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四日文言文(古文中十二个月份的称呼都是些什么)
1.古文中十二个月份的称呼都是些什么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 一月:瑞月二月:花月 三月:桐月四月:梅月五月:蒲月六月:荷月七月:兰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阳月十一月:辜月十二月:霜月 中国古代中各月份的别称1、月份的别称 (通俗版) 一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开岁 陬月 二月: 丽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三月: 桃月 绸月 季月 莺月 晚春 暮春 四月: 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五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呜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六月: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阳 溽暑 季暑 且月 七月: 瓜月 巧月 兰月 兰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八月: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壮月 九月: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十月: 良月 露月 初冬 开冬 阳月 冬 飞阴月 十一月: 畅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龙潜月 十二月: 冰月 腊月 严月 除月 季冬 残冬 末冬 嘉平 穷节 星回节2、夏历月份别名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 孟春、开岁、发岁、献岁、芳岁、华岁、早春、春王、孟阳、孟陬、首阳、 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阳、三阳、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 元阳、正阳、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丽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阳、竹秋、四之日、中和、 花潮、夹钟、大壮、卯月。三月:桃月、桐月、蚕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莺时、桃浪、 雩(yu)风、樱笋时、上已、寒食、三春、阳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梅月、麦月、仲月、阴月、乏月、麦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 初夏、维夏、槐夏、麦候、麦序、纯阳、正阳、朱明、麦秋、仲吕、乾月、 槐序、已月。五月:榴月、蒲月、恶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鸣蜩(tiao)、 满月、端阳、端月、蕤(rui)宾。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阳、徂(cu)署、 荔月、天贶(kuang)、林钟、遁月、未月。七月:兰月、瓜月、凉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 早秋、新秋、瓜时、兰秋、肇秋、中元、夷则、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吕、酉月。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凉秋、三秋、杪秋、穷秋、暮秋、 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阳、菊秋、无射、菊序、元月、剥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阳月、孟冬、开冬、上冬、初冬、小阳春、梅月、阳春、 应钟、坤月、亥月。十一月:葭(jia)月、龙潜月、畅月、辜月、子月、复月、仲冬、一之日、霞月 、冬月、长至、黄钟。
十二月:冰月、除月、腊月、蜡月、严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 杪冬、残冬、穷节、星回节、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吕、严冬、临月、 岁杪、丑月。3、农历四季的别称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4、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5、农历各月份的又一别称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六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 七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无射、咏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 十二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 农历月份的别称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
2.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记及译文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拓展资料:
《乙亥北行日记》是清代文人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逐日地记述作者从南京到北京的旅途中二十几天的见闻感触,内容非常丰富:
有沿途风光和人情风俗的描写,有旅途名胜古迹的记述,有朋友交情的实录,有山川形势的分析,有旅行的疲劳困顿的描摹,有国计民生的忧虑,有奸民猾吏趁机勒索的揭露;好像一轴画卷逐渐展开,最后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图画。
写法上也不拘一格,有扼要的叙述,有细腻的描写;有时抒发感慨,有时勾勒人物;有话则不嫌其详,无话则一笔带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表现出作者熟练的写作技巧。
节选的这则日记所展示的生活跟《桃花源记》描绘的图景极为相似,两文都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其中男女老少都生活得安逸自足。甲文中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这样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怎不令作者向往?
乙文中这家的男人在挑粪浇菜园,女人在井边打水洗衣服。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树枝叶葱茏茂盛,小孩子在嬉笑玩乐,不时有鸡鸣狗叫声传来。真是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作者面对这幅图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一家中,的确有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很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乙亥北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