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金史苏保衡翻译(求古文翻译:《金史,苏保衡传》)

1.求古文翻译:《金史,苏保衡传》

苏保衡,字宗尹。

其父苏京,辽代进士,任西京留守。金朝官员宗翰引兵进入西京,苏京出城投降。

过了些时间,苏京病重,把苏保衡托付给宗翰。苏京死后,宗翰把苏保衡推荐给朝廷。

皇帝恩赐他进士出身,补为“太子洗马”(官名),调到解州任军事判官,又转到撤离喝陕西幕府参议军事,屡次升转,进升到“同田知兴中尹”。 金海陵王天德年间(1149—1153),整治中都(当时都城,在今北京西南隅),与张浩举共同监督工程,官职改为“大兴少尹”。

监督几处皇陵的工程,又升任工部尚书。当时,全国正讨伐南宋,他又和徐文等人在通州造战舰。

出兵后,让他当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领水军过海直奔南守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军队来偷袭,在海中打败了他的军队,副统制郑家战死。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他奉诏到了中都,当时山东盗贼聚集,百姓困顿疲弊,朝廷让苏保衡去山东安抚。他到那里就发放粮食、布匹,没有妻子的登记姓名汇报朝廷。

从山东回来,改任刑部尚书。 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南宋请求和好,朝廷下诏让他到南京和仆散忠义商量处理这件事。

事办完后上奏朝廷,又升任尚书右丞。尚书右丞任上,朝廷下诏他监督各殿建设工程。

大定六年(1166)冬天,他生病,请求退休,朝廷不答应。 大定七年(1167)二月庚寅日日去世,终年55岁。

朝廷停止朝事,赠送财物帮助丧事,并命令有关部门进行祭祀。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2.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翻译

衡,字平叔,曹州人。被任命为鄜州洛郊县主簿。因为清廉有才干而调任郿县县令。不久被征召做了威戎县令。兴定三年,年成不好,发生饥荒,百姓无处买米,商衡向行省请示,得以开仓赈济并借贷,合全了许多的人性命。后来因为地震,城墙全塌,夏人乘机入侵,商衡率领少数民族的地方豪强守卫城池抗击敌人,保住了城池没有祸患。任职期满,县里人为他建造了生祠。朝廷又征召他做了原武县令,不久,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金哀宗的姨子郕国夫人经常出入宫廷,干涉朝政,名声极坏。商衡上书极力进谏,从此,自郕国夫人只有得到皇上召令才敢进宫朝见。外戚庆山奴率兵守卫盱眙,与李全作战,失败,朝廷置之不理,不予问罪。商衡上书说:“从古以来败军之将必须交付刑法治裁,不这样就无法向天下人谢罪。”皇上下诏把庆山奴降职为定国军节度使。户部侍郎、代理尚书曹温的女儿做了皇帝嫔妃。他的亲朋故交都追求权利和利益,他的家人充斥各个官署,贪污受贿的事无人不知。朝廷大臣没有敢弹劾的。商衡则逐一数说其罪过。皇上下诏罢免曹温在户部的职务,改任太后府卫尉。商衡第二次上书进谏说:“曹温如果可以治罪,就应当贬官逐出京城,如果没有罪,就是我胡说八道,哪里有是非不分而两者都正确的道理呢?”哀宗被他的话感动,就把曹温贬出京城做了汝州防御使。

不久,丞相完颜赛不管理陕西行省,奏请任合商衡为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上表,留下商衡不遣,皇上下旨:“行省是很重要的地方,急于得到人才,应该答应丞相的请求。”第二年,皇上下诏升迁商衡,行省再次上奏请求让商衡留任。正大八年,因为母亲去世回到京城。十月,重新任命为秦、蓝两地的总帅府经历宫。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的徒兀典等人在铁岭战败。商衡不知道各位将帅的存亡,招集溃兵来等待他们到来,于是被敌兵抓获,敌人想让他投降,他不屈股。被监押到长水县东岳祠前面,敌人劝他招降洛阳,商衡说:“我在洛阳认识什么人,能为你们招降呢?”敌人知道他不会被劝说动,想要揪下他的头巾。商衡瞪着眼睛大喊道:“你想胁迫我投降吗?”最终也不肯投降,遥望着朝廷下拜说:“主将建立不了功绩,损兵失败,是我的罪责,也无所逃避。只有一死报国罢了。”就拿刀刎颈自尽,当时四十六岁。

文言文,翻译,金史苏保衡

3.金史 列传第三十四的全文翻译

黄久约,字弥大,东平须城人。

曾祖父黄孝绰有高尚的隐逸情怀,号称“潜山先生”。父黄胜,当济州通判。

母刘氏,尚书右丞刘长言的妹妹,一天晚上梦见老鼠衔着一颗明珠,睡了很久之后黄久约就降生,这是在子时。擢进士第,调郓城主簿,三迁曹州军事判官。

有盗窃民财,诉者以为强, 郡守想给他罗织重罪。久约调查实情,罪犯免于一死。

总计高升过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升待制,当磁州刺史。磁州环山,一向多盗贼,既获而款伏者,审录官或不时至,系者多以杖杀, 或死狱中。

久约恻然曰:“百姓虽当了盗贼,而不经过审判就处死可以吗?”才规定判决后再施行刑罚。 久之,复入翰林为直学士,不久当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是贺宋生日副使。

至临安,恰恰馆伴使病,宋朝人商量想要以黄久约副使代行正使职权,久约说:“假设副使也得病,又想用都辖、掌仪之辈小官代替吗?”竟令国信使独前行,副使与馆伴副使联骑如故,乃终 礼而还。道经宿、泗,见贡新枇杷子者,州县调民夫递进,还奏罢之。

时以贫富不均,或欲令富民分贷贫者,下有司议,久约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贫富不均,亦理之常。

若从或者言,适足以敛怨,非损有余补不足之道。”章宗时领右丞相,韪其议。

寻上章请老,诏谕之曰:“卿忠直敢言,匡益甚多,未可使去左右。”迁太常卿,仍兼谏职。

时郡县多阙官,久约言:“世岂乏材,阂于资格故也。明诏每责大臣以守格法而滞人材,乞断自宸衷而力行之。”

世宗曰:“此事宰相不属意,而使谏臣言之欤?”即日授刺史者数人。久约又言,宜令亲王以下职官递相推举,世宗曰:“荐举人材,惟宰相当为耳,他官品虽高,岂能皆有知人之监?方今县令最阙,宜令刺史以上举可为县令者,朕将察其实能而用之。”

又谓久约曰:“近日察举好官,皆是诸科监临,全无进士,何也?岂荐举之法已有奸弊,不可久行乎?”久约曰:“诸科中岂无廉能人,不因察举有终身不至县令者,此法未可废也。”上曰:“尔举孙必福是乎?”久约曰:“臣顷任磁州时,必福为武安丞,臣见其廉洁向公,无所顾避,所以保举。

不谓必福既任警巡使,处决凝滞。”上曰:“必福非独迟缓,亦全不解事,所以罪不及保官者,幸其无赃污耳。”

久约无对。必福五经出身,盖诸科人,故上问及之。

翌日侍朝,故事,宰相奏事则近臣退避,久约欲趋出,世宗止之,自是谏臣不避,以为常。 章宗即位,久约以国富民贫、本轻末重、任人太杂、吏权太重、官盐价高、坊场害民、与夫选左右、择守令八事为献,皆嘉纳之。

再乞致仕,不许,授横海军节度使以优佚之。明昌二年致仕,卒。

久约隽朗敢言,性友弟,为文典赡,有外祖之风云。李晏,字致美,泽州高平人。

性警敏,倜傥尚气。皇统六年,登经义进士第。

调岳阳丞。再转辽阳府推官,历中牟令。

会海陵方营汴京,运木于河,晏领之。 晏以经三门之险,前后失败者众,乃驰白行台,以其木散投之水,使工取于下流,人皆便之。

丁内艰,服除,召补尚书省令史。辞去,为卫州防御判官。

世宗素识其才名,寻召为应奉翰林文字,特令诣阁谢,上顾谓左右曰:“李晏精神如旧。”慰劳甚悉。

时方议郊礼,命摄太常博士,俄而真授。为高丽读册官,五迁秘书少监,兼尚书礼部郎中,除西京副留守。

世宗谓侍臣曰:“翰林旧人少,新进士类不学,至于诏赦册命之文鲜有能者,可选外任有文章士为之。”左右举晏,上曰:“李晏朕所自识。”

于是召为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少卿。以母老乞归养,授郑州防御使,未赴,母卒。

起复为翰林直学士。 世宗御后阁,召晏读新进士所对策,至“县令阙员取之何道”,上曰:“朕夙夜思此,未知所出。”

晏对曰:“臣伏念久矣,但无路不敢言。今幸待罪侍从,得承大问,愿竭所知。”

上曰:“然则何如?”对曰:“国朝设科取士,始分南北两选,北选百人,南选百五十人,合二百五十人。词赋经义入仕之人既多,所以县令未尝阙员。

其后南北通选,止设词赋一科,每举限取六七十人。入仕之人既少,县令阙员,盖由此也。”

上以为然,诏后取人毋限以数。寻擢吏部侍郎,兼前职,谕旨曰:“卿性果敢,有激扬之意,故以授卿,宜加审慎,毋涉荒唐。”

俄为中都路推排使,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御史中丞。 会朝士以病谒告,世宗意其诈,谓晏曰:“卿素刚正,今某诈病,以宰相亲故,畏而不纠欤?”晏跪对曰:“臣虽老,平生所恃者,诚与直尔。

百官病告,监察当视。臣为中丞,官吏奸私则当言之。

病而在告,此小事臣容有不知,其畏宰相何图焉。”既出,世宗目送之,曰:“晏年老,气犹未衰。”

一日,御史台奏请增监察员,上曰:“采察内外官吏,固系监察。然尔等有所闻知,亦当弹劾。

况纠正非违,台官职也,苟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顾谓晏曰:“豳王年少未练,朕以台事委卿,当一一用意。” 初,锦州龙宫寺,辽主拨赐户民俾输税于寺,岁久皆以为奴,有欲诉者害之岛中。

晏乃具奏:“在律,僧不杀生,况人命乎!辽以良民为二税户,此不道之甚也,今幸遇圣朝,乞尽释为良。”世宗纳其言,于是获免者六百余人。

故同判大睦亲府事谋衍家有民质券,积其息不。

4.金史卷一百二十五: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

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叻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防喜甚,

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 自是学业日进。防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砺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

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曰:

“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

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

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

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再补翰林修撰,迁才掷郎中,一时典礼多所栽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

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今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

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

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谴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

5.文言文《金史·王翛传》翻译

王翛,字翛然,涿州人。

皇统二年(1142)中进士,由尚书省令史任同知霸州事。累迁至刑部员外郎,因为替故人说情而获罪,被责打四十杖,降任泰定军节度副使。

四迁而任大兴府治中,被任命为户部侍郎。金世宗对宰臣说“:王袺过去当外地官员时,以刚直而闻名。

而今听说专门替人减免罪刑以积阴德,各种事情他都不按法令而从轻处理。又善于侥幸以偷安,如果真是刚直的话,就应当为国家而忘记自身,公正而不偏颇,何必卖法来求得福佑呢?”不久任命他去赈济密云等三十六县猛安的民户,他多请了三万多石的粟米,被尚书省参奏而降了一阶官阶,出任同知北京留守事。

皇帝说“:人们多认为王袺是名有才干的官员,依我看法,他凡事不肯尽力去办,只不过是个老奸巨猾的人罢了!”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任辽东路转运使。一年多以后,又改任显德军节度使。

因为他在转运使的任上曾强扯硬拉侮辱仓使王祺致死,追降两级官阶解除现职务,并被命令打七十杖,降任郑州防御使。

文言文金史苏保衡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