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焯字士元文言文翻译(隋书刘焯传翻译)

1.隋书 刘焯传翻译

唐·魏征《隋书·刘焯传》白话释义:刘焯字士元,是信都昌亭人。

父亲刘洽,任郡中功曹。刘焯前额隆起脊背如龟,高瞻远瞩,聪明敏锐沉着持重,年少不喜欢玩耍。

小时候同河间刘炫结盟作朋友,一起在同郡刘轨思那里受学《诗经》,在广平郭懋当那里受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习《礼》,都没完成学业就离开了。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里一向有很多古书,刘焯同刘炫到他那儿读书,大约过了十年,虽然缺吃少穿,心里仍很平静。

于是凭着儒学出名,任州博士。刺史趟荧引荐他作从事,被推荐作秀才,考试甲等。

同著作郎王劭一起修订国史,同时参与讨论乐律历法,一再当值门下省,等待被咨询,不久任员外将军。后来同众儒在秘书省考核审定各家著述,趁着假期返回家乡,县令韦之业推荐他任功曹。

不久又进入京城,同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国子祭酒苏威、国子祭酒元善、博士萧该、何妥、太学博士房晖远、崔崇德、晋王文学崔赎等人在国子学共同讨论古今疑难的意义及前辈贤人不通之处。辱当登上座位,辩论诘难纷纷发起,都不能使刘焯认输,杨素等人没有谁不佩服他的学问精深博大。

六年,运输洛阳《石经》到京城,因为文字模糊不清,没有谁能识别,刘焯受皇帝命令同刘炫等人考核审定。后来趁园子学祭奠先圣先师,刘焯同刘炫两人论说义理,重重挫败众儒士,聚儒士都暗藏嫉妒怨恨,刘焯于是被紧急奏章所诽谤,削除名籍做百姓。

因此悠闲地生活在家乡,专门把教学写作当成本职,孜孜不倦。贾逵、马融、王逸、郑玄传授的书籍注释,刘焯多有褒贬。

《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十多部书,推算天象历法的准则,计量山岳海洋的方法,刘焯无不核查它的根据,穷尽它的奥秘。撰作了十卷《稽极》,十卷《历书》,《五经述议》,都流行于世。

刘炫聪明博学,名气次于刘焯,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称作“二刘”。全国著名儒生后辈学者,希望能师从答疑受业,不远千里赶来的,不计其数。

评论者认为几百年以来,学问渊博精深的儒士,没有能在他之上的人。但是他胸怀不旷达,在财物方面又很小气,不交纳酬金的人,从来不曾被教诲,当时的人因此贬低他。

废太子杨勇听说其名召见他,来不及进见,皇上命令刘焯侍奉蜀王,因为这不是他所愿意的,很久不去。蜀王听了非常气愤,派人把他上枷送到蜀地,发配他从事军事防务。

后来主持校勘书籍。蜀王因罪被废弃,刘焯又同众儒生修订审定礼法刑律,任云骑尉。

隋炀帝就位,改任太学博上,不久因病离职。过了几年,又被征召以待咨询,于是进献所作的《历书》,但同太史令张胄玄多有不同,遭驳斥不被采用。

大业六年死去,时年六十七岁。原文: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

父洽,郡功曹。焯犀额龟背,望高视远,聪敏沈深,弱不好弄。

少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常,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而去。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与炫就之读书,向经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

遂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刺史赵煚引为从事,举秀才,射策甲科。

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兼参议律历,仍直门下省,以待顾问。俄除员外将军。

后与诸儒于秘书省考定群言。因假还乡里,县令韦之业引为功曹。

寻复入京,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国子祭酒苏威、国子祭酒元善、博士萧该、何妥、太学博士房晖远、崔宗德、晋王文学崔赜等于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前贤所不通者。每升座,论难锋起,皆不能屈,杨素等莫不服其精博。

六年,运洛阳《石经》至京师,文字磨灭,莫能知者,奉敕与刘炫等考定。后因国子释奠,与炫二人论义,深挫诸儒,咸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名为民。

于是优游乡里,专以教授著述为务,孜孜不倦。贾、马、王、郑所传章句,多所是非。

《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十馀部,推步日月之经,量度山海之术,莫不核其根本,穷其秘奥。著《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并行于世。

刘炫聪明博学,名亚于焯,故时人称二刘焉。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

论者以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然怀抱不旷,又啬于财,不行束修者,未尝有所教诲,时人以此少之。

废太子勇闻而召之,未及进谒,诏令事蜀王,非其好也,久之不至。王闻而大怒,遣人枷送于蜀,配之军防。

其后典校书籍。王以罪废,焯又与诸儒修定礼律,除云骑尉。

炀帝即位,迁太学博士,俄以疾去职。数年,复被征以待顾问,因上所著《历书》,与太史令张胄玄多不同,被驳不用。

大业六年卒,时年六十七。扩展资料写作背景:魏征(580—643)字玄成,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唐代政治家。武德时为太子洗马。

贞观时历官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参预朝政。贞观初朝臣论政,他主张“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李世民接受他的主张,终至天下安定。后数被召见,访问得失,征尽诚献智,知无不言,其言论多载于《贞观政要》。

诏修周、隋、齐、梁、陈五代史事,各史有专人负责,令魏征总加撰定。

2.隋书 刘焯传翻译

唐·魏征《隋书·刘焯传》白话释义:刘焯字士元,是信都昌亭人。

父亲刘洽,任郡中功曹。刘焯前额隆起脊背如龟,高瞻远瞩,聪明敏锐沉着持重,年少不喜欢玩耍。

小时候同河间刘炫结盟作朋友,一起在同郡刘轨思那里受学《诗经》,在广平郭懋当那里受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习《礼》,都没完成学业就离开了。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里一向有很多古书,刘焯同刘炫到他那儿读书,大约过了十年,虽然缺吃少穿,心里仍很平静。

于是凭着儒学出名,任州博士。刺史趟荧引荐他作从事,被推荐作秀才,考试甲等。

同著作郎王劭一起修订国史,同时参与讨论乐律历法,一再当值门下省,等待被咨询,不久任员外将军。后来同众儒在秘书省考核审定各家著述,趁着假期返回家乡,县令韦之业推荐他任功曹。

不久又进入京城,同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国子祭酒苏威、国子祭酒元善、博士萧该、何妥、太学博士房晖远、崔崇德、晋王文学崔赎等人在国子学共同讨论古今疑难的意义及前辈贤人不通之处。辱当登上座位,辩论诘难纷纷发起,都不能使刘焯认输,杨素等人没有谁不佩服他的学问精深博大。

六年,运输洛阳《石经》到京城,因为文字模糊不清,没有谁能识别,刘焯受皇帝命令同刘炫等人考核审定。后来趁园子学祭奠先圣先师,刘焯同刘炫两人论说义理,重重挫败众儒士,聚儒士都暗藏嫉妒怨恨,刘焯于是被紧急奏章所诽谤,削除名籍做百姓。

因此悠闲地生活在家乡,专门把教学写作当成本职,孜孜不倦。贾逵、马融、王逸、郑玄传授的书籍注释,刘焯多有褒贬。

《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十多部书,推算天象历法的准则,计量山岳海洋的方法,刘焯无不核查它的根据,穷尽它的奥秘。撰作了十卷《稽极》,十卷《历书》,《五经述议》,都流行于世。

刘炫聪明博学,名气次于刘焯,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称作“二刘”。全国著名儒生后辈学者,希望能师从答疑受业,不远千里赶来的,不计其数。

评论者认为几百年以来,学问渊博精深的儒士,没有能在他之上的人。但是他胸怀不旷达,在财物方面又很小气,不交纳酬金的人,从来不曾被教诲,当时的人因此贬低他。

废太子杨勇听说其名召见他,来不及进见,皇上命令刘焯侍奉蜀王,因为这不是他所愿意的,很久不去。蜀王听了非常气愤,派人把他上枷送到蜀地,发配他从事军事防务。

后来主持校勘书籍。蜀王因罪被废弃,刘焯又同众儒生修订审定礼法刑律,任云骑尉。

隋炀帝就位,改任太学博上,不久因病离职。过了几年,又被征召以待咨询,于是进献所作的《历书》,但同太史令张胄玄多有不同,遭驳斥不被采用。

大业六年死去,时年六十七岁。原文: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

父洽,郡功曹。焯犀额龟背,望高视远,聪敏沈深,弱不好弄。

少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常,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而去。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与炫就之读书,向经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

遂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刺史赵煚引为从事,举秀才,射策甲科。

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兼参议律历,仍直门下省,以待顾问。俄除员外将军。

后与诸儒于秘书省考定群言。因假还乡里,县令韦之业引为功曹。

寻复入京,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国子祭酒苏威、国子祭酒元善、博士萧该、何妥、太学博士房晖远、崔宗德、晋王文学崔赜等于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前贤所不通者。每升座,论难锋起,皆不能屈,杨素等莫不服其精博。

六年,运洛阳《石经》至京师,文字磨灭,莫能知者,奉敕与刘炫等考定。后因国子释奠,与炫二人论义,深挫诸儒,咸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名为民。

于是优游乡里,专以教授著述为务,孜孜不倦。贾、马、王、郑所传章句,多所是非。

《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十馀部,推步日月之经,量度山海之术,莫不核其根本,穷其秘奥。著《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并行于世。

刘炫聪明博学,名亚于焯,故时人称二刘焉。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

论者以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然怀抱不旷,又啬于财,不行束修者,未尝有所教诲,时人以此少之。

废太子勇闻而召之,未及进谒,诏令事蜀王,非其好也,久之不至。王闻而大怒,遣人枷送于蜀,配之军防。

其后典校书籍。王以罪废,焯又与诸儒修定礼律,除云骑尉。

炀帝即位,迁太学博士,俄以疾去职。数年,复被征以待顾问,因上所著《历书》,与太史令张胄玄多不同,被驳不用。

大业六年卒,时年六十七。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魏征(580—643)字玄成,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唐代政治家。武德时为太子洗马。

贞观时历官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参预朝政。贞观初朝臣论政,他主张“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李世民接受他的主张,终至天下安定。后数被召见,访问得失,征尽诚献智,知无不言,其言论多载于《贞观政要》。

诏修周、隋、齐、梁、陈五代史事,各史有专人负责,令魏征总加撰定。

文言文,翻译,刘焯字士元

3.《随州李君墓表》文言文译文

【译文】 道光二十六年(1846)某月,随州的李先生八十四岁,在乡里的私宅里寿终正寝。

他的兄长的儿子,户部主事李树人,在京城接到讣告(报丧),将要辞去官职(回乡)服丧。我前去吊丧祭拜,对他说:“在古代(丧礼来说),五服之内需要服丧一年左右的亲族长辈去世,出仕做官的人要辞去官职(回乡守丧);五服之内服丧最轻的亲族长辈去世,士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如今您回乡服丧,这是遵守礼制的表现啊。”李树人说:“(我这样做)难道(是)用来为礼制的吗?(我这么做只不过是用来)表达我的哀思罢了。”

边说边哭泣着说:“叔父下葬已经有些日子了,已经在坟墓之中埋下石棺,只是在墓前甬道中应当另外立块石碑,来表露他的履历事迹和品行道义以便使后来者看到,恭敬地把这件事情托付给先生。”于是(他)给我一一分条陈述了(李先生的履历事迹和品行道义),非常详细。

李树人侍奉我非常尊敬,又以重礼请求,我岂能推辞?想到先生生性刚强正直,对任何事没有什么不敢做的。凡是他所承担的事,必定出自公心,有时对属于自己的私事,丝毫不放在心上。

越是别人所忌惮的事,(他)做起来越是勇敢。嘉庆初年,川楚各地教众乱徒川楚纷纷起义,汉水沔水地区,荆州襄阳地区被侵扰摧残接近全部。

随州的西部有个环潭镇,是一个大镇。贼众将要大规模侵袭那里并准备抢掠一空。

先生告诉镇上每家出一个人,各自背负一束柴薪,手执长竿点着一支火把。在水边像一字雁阵一样整齐排列,通宵(在岸边)焚烧柴火,火光连亘六七里地,贼众(因此)不敢渡水,随州因此没有陷入贼手。

靠近村子的地方有一片田,很久以来都被水淹没,官吏向临近的村子要求上缴田赋,百姓因此所受之苦非常严重。先生向全部官署一一哀求,乞求免除无田百姓的田赋,最后官府答应了他的请求。

其他对乡民有恩惠的事也都差不多是这样子。所以县里有要兴办的事,除非他来倡导就不能办好;乡里有了纷争,除非他来调解就不会了结。

他地位高贵显赫了,人人都说希望这样!他生病了,大家都竞相前去探视!他死了,人人(都)为他哭得非常伤心。李氏一族,世代居住在随州,家族出身微贱。

先生少年时与他的兄长某某发愤努力学习,估计自己最终没有办法光大自己的家族了,于是就离开学业去经商,逐渐积累了千金之资,全部用来资助兄长谋求学习出仕做官的学问,不过问其他的事。过了很久,就为(他的)兄长向朝廷捐纳金钱,得以被授予丞官。

(后来)不断升迁,官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先生本人也凭武学生的身份,取得资格做了都司之职。从此以后李氏诸子侄辈在才能仕途上连绵不断,文学才能入仕做官进取,逐渐光大了李氏家族。

先生名某,字某。曾祖李某,祖父李某,都未出仕做官。

父亲李某,因为嵩明君身份尊贵,接受朝廷封赏做了奉直大夫。先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某,因为嵩明君生子比较晚,就过继给他做了嗣子,后来(嵩明君生了儿子)也未再归籍;次子李某。

孙子李某某。自从嵩明君去世二十年间,先生(独立)抚养他的几位孤儿,非常辛劳,特别周到。

李树人到京城做官,先生全力资助他,就像(当年)资助他的兄长一样。他对待兄长的儿子,不知道他们不是自己的儿子;他对待自己的儿子,不知道他们不是兄长的儿子。

唉!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评价他,他对乡人们的恩惠太多了;从通晓天地之道人事之理的得道者的角度来评价他,(会觉得)他对自己家族的贡献更是难以做到的事啊!(正是因为)更难做到,才更是可以永垂不朽的啊! 【注释】 1、随州:地名。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

随州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随州古称“汉东之国”,以“古、奇、美、新”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据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随州烈山(厉山镇),随州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编钟(打击乐器),被海内外誉为世界奇迹。

2、墓表:犹墓碑。因其竖于墓前或墓道内,表彰死者,故称。

后转为指一种特定的文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墓表》:“按墓表自东汉始,安帝元初元年立《谒者景君墓表》,厥后因之。

其文体与碑碣同,有官无官皆可用,非若碑碣之有等级限制也。”清恽敬《与李爱堂》:“惟是墓表之法,止表数大事,视神道碑、庙碑体不同,视墓志铭体亦不同。

墓志铭可言情,言小事,表断不可。”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三》:“至与墓碣式同而名异者,有墓表,如吕宪;有墓专,如房宣。

表则树于墓外,专或藏于墓中。” 3、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70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

4.蔡磷坚还亡友财的文言文翻译及问题

原文: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译文: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很注重诺言和责任,对情谊很忠厚,笃实。有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没有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磷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嘻嘻,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磷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以我为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于是便用车子(把钱)运到(那人)家中。

5.文言文翻译

九洪钟雷鼓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①,故二千里候之②。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 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③,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 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④,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⑤;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⑥。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⑦,夷、齐所以长叹⑧。虽有窃秦之爵⑨,千驷之富⑩,不足贵也。" 士元曰:" 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注释」

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为刘备中郎将。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

②故:特意。候:探望。

③带金佩紫:喻显赫的地位。金指金印,紫指紫绶。

④邪径:斜径,小路。

⑤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耦耕:二人并耕,此指耕种。

⑥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为官。桑枢:用桑树作门,喻贫寒之家。

⑦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拒绝,归隐箕山。

⑧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都不肯继承君位。周灭商后,二人不食周黍,饿死在首阳山。

⑨窃秦之爵:战国末年,吕不韦将和自己同居的邯郸美姬献给秦王子楚,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后,封吕不韦为相国,所以说他" 窃秦".

⑩千驷之富:见《论语。季氏》:"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民到于今称之。" 驷:四匹马拉的车。

「译文」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6.《活板》原文翻译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7.翻译文言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②,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③,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 著④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⑤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译文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 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 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 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 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他 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 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 为。

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 做小康。”

选自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注解:①大人世及: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②纪:纲纪,准则。

③知:通“智”。 ④著:明,说明。

⑤埶:权势。

刘焯字士元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