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无改不用命文言文翻译(这个文言文怎么翻译)
1.这个文言文怎么翻译
孔,字子思,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孔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孔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这样?”孔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2.解释一句文言文
我个人的理解:
A、首先道德仁义礼这个顺序是跟上面前面对应着上德、上仁、上议、上礼而阐发,分别阐述了做人做事的不同境界。1、黄老之说讲究的是无为而治,最高境界既是道的境界,上古三皇民风淳朴,大家安定生活,就是所推崇天地之间自有天理,春夏秋冬自由天时,万物之中自由定律,无人为私利之干扰,出现了传说中的盛世。2、上德、上仁也算是比较高的境界,对应的是尧舜禹时代,那个时代讲究因势利导,与民同乐,与民痛苦,不与民争,为民解难。不居功,不自傲。是以大治,仍不为是美谈盛世。3、上义、上礼者对应着周、春秋战国,可想而知周礼最为我们挂在嘴边,但也是老子最不推崇的,按我的说法就叫做枷锁,对应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是一种强制性压迫性,一切又君王所决定,违背天理,追求私欲,你争我抢,美其名曰图霸自强而已。试想一下这不就是等于生灵涂炭,百姓居无定所吗!天下成了君主一人之天下,违德伟道。
如果同意上面的说法那么下面你说的就好解释了:
同样是治理天下,但是不同的时代确实不同的境界,一目了然道德仁义礼是一种由博大到狭隘,由自由到束缚,由天理到私欲,越来越退化。1、道即存天理,胸怀天地,不违背时令,无所谓而为之,正所谓自有定律。2、退一步即所谓德,没道宽广博大,但也是胸怀天下,利国利民,不与天争,不与民争,不为己争。3、仁既是胸怀百姓,为百姓先,为百姓争,后天下而乐。4、义、礼是所谓士大夫分别对不同级别不同人物之间互相约束,上层阶级荣辱与共一致对外的一种表现。惩治不义不礼者,统一思想,一同前进。正所谓违背天理违背人心。(你要说这是社会的进步的话,我只能说是生产力的懵懂提升,我想拔高科技拿到上古时代,呵呵。。。。。。)
B、顺着往下推秦皇统治时期,正所谓失礼,而重刑法。再约束不住,那就是起刀兵了(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
C、道我是说不清楚,但是老子可是说过道可道非常道,王阳明说过道即存天理,大家都自己琢磨吧,我想谁能说明白谁就是大家(哈哈)
3.《卧薪尝胆》的译文和原文
《卧薪尝胆》原文: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
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译文: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
扩展资料:《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
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
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
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