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麻剌文言文(“甘麻剌,裕宗长子也)
1.“甘麻剌,裕宗长子也
一. 答案部分:甘麻剌,裕宗长子也。
甘麻剌少育于祖母昭睿顺圣皇后,日侍世祖,未尝离左右,畏慎不妄言,言必无隐。至元中,奉旨镇北边,叛王岳木忽儿等闻其至,望风请降。
既而都阿、察八儿诸王遣使求和,边境以宁。尝出征驻金山,会大雪,拥火坐帐内,欢甚,顾谓左右曰:“今日风雪如是,吾与卿处犹有寒色,彼从士亦人耳,腰弓矢、荷刃周庐之外,其苦可知。”
遂命饔人大为肉糜,亲尝而遍赐之。抚循部.曲. 之暇,则命也灭坚以国语讲《通鉴》。
戒其近侍太不花曰:“朝廷以籓屏寄我,事有不逮,正在汝辈辅助。其或依势作威,不用我命,轻者论遣,大者奏闻耳,宜各慎之。
使百姓安业,主上无北顾之忧,则予与卿等亦乐处于此,乃所以报国家也。” 二十六年,世祖以其居边日久,特命猎于柳林之地。
率众至漷州恐廪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给从士仍饬其众曰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是汝自取罪谪无悔众皆如约,民赖以安。北还,觐.世祖于上京,世祖劳之曰:“汝在柳林,民不知扰,朕实嘉焉。”
明年冬,封梁王,授以金印,出镇云南。过中山,又明年春过怀、孟,从卒马驼之属不下千百计,所至未尝横取于民。
二十九年,改封晋王,移镇北边,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更铸晋王金印授之。中书省臣言于世祖曰:“诸王皆臵傅,今晋王守太祖肇基之地,视诸王宜有加,请臵内史。”
世祖从之,遂以北安王傅秃归、梁王傅木八剌沙、云南行省平章赛阳并为内史。明年,臵内史府。
又明年,世祖崩,晋王闻讣,奔赴上都。诸王大臣咸在,晋王曰:“昔皇祖命我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厥职。
母弟铁木耳仁孝,宜嗣大统。”于是成宗即帝位,而晋王复归籓邸。
六年正月乙巳,王薨,年四十。王天性老,请以其子代之。
内史言于王,王曰:“惟天子所命。”其自守如此,故尤为朝廷所重。
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岁耗财不可胜计。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率众至漷州/恐廪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给/从士仍饬其众/曰/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是汝自取/罪谪无悔/ B.率众至漷州/恐廪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给/从士仍饬其众/曰/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是汝自取罪谪/无悔/ C.率众至漷州/恐廪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给从士/仍饬其众曰/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是汝自取/罪谪无悔/ D.率众至漷州/恐廪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给从士/仍饬其众曰/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是汝自取罪谪/无悔/1.D (这是甘麻剌对众人说的话,弄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恐”“令”“分给”“曰”“自取罪谪”即可断句。
加上标点符号为:率众至漷州,恐廪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给从士,仍饬其众曰:“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是汝自取罪谪,无悔。”)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部曲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后来用来借指军队,或指“部属”“部下”。B.觐的本义是古代诸侯在春天的时候朝见天子。
后泛指诸侯朝见天子。C.内史是官名。
元朝时,内史府有中尉、司马、谘议等官。D.浮屠也称浮图。
浮屠、浮图都是佛陀的异译,即佛教,古人也称佛教徒或佛塔为浮屠。2.B (朝见天子并非在“春天”,而是在“秋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至元中期,甘麻剌奉旨镇守北部边陲,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甘麻剌镇守北部边关有威望。至元中期,叛王岳木忽儿听说甘麻剌镇守北部边陲,立即前来归降。
都阿、察八儿诸王也派遣使者求和,边境因此得以安宁。B.甘麻剌非常体恤部下。
他曾经出征驻扎在金山,适逢风雪交加,甘麻剌推己及人,认为巡逻士兵一定更加寒冷,于是命令厨师做了很多肉粥,亲自尝过后赐给每位士兵。C.甘麻剌为人谦逊而不贪图权势。
甘麻剌深受朝廷器重,被封为晋王,授予金印。世祖去世,甘麻剌推荐同母弟弟铁木耳继位,自己则继续镇守抚慰北方。
D.甘麻剌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他仁慈宽厚,对手下人广施恩惠,但王府属官审伯年纪老了,请求让儿子顶替职位,甘麻剌没有答应,认为只能量才录用。
3.D (“认为只能量才录用”于文无据,原文是“惟天子所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甘麻剌少育于祖母昭睿顺圣皇后,日侍世祖,未尝离左右,畏慎不妄言,言必无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百姓安业,主上无北顾之忧,则予与卿等亦乐处于此,乃所以报国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甘麻剌幼年时为祖母昭睿顺圣皇后所抚育,天天侍奉世祖皇帝,不曾离开过他的身边,敬畏谨慎而不随便说话,如果说什么,就毫不隐瞒。(“育”“于”“畏慎” “妄言”各1分,大意1分。)
(2)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使皇上对北部边疆没有忧虑,那么我和你们也乐于驻扎在这里,这就是我们报效国家的地方。(“北顾”“忧”“乃” “所以”各1分,大意1分。)
二.〖参考译文〗 甘麻剌,是裕宗的长子。甘麻剌幼年时为祖母昭睿顺圣皇后所抚育,天天侍奉世祖皇帝,不曾离开过他的身边,敬畏。
2.游沙湖文言文注释谁有
原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注释
(1)相(xiàng)田:看田地的好坏。相:察看 (2)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安史·方技传》里有他的传 (3)颖悟:聪颖,有悟性 (4)戏:开玩笑 (5)辄:就 (6)异人:奇异的人 (7)甘:甜 (8)萧萧:风雨声 (9)子规:杜鹃鸟 (10)郭:城 (11)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12)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 (13)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 (14)蕲(qi)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15)本文题为"游沙湖",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词的下片说明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与信心. (16)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
3.游沙湖记 文言文翻译
一、白话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天,我和庞安常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二、作品原文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又名《游兰溪》,作者当时四十七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知湖州,谏议大夫李定国。御史何大正上奏,诬他作诗文谤刺当朝,因而被下狱,当年十二月出狱,责受黄州团练副使,空挂虚名。当时作者打算在沙湖买田未成,去相田时认识了医生庞安常,因而创作了这篇作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沙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