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文言文对话例句(古人日常会话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1.古人日常会话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从春秋时就有官方语言了,各国以周语为崇,又因各地口音而出现差异 ================= 从汉乐府收集的民谣以及南宋时期的民歌来看,古人对话更接近于现在所谓的半文半白,而唐宋时期的大部分诗词作品更说明了这一点。
下列南宋民歌以供参考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零在外头? 相对而言,古文书籍中使用的文言文更接近于一种文学体裁,更可能是上层士大夫阶级所独有的形式,因为很多文字过于精简、精辟,这很难以在民间传开。
楚王曾闻野有贤,求之未果,亲至其庐,贤人答曰:然。 楚王不得其解,归后三年方悟,又至,问贤人可否,贤人又曰:然 楚王郁郁而归,复三年方悟,复至,问贤人,贤人仍曰:然 楚王口飙鲜血,卒之。
上述笑话,原文不大记得了,但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故事是说,民间不可能存在这种问答,它不符合日常生活需要。
我记得百家讲坛还是哪里,曾经提及过这个问题的。
2.文言文小对话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3.找古文 一个对话的古文 (短些)
1.两小儿辩日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同“智”)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第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瞳子何必在大 原文:嵇中散语赵景真①:“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②,恨量小狭③。” 赵云 :“尺表能审玑衡之度④,寸管能测往复之气⑤。
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⑥。” ①稽中散:嵇康,嵇康曾任中散大夫。
赵景真:赵至,字景真,曾随嵇康学习, 有才气。 ②白起:战国时秦大将。
③恨:遗憾。小:稍微。
④表:古代测量太阳影子来计算时间的标竿。玑衡: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
⑤管:古代校正乐律的工具。 ⑥识:才智。
译文:稽中散(嵇康)对赵景真说:“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大将白起的风采,遗憾的是器量狭窄啊。”“赵景真说:“尺长的标杆可以测定太阳运行的精确度,寸长的竹管可以测定音乐的高低。
何必要大呢,只看才智如何就可以了。”。
4.用文言文写发生在身边的幽默对话,两小时之内的加20分
《獐与鹿》 一日,一老者指一獐一鹿问一小童曰“何者獐?何者鹿?” 小童实未见獐、鹿二者,良久,谓其曰“獐者边乃鹿,鹿者边乃獐。”
老者大奇。 《有尾者斩》 龙王于河阴下其令曰“今后,凡有尾者斩。”
一日,一鹿饮于其畔,闻泣声,顺之望去,见一蛤蟆泣于丛中。 问之“汝无尾,为何泣焉?” 蛤蟆谓之曰“我虽无尾,怎奈蝌蚪有尾。”
《怎么无贼?》 一小贼深夜入户,开门,见其主之籼稻尽满于其缸中。故籼稻取于黑屋之中。
其主醒,耳闻悉数声四起,故望之,旁蹲一小贼,正将其籼稻尽倒于其短衫之上。其主睡下,取其小贼之短衫盖之。
其妇醒,亦闻其窸窣声,窃声谓其夫曰“有贼。” 其夫假怒曰“妇人无知,怎会有贼?” 小贼闻之亦怒曰“怎么无贼?为何吾短衫为人所盗!” 《再打三斤》 一县令嗜酒,行之憩之开堂审之其酒皆不离手。
一日于堂中,引觞以自怡,听数声鼓声入耳,怒其酒意尽为人所殆,谓其一衙差怒曰“何人所击?”衙差曰“一小民耳。”县令曰“带厮于堂上打后在审。”
衙差出,县令复倚于坐上将其酒尽饮之,醉于堂上。 衙差带其小民于堂上问曰”打多少?” 县令醉曰“再打三斤。”
《痛他家去》 一老汉脚生冻疮,其痛难忍,故谓其老妇曰“汝代吾于此墙凿一洞,且容我将此脚伸于他人家。” 老妇惑而问曰“为何?” 老汉拍案怒曰“妇人无知,此脚于他人家痛去,何必带到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