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三到六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袁中)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袁中
【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B【小题4】(1)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
(句意正确、语言通顺,1分;按判断句式翻译,补出判断动词“是”1分)(2)往日米芾说在湘江上得到作画的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 (句意正确、语言通顺,1分;根据米芾的身份,将“画景”译为“用来作画的景物”,1分;“于”译为“在”,1分;“盖”译为“大概”,1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趣:通“趋”,跑,疾走。
试题分析:【小题2】①是登君山前所见,⑥是夏季君山的景色,并非此次登山所见。 试题分析:【小题3】“道路崎岖”不是“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的原因,原文中作者找不到“十二螺”是因为树木遮掩。
另外,“登上酒香亭”和“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没有因果关系,选项用“只好”一词,存在逻辑问题。 试题分析:【小题4】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小题1:C
小题1:(1)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竟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
(2)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
小题1:唐太宗更同意魏征。由此看出他是一个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明君
译文: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竟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李嗣昭传》 李嗣昭,字益光,武皇
译文可供参考: 李嗣昭,字益光,是武皇母弟代州刺史李克柔的义子。
小字进通,不知族姓的来源。年少时侍奉李克柔,颇为谨慎老实,虽然形貌瘦小,但精悍有胆略,深沉坚毅,卓然不群。
起初嗜好喝酒,喜欢音乐,武皇仅稍加训诫,就终身不再喝酒了。少年时随从征战熟谙军事机略。
乾宁初年(894),王珂、王珙在河中争霸,王珙军引来陕州之军攻打王珂,王珂向武皇求救,于是武皇命令李嗣昭带兵去救援,在猗氏打败王珙军队,俘获敌将李..等人。四年,改任衙内都将,再次援助河中,在胡壁堡打败汴军,俘获汴将滑礼,以战功加封检校仆射。
王珂请求与武皇联姻,武皇把女儿嫁给他,王珂到太原参加婚礼,任李嗣昭暂时掌管河中留后事宜。 李罕之袭取潞州时,李嗣昭率军进攻潞州,与汴将丁会在含口交战,俘获三千,擒住将军蔡延恭,代替李君庆任蕃汉马步军行营都将。
进攻潞州时,派李存质、李嗣本用兵扼守天井关。汴将泽州刺史刘屺弃城逃走,于是以李存璋为刺史。
梁太祖听说李嗣昭大军将到,召葛从周说“:并州人如在高平,应当围而取之,先必须野战,不要以潞州为敌。”等到听说李嗣昭在韩店驻军,梁太祖说:“李嗣昭扼守八议路,这个贼人要与我们决斗,你们要临事抓住机会,不要落入圈套。”
贺德伦闭壁不出,李嗣昭每天用铁骑环绕城墙,汴人不敢外出打柴割草,援救之路也被断绝。八月,贺德伦、张归厚弃城逃走,我方复得潞州。
光化三年(900),汴人进攻沧州,刘仁恭求救,武皇派李嗣昭出兵到邢州、氵名州接应,李嗣昭在沙河遇上汴军,击败他们,俘其将军胡礼。攻下氵名州,俘其郡将朱绍宗。
九月,梁太祖亲自率三万军队到临氵名,葛从周在青山口设下埋伏。李嗣昭听说梁太祖来了,收军而退,葛从周的伏兵杀出,李嗣昭被他们击败,偏将王..郎、杨师悦等被俘。
十月,汴人大肆侵掠镇州、定州,王郜向武皇告急,使派李嗣昭出兵,下太行山,攻击怀、孟二地。汴将侯信守卫河阳,没料到李嗣昭军队到来,没有守备,便驱赶市民登城,李嗣昭攻其北门,破除外墙,不久汴将阎宝救兵赶到,才退下。
天复元年(901),河中王珂被汴人俘虏,河中晋、绛各郡都陷落敌手。四月,汾州刺史李瑭谋反,向汴州贡献财物交结,李嗣昭讨伐他,三天内被攻下,诛杀李瑭。
这个月,汴人刚得到蒲、绛二州,便大举各道军队逼近太原,汴将葛从周攻陷承天军,氏叔琮在洞涡驿宿营。太原四面被汴军集合围住,武皇忧虑,又想不出计策。
李嗣昭朝夕挑选精锐骑兵分头从各门出击汴军营地,左俘右杀,或烧或击,汴军疲于奔命,又碰上下大雨,汴军中很多人脚肿腹痛,粮食运不过来。五月,氏叔琮撤退,李嗣昭带精锐骑兵追击,汴军丢下辎重兵器数以万计。
六月,李嗣昭出兵阴地关,进攻慈州、隰州,迫使其刺史唐礼、张瑰投降。这时,天子在凤翔,汴人围攻凤翔,天子有密诏征兵。
十一月,李嗣昭出兵晋州、绛州,驻扎在吉上堡,在平阳遇汴将王友通,一战就擒获了他。 第二年一月,李嗣昭进兵蒲县。
十八日,汴将朱友宁、氏叔琮带十万兵来抵抗。二十八日,梁太祖亲自率大军到平阳,李嗣昭军队大为恐慌。
三月十一日,有白虹贯穿周德威营地上空,算命的人说不吉利,应该回师。第二天,氏叔琮侵犯周德威的营地,汴军十多万人,四面列阵,周德威、李嗣昭血战解围,才保住军队而退走,汴军乘势攻击。
此时各位将军溃散,不再有队伍,周德威带骑兵沿西山逃跑,朱友宁乘胜攻占慈、隰、汾等州。武皇听到失败消息,派李存信率牙兵到清源接应,又遭汴军攻击。
汴军在晋祠扎营,李嗣昭、周德威收集余下众兵,登城拒守,汴人在西北角修造攻城器具,四面营垒栅栏相望。此时镇州、河中都为汴梁军队占领,孤城无援,军士逃亡溃败。
武皇昼夜登城,忧虑得顾不上吃饭,召集各位将军想杀出重围去保住云州,李嗣昭说:“王不要这样设想,儿子们只要活着,必能守住城池。”李存信说:“情势危急,不如暂入北蕃,另图进取。
朱温有百万大军,天下无敌,关东、河北受他指挥,现在我们独守危城,兵亡地少,如果他们筑室反耕,环堑深固,则我们灭亡的日子就到了!”武皇准备听从李存信的主意,李嗣昭急切地争执说不可以,武皇犹豫不决,靠着刘太妃在宫内极言,武皇才打消出城的念头。几天后,流散的众兵又会合到一起。
李嗣昭昼夜分兵四面出击,斩将搴旗,汴军连保住自己都顾不过来。二十一日,朱友宁烧掉营地而退,李嗣昭追击,又收复汾、慈、隰等州。
五月,云州都将王敬晖据城叛乱,振武军石善友也被部将契绊让驱逐,李嗣昭都讨伐平定了他们。 天..三年(906),汴人进攻沧州、景州,刘仁恭派使者求援。
十一月,李嗣昭会同燕军三万人进攻潞州,降伏丁会,武皇便任李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还没上任之前,上党有一占卜的,见一人家房子上常常有气如车盖,仔细看,房内只是住着一个穷老太太而已。
占卜者对她说“:有儿子吗?”答道“:有,现在当兵,在外打仗。”占卜者心里很惊异,认为她儿子将来必会占有土地。
没过多久,丁会投降,李嗣昭带兵进入潞州,看见老太太家四面空缺,便驻扎在她的房子。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
(1)假如臣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这是臣最大的荣幸,臣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2)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
小题4:①不了解秦王的决心②担心秦王不信任自己③秦王上怕太后④下被奸臣迷惑(答出一点得1分,四点全答出得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匡”应为“匡正”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连词:因为; B项中两个“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中前一个“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后一个“而”连词,“表顺承”; D项前一个“于”介词,“对”;后一个“于”介词,与“见”连用,表被动。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应重点关注“使”、“补”、“贤”、“蹶”、“杜”、“即”等字。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根据选文第三段中“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等语句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阶前迎接他,很恭敬地行宾主之礼。范雎谦让不肯接受。接见范雎当天,凡是看见范雎的人,无不敬畏肃穆。秦昭王斥退左右,宫中空无一人。秦昭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愿意教导寡人什麽呢?”范雎说:“喔,喔。”隔一会儿,秦昭王再度请求。范雎仍说:“喔,喔。”这样的前后三次。秦昭王长跪说:“先生不愿意教导寡人吗?”
范雎谢罪说:“不敢如此。臣听说当初吕尚遇见周文王时,不过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钓鱼”。像这样,双方交情是很疏淡的,可是一次交谈,周文王便立他为太师,载他一同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很深入啊。所以周文王果然得到吕尚的辅佐之功,据有天下,身为帝王。假如当时周文王忽略了吕望而不肯跟他深谈,那么周便没有天子的德行,而周文王武王也就无从成就王业了。现在臣只是客卿,和大王交情疏淡,而所要陈述的,都是匡正君臣的事,又处在大王的骨肉之间。臣虽然愿意陈述一片愚忠,但还不知道大王的心意。大王问了三次,臣之所以没回答,就是这个缘故啊!
臣并非有所畏惧而不敢说。即使明知今天说了,明天就有杀身之祸,臣也并不害怕。只要大王相信并且实行臣所说的话,即使死亡,臣也不以为痛苦;即使逃亡,臣也不以为忧愁;用漆涂身,成为癞子,披头散发,成为疯子,臣也不以为耻辱。五帝那样的圣人也会死,三王那样的仁人也会死,五霸那样的贤人也会死,乌获那样的力士也会死,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会死。死,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在必然会死的形势下,能够对秦国稍有补益,这是臣最大的心愿,臣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逃出昭关,晚上赶路,白天藏匿,到了菱水,没有食物充饥,跪爬着在吴国市上行乞,终于复兴吴国,使阖庐成为霸主。如果臣能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计谋,即使遭到幽禁,终身不再相见,臣的主张已经实行,臣还有什么忧愁呢?箕子接舆,涂漆在身上成为癞子,披头散发装做疯子,对殷楚并没有帮助。假如臣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这是臣最大的荣幸,臣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臣所担心的,只是怕臣死之后,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大王上怕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丑态所迷惑,住在深宫里,不离保母师傅的左右,终身迷惑不明,无人帮助您辨别奸邪。这样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孤立危险,这才是臣所害怕的。至于穷困耻辱的事,死亡放逐的祸患,臣并不害怕。臣死而能使秦治理得好,胜过活着啊。”
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呢!秦国地处偏远,寡人又愚昧无能,有幸承先生到来,这是上天让寡人得以麻烦先生,保存先王的宗庙啊。寡人能受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福佑先生,不抛弃先王的遗孤啊。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今后不论大事小事,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能毫无保留地指教,不要怀疑寡人”。
范雎再拜,秦昭王也跟着再拜。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1)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符合(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
(2)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非常动荡,又最终没有去成。
小题4:①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②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③盛此公为广陵儿所绐。 (3分,每点1分)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中“固”的意思是“坚决”。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两个“则”都是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后分句,表结果,“那么”。B项中前一个“若”动词,好像;后一个“若”代词,你。
C项前一个“焉”代词,相当于之,“那里”;后一个“焉”语气词,无意义。D项前一个“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之”结构助词,连接主谓,取消独立性。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应重点关注“年”、“有声”、“肆力”、“而”、“会”、“比至”、“省”、“果行”等字。
小题4:试题分析:“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君子交友难道不应该谨慎吗?”从第一段后面两句话来看应该就是对本句的解答,第一段第三句话“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 则 不如不与人见。”一个“故”就说明了前后的因果关系。
可见“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即是对作者的理由。
【参考译文】 士君子交友难道不应该谨慎吗?得几个道德学问高的人做朋友,不一定能够帮助弥补不足、纠正过错;得一个不成材不正派的人做朋友,一辈子的德行事业就全完了。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地分辨一个人是贤还是不贤,那么就不如不跟这个人相见。
但天下没有孤独一生不与人相交往的人,按这样的情势,那么又不能不出家门而与其他的人相见。士君子面对这样的境况,真是难啊!南陵盛此公家特别富有,祖上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
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合于(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但这个时候,盛此公只是闭门读书,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
后离开南陵到了秣陵,想与所有的东南名士结交,东南的名士们也愿意与盛此公结交。盛此公认为:“世道将乱,我应该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现在形势的看法。
那些专学一经的书生哪里值得跟他们交流,我一定会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因此盛此公越发散发钱财,交接豪侠之人,竟然被一个广陵人欺骗。
当时边界军情紧急,那个广陵人就劝说盛此公拿出家产,预备着国家发生危急时有急用。过了很久,事情最终不成功,但是钱财却快花完。
盛此公非常沮丧,因为与世俗不合,于是就退回乡里,乡里的人又嗤笑他。盛此公更加不再做事,家道越来越没落,所写的文章更加跟官吏的标准不相合。
失意无聊,没过多少年,盛此公就生了重病。辛未年,我从大梁来到秣陵探望父亲大人,父亲大人喜欢盛此公的诗,对我说:“这个地方的盛此公诗写得很好,你去结识他。”
我于是因父亲的话去与盛此公结交。第二年,盛此公患上眼疾,有可能失明。
我暗地里为此感到担忧,劝他不要读书喝酒。盛此公说:“如果不读书喝酒,不如就让眼睛瞎了。”
恰恰盛此公这时候眼疾很严重,又惦记他的老母亲,于是告别我回南陵去,神情凄惨,好像不再与我相见的样子。我自以为我应该会再次见到盛此公,谁想到最后竟然真的不能再见啊!盛此公因为眼睛一直不好,越发愤激,家境越发困窘,没钱请医生买药,于是就瞎了。
他曾经给在大梁的我寄信,信长达几千个字。信中说到:“您应该不会一直贫贱下去,有朝一日持节江上,从南陵路过,在魁湖的北方,桃源的南边,我的坟墓就在那里。
你要替我在墓碑上写‘盛此公埋骨处’。我的心愿就满足了!其他的就是您的事了,我还说什么呢。”
我得到他的信,一连几天都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么,知道盛此公将不久于人世了。没过多久,盛此公的死讯就传到我这里,我为他制作了灵牌,为他的去世痛哭流涕。
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动荡不安,又最终没有去成。
于是派遣下属去看望盛此公的母亲。下属回来后,对我说,盛此公的母亲要满八十岁了,他的妻子非常孝顺。
有一个老仆人,靠砍柴来供养这两个寡妇,吃穿都不充足,几间破房子,还不能够遮风挡雨。唉!苍天啊!是谁让盛此公落到这步田地呢!我拿出自己的钱财,又催促下属去看望盛家,把他们卖给其他人的田地赎回来,帮衬盛家的衣食。
又买石头,写信给南陵令让他为盛此公墓立碑,我自己写了“盛此公埋骨处”几个字,遵从他生前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