词原 来便是“得来”,是“求得”的意思。

如果不解释,便读不懂。 西汉末年的学者扬雄(前53—后18),花了二十七年的时间 (据他自己的《答刘歆书》)搜集全国各地的方言词汇,编写了 《方言》(全名《辅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他把各地的方 言词语搜集在一起,再用“通话”(相当“雅言”)加以解释,然 后分别说明其流行地域。如:“娥、瀛,好也。

秦曰娥,宋、魏 之间谓之瀛……好,其通语也。”这就是说,“美丽”这个意义, 全国通行的词语是“好”,秦地(陕西)却叫“娥”,宋魏(今河南 境内)之间叫瀛。

扬雄的《方言》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方言词语的 专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 刘亮程?

试题答案:小题1:老鼠从我们将要丰收的粮食中拿走一点儿,过上自己的好日子。

小题2:因为老鼠在洞口进进出出,那繁忙的景象让人觉得它们才是真正的收获者。老鼠也应该有这样的好收成,这也是老鼠的土地。

小题3:鼠目寸光 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小题4:示例:老鼠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我”曾在麦地中看见一只当搬运工具的小老鼠,它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四肢紧抱着几只麦穗,另一只大老鼠用嘴咬住它的尾巴,当车一样拉着它走。 小老鼠的脊背上被磨得没了毛。

小题5:划线部分文字准确地运用“躺”、“抱”、“咬”、“爬”、“跑”等动词,饶有情趣地写出了老鼠搬运粮食及受到惊吓后的情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增强的文章的趣味性。小题6:“它们”指代老鼠、鸟类等动物,“我们”指代人类;表达了作者敬畏生命,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小题7:示例一:不矛盾,两者着眼的角度不一样,作者从敬畏生命角度来写,而新闻材料是从农牧业生产的角度加以报道的。示例二:矛盾,老鼠对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并且老鼠大量繁殖会导致鼠疫盛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老鼠不但不应当保护,而且更应该赶尽杀绝。

5.拜求古代九州地域志(每一州对应现代地区),谢谢关于古代地域划分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6.《诗经》按地域分为哪三部分

是三种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诗歌: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沿用至今。《诗经》收入了305篇诗;另有6篇只存题目而无内容,叫作“笙诗”。这样实际存在着311个题目,305篇诗。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它们代表了2500年前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中最早的诗产生时间约在西周初期,最晚则在春秋中叶。就其产生地域而言,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作者中有农夫、牧人、士兵,也有贵族和士大夫。《诗经》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参考资料:/Resource/Book/Edu/JXCKS/TS088048/0042_ts088048.htm

7.文言文中的(地)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并举例 跪求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 确实;实在 [really;indeed]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proper] 恰当;合适

启朱唇语言的当。——《西厢记》

◎ 的的 dídí

(1) [obvious;as clear as day]∶明白,昭著

(2) [certainly;indeed]∶副词。的确;实在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清· 林觉民《与妻书》

◎ 的情 díqíng

[real situation] 真实的情形

所报俱系的情,并无虚夸

的 dì

〈名〉

(1)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2) [centre of target for archery]∶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3) [bright]∶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 宋玉《神女赋》

8.文言文中的(地)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并举例 跪求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

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

——《舜子变文》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杜甫《越女词》 另见dì 地 【名】 (形声。

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1]同本义,与“天”相对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

——《管子·形势解》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极僻远的地方); 地宫(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筑);地府(阴间);地脉(风水);地遁(隐入地下;入土而逃); [2]地面;陆地;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乐府诗集·木兰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 又如:地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处);地市(地下的市镇);地平(地面平坦) [3]土地;田地 殚其地之出。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湿地;好地;下地干活儿;地头(地上,与天上相对;方面); 地灵(土地山川的灵秀之气) [4]领土,属地;地区。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战国策·魏策》 又如:各地;内地;本地;割地(割让领土); [5]地方;场所 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英雄无用武之地。

——《资治通鉴》 又如:各地文化站;产地(物品出产的地方);坟地;原地; 地著(久居其地不迁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无赖) [6]地位。如:地业(地位与事业);地望(地位和声望); 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7]心意活动的领域。

如:心地;见地;识地 [8]路程;面积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红楼梦》 又如:十里地 [9]居住地。

如:地址;地邻(邻居;邻里) [10]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底子。如:地子(衬底;花纹的衬托面); [11]地区,中国省、自治区以下,县以上设置的行政区域。

如:省地县三级 [12]地主的简称。如:地富(地主与富农); [13]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 另见de ★部首: 土 笔画: 3 外笔画: 3 ☆笔顺码:121525 也称“实地”。术语。

(1)即地域或空。指已为某方占有的地区。

(2)形势判断用语。如“黑地六十目”,即指黑方可望在全局围有六十目的地域。

(3)指占有子和“空”的总和。即棋子围有的全部交叉点。

地点:特指的地方。

9.在文言文中:1.山东、山西,是指哪座山

1.崤山、华山或太行山 2.河内地区,即今河南省黄河以北部分和河北省南部。

河东 代指山西。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

3.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江北:泛指 长江 以北 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江右,即今江西。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4.三秦: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所辖,所以陕西简称“秦”,沿用至今。

秦朝灭亡后,项羽把原来秦国之地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关中西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关中东部;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故陕西又称“三秦”。

三吴 苏州曰东吴,润州曰中吴,湖州曰西吴。 三楚 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苏州曰东楚。

地域对应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