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删减法(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增,删留变,对请解释一下)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增,删 留 变, 对 请解释一下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官名、地名、物名、国号、年号等等。上面五例中就有一些词语在翻译时保留了下来:鸡、人、听、问、来等。
换,就是替换,替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如阡陌——田间小路,交通——纵横交错,犬——狗,闻——听到,若——好象,怅恨——因失望而叹恨等。
对,就是对应,一是翻译时一般要“一一对应”,以上例句多数都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语对译出来,如茶——茶水,惊——惊讶,久——很久,市——集市,买——购买等。
补,就是补充,一是将句子中省略的词语补上;二是将省略的句子补上,使句子更连贯顺畅一些,如“鸡犬相闻”是主谓句,主语是偏正短语“鸡狗鸣叫的声音”,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语“鸣叫的声音”;谓语是个主谓短语“人们相互听得很清楚”,翻译时应补出主语“人们”,否则就做不到“信”——忠实于原文。省略成分补出时,用括号括起。
删,就是删除,删除那些无实在意义的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以及偏义复词(不宜异同)、同义复词(仿佛若有光)的一半等。如“怅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词后的词尾,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再如例⑤,如果直译出来,一则啰嗦,二则也不合实际,不如用删除法化繁为简,翻译成“跑了许多集市,购买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显得更精练些。
调,就是调换,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需要调换顺序的文言句式有主谓倒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像例③中的“问所从来”中的“所从”就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按“从所”的顺序翻译。
以上“留、换、对、删”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至于具体采用那种方法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更是阅读中的难点。将文言文译成的现代汉语,往往是不够准确,也只是译出文言文语句的“大意”,可以说不是译文,而是语句的“意思”。
2.文言文翻译方法 添删理释录 详尽解释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3.怎样拿握古文翻译五字诀?
换。
就是把古文换成现代文。运用这种译法,要着重理解原文中疑难的词语。
例:“燕辟废其学。”句中要着重理解的疑难词语是“燕”和“辟”。
燕,解为玩弄或狎 玩;辟,解为邪僻或不正经的事。译为:“玩弄不正经的事就会荒废他的学业。”
原句 中的五个词都换成了现代词语。 补。
即对原文缺少或省去的成分在译成现代文时予以适当的补充。运用这种 译法,要注意分析原句的结构是不是省略句。
例:“治乱,非天也。”这个句子也是个 省略句,即()治乱,非天()也。
译为:“国家的治乱,不是天造成的。”译文中的 “国家”、“造成”都是补充进去的。
调。就是把原文结构是倒装句的调动为符合现代文结构的句式。
运用这种译 法,要分析这个句子是否倒装。例:“谁与,哭者?”分析原句结构,是个谓语前提的 倒装句。
译为:“哭的是谁呀? ”原句“谁与”是个谓语,译时调到主语后。再如:“戌 狄是膺,荆舒是惩。
”原句中的两个分句都是宾语提前的倒装。“戌狄”、“荆舒”是宾 语,“膺”和“惩”是谓语,“是”是提前宾语的标志词。
把它们的位置调动一下,译 为:“打击戌狄,惩罚荆舒。” 留。
就是把原文中无法译出或不必译出的词保留下来不翻译。采用这种译 法,要看清哪些词是古代的专有名词。
例:“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 将耳。”译为:“秦国所忌怕的,只不过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统帅罢了。”
译 文中的“秦国”、“马服君”、“赵奢”、“赵括”都是古代的人名、国名、官名,在原文中 是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也无法翻译,所以保留下来。 删。
就是把原文中不需要翻译的词语删去,译文才会通顺,如果勉强译出,译 文就会显得别扭。例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译为:“如果粮食多,财富 有余,干什么事不能成功?”原文中两个“而”字都删去不译,所以译文显得简洁通 顺;反之,如果把“而”保留下来,译为“而又”,就显得多余和别扭了。
换、补、调、留、删五种翻译古文的方法,往往要综合运用,须按实际情况而定。 例如:“夫星之坠,木之鸭,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译为:“天上星星 的陨落,林间发出的响声,这是天地的变化,气候的化育,很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译 文中的“天上”、“发出”是补;“陨落”、“响声”、“气候”、“现象”、“少”、“出现”是换; “夫”、“之”在译文中被删;“星”、“变”是留;“物之罕至者”译为“很少出现的现象 (罕至之物者)”是调。
4.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栏目:其他专业问答 发布时间:2020-10-27 16:56:24 阅读:89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是:一增二删三调四留五扩六缩,一增是指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二删是指删除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三调是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四留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等。
一增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2、后置定语前移 3、前置宾语后移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5.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6.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扩展资料: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二、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古文翻译
7.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要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呢?如不能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在理解起来,难度就会相当的大。所以,这一次,我将重点给大家讲述,如何翻译文言文。后面会有几个小练习,希望能帮助你深刻了解。只要你掌握这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有非常大的作用。在讲方法之前,或许大家有几个疑问:古人说话,用的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言文吗?为什么文言文言简而义丰呢?
其实,古人说话,虽不像我们今天说的是大白话,但也差不多。只是,古代没有录音机、摄像机,没能够留下音频视频资料,不能够确证罢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都是古人写的文字,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东汉蔡伦之前,没有纸,古人最先写字,都写在龟甲兽骨上,刻的难度很大,自然需要字越少越好。后来写到竹简木简上,难度低一些,但依然很麻烦啊。再后来有的写到丝绸、布上面,造价又比较高。
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古人在阅读的时候,也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
书归正传,我们今天来学习文言文,该怎么样来翻译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方式:直译和意译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举一个我们以前在做练习中做过的例子:
见一黄雀为鹏枭(chi xiao)所搏,坠于树下,为缕蚁所困。(成语“黄雀衔环")见,看见;为……所,表被动;博,搏斗,击打;坠,坠落;为……所,表被动;困,围困。
这样,逐字逐句翻译过来,就是:(杨宝)看见一只黄雀被鹏鹰(专用名词,可不翻译)击打,掉落在树下,又被缕蚁围困。
2.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秦朝明亮的月光,汉朝的边关。你看,这是不是不知所云呢?所以,这里,我们就要根据意思进行翻译:秦朝明亮的月光照着汉朝的边关。
是不是依然不通?秦朝的明月怎么去照汉朝的边关呢?其实,这里的翻译,就要在根据意思,来进行调整: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塞。
大致了解了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之后,我们还要知道,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