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方法论文(浅析如何提高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
1.浅析如何提高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注重课内文言文的常识,广积累。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有规定掌握的实词120个,虚词18个。其中大部分内容在课内的文言文以及课下注释中都看得到影子。
例如 :袁宗道的《论文》中“以讹益讹”中的“益”与《师说》中的“圣益圣,愚益愚”同义。《明史 · 韩文传》中“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中的数与《鸿门宴》中的“数目项王”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可见在课本内无时无处的积累,都可以较好的运用在自己的实践中。
二、摸透人物传记体裁的特点,巧分类。近五年的高考文言文都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日常的复习与训练中我们也注重对人物传记的训练。
例如选择的最后一道题,通常是选择对原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那么必须有三项是对原文理解比较准确的,这样我们不妨通读这四个选项起码对文中的一些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在回过头来进一步回到原文去阅读,对我们理解文章也有很大的帮助。三、辨清文言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析难点。
高考文言翻译共计10分,分值很大,得分也较难。但是如果我们能仔细的辨析出题者意图,找出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可能成为采分点的词语或者句式,并能有效的翻译、突破最后连缀成句,也许对我们得分有很大的帮助。
2.阅读文言文的好方法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赵学红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知识点的把握
文言文学习应使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文言文试题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إ
1.课内向课外延伸,比较阅读成为重要试题形式。إ
从2004年到2006年文言文试题选文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轨迹——在新课程中考之初,更多的是用课内篇段检测文言文教与学在词语、句子及文意理解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我们夯实基础;然后,再用课外文言文阅读引导文言文学与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逐渐向运用课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的方向过渡。这体现了新课程中考重视考查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方向。在这种过渡中,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我们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2.考查内容仍以字词为主,兼考对内容的理解。إ
考查的内容大多有这样几项:通假字的本字、读音及意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重要句子的翻译以及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等。题型主要有三大类:إ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出现了很多开放性题目。开放性命题有几种形式:①名句赏析。如“以为凡
3.文言文阅读方法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2009-06-04 20:51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主讲人 肖跃玲 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题选语段多以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课外阅读多选浅显易懂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一般是课内外兼顾,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
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 ②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句子的大意。
③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④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呢?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首先是整体阅读。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
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再是善于借助,揣摩文意。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2006年扬州中考题中有一句“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龠(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借助于括号内注释,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
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三是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
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二、夯实基础,学以致用 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是文言文必考题,要答好这类题必须依靠平日的积累。
这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06年潍坊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但课内已学过,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2006年江西省中考题中有对“是时朝廷虽尝禁止”中“是”字的解释,回顾我们学过的知识,“是”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动词,一种是代词“这”,如“是年”,“是日”,很明显,此处“是“的释义为“这”。
如果课内没有,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有些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如“因卒然而就”一句中的“卒”字,我们已学过它的两种义项,“卒用其人”(《赵普》)中译为“终于”,“月余亦卒”《人琴俱亡》中译为“死”,但用在此句中都讲不通,显然也不是名词“士兵”,而且“卒”字和“然”字连用,那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和“猝”通假,是“猝然”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放进句中恰好讲得通,那我们就可以确定此处“卒”“猝”通假。有时,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找到合适的义项。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三、整体感知,揣摩品味 文言类考题的重头戏就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试题了,这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用原文语句填空,如2006年福州市中考题有“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
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这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二是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
4.浅析如何提高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课内文言文的常识,广积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有规定掌握的实词120个,虚词18个。其中大部分内容在课内的文言文以及课下注释中都看得到影子。例如 :袁宗道的《论文》中“以讹益讹”中的“益”与《师说》中的“圣益圣,愚益愚”同义。《明史 · 韩文传》中“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中的数与《鸿门宴》中的“数目项王”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可见在课本内无时无处的积累,都可以较好的运用在自己的实践中。
二、摸透人物传记体裁的特点,巧分类。近五年的高考文言文都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日常的复习与训练中我们也注重对人物传记的训练。例如选择的最后一道题,通常是选择对原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那么必须有三项是对原文理解比较准确的,这样我们不妨通读这四个选项起码对文中的一些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在回过头来进一步回到原文去阅读,对我们理解文章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辨清文言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析难点。高考文言翻译共计10分,分值很大,得分也较难。但是如果我们能仔细的辨析出题者意图,找出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可能成为采分点的词语或者句式,并能有效的翻译、突破最后连缀成句,也许对我们得分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