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凡乘国难以拜官者(《“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

1.《“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5、6题各3分;7题10分)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

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

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

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

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

遂杀之。县中震栗。

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

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 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

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

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选自《三国志·吴书十》)注:①擿(tì):揭发。

②厕:侧,旁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北走董卓 走:投奔 B.诸山越不宾 宾:礼貌C.渐容人事 容:包容 D.山越怀附 怀附:心怀不轨5.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最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是① 学书疏,讲兵事② 南破山贼,北走董卓③ 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④ 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⑤ 建策火攻⑥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A.① ④ ⑤ B.② ⑤ ⑥ C.③ ④ ⑤ D.③ ⑤ 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祖父,遭遇凶险苦难,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

B.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C.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实现了该地的稳定。

D.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5分)译文:(2)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5分)译文:参考答案:4。

C(A走:打败,使……退却;B顺从; D归顺依附)5。 D(①学习期间,成就不明显;②主要是孙坚的功绩;④不是黄盖之举,而是掾吏之想)6。

B(A“早年就失去了祖父”不当;C“主动请缨”不当;D“被韩当救起”不当)7。(1)郡县长官这个人道德不好(没有高尚的品德),只会凭借武功的高强来作官(作为当官的要旨),而不会凭借文职官吏而著称。

(5分。“不德”、“徒”、“以”各1分,句意通顺2分)(2)黄盖也嫌弃外边懈怠,时而会有所察看,各在两掾中检察到不遵从法令的一些事情。

(5分。“亦”、“省”、“数”各1分,句意通顺2分)参考译文:黄盖,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

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一些黄氏后人与家族分离,从黄盖祖父辈迁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

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 起初当了郡吏,被举荐为孝廉,被征调到三公官署。

孙坚率领义军,黄盖跟从着孙坚。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

孙坚死后,黄盖追随孙策和孙权,穿着战甲与敌交战,踏着兵刃攻城。那些山越地区不够顺从,有遭受侵犯的郡县,就任用黄盖为郡县守卫长官。

石城县官吏,特别难以检查管理,黄盖于是安排两掾官员,分别主管诸曹官员。黄盖训诫道:“郡县长官这个人道德不好(没有高尚的品德),只会凭借武功的高强来作官(作为当官的要旨),而不会凭借文职官吏而著称。

如今贼寇没有平定,还有行军作战的要务,郡县长官全都把官府文书委派给两掾官员,两掾官员应当检察管理诸曹官员,纠正揭发他们的错误。 两掾所安排的工。

2.《“萧兀纳,字特免”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识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萧兀纳,字特免。

其先尝为西南面拽剌①。兀纳魁伟简重,善骑射。

清宁初,其兄以事入见,帝问族人可用者,兄以兀纳对,补祗候郎君。大康初,为北院宣徽使。

时乙辛已害太子,因言和鲁斡之子淳可为储嗣。群臣莫敢言,唯兀纳及夷离毕、萧陶隗谏曰:“舍嫡不立,是以国与人也。”

帝犹豫不决。五年,帝出猎,乙辛请留皇孙,帝欲从之。

兀纳奏曰:“窃闻车驾出游,将留皇孙,苟保护非人,恐有他变。果留,臣请侍左右。”

帝乃悟,命皇孙从行。 由此始疑乙辛。

顷之,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出乙辛、淳等。帝嘉其忠,封兰陵郡王,人谓近于古社稷臣。

上谓王师儒、耶律固等曰:“兀纳忠纯,虽狄仁杰辅唐,无以过也。卿等宜达燕王知之。”

自是令兀纳辅导燕王,益见优宠。大安初,诏尚越国公主,兀纳固辞。

改南院枢密使,奏请掾史宜以岁月行叙,从之。寿隆元年,拜北府宰相。

初,天祚在潜邸,兀纳数以直言忤旨。及嗣位,出为辽兴军节度使,守太傅。

以小底王华诬兀纳借内府犀角,诏鞫之。兀纳奏曰:“臣在先朝,诏许日取帑钱十万为私费,臣未尝妄取一钱,肯借犀角乎!”天祚愈怒,夺太傅官,降宁边州刺史。

兀纳上书曰:“自萧海里亡入女真,彼有轻朝廷心,宜益兵以备不虞。”不报。

章数上,皆不听。及金兵来侵战于宁江州其孙死之兀纳退走入城留官属守御自以三百骑渡江城遂陷后与萧敌里拒金兵于长泺以军败免官。

后数日乃与百官入见。天祚以兀纳先朝重臣,有定策勋,每延问以政,兀纳对甚切。

上虽优容,终不能用。以疾卒,年七十。

(选自《辽史•列传二十八》,有删改)【注】①拽剌:壮士、健儿、走卒。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兀纳固辞 坚决B.出为辽兴军节度使 (京官)外调C.诏鞫之 审讯D.夺太傅官 强取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先尝为西南面拽剌/帝嘉其忠 B.其兄以事入见/以疾卒,年七十C.帝欲从之/顷之,同知南院枢密使事D.帝乃悟,命皇孙从行/后数日乃与百官入见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兀纳“忠君爱国”一组的是(3分)①果留,臣请侍左右 ②出乙辛、淳等 ③兀纳数以直言忤旨④臣未尝妄取一钱 ⑤诏尚越国公主,兀纳固辞 ⑥每延问以政,兀纳对甚切。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②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兀纳向皇帝暗示了乙辛想借皇帝出猎之机谋害皇孙的阴谋,这引起皇帝的注意,皇帝因此开始怀疑乙辛。 B.兀纳被人们称赞是很像古时扶持社稷的重臣,皇帝也对他很器重,封他为兰陵郡王,还让他去辅导燕王。

C.兀纳为人耿直,在借犀角这件事上触怒了皇帝,不久被降为宁边州刺史,而且此后没有再被重用。D.兀纳多次上奏,要让皇帝小心女真族,但负责传递奏折的官员都不听他的,也就没有把奏折报送给皇帝。

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及金兵来侵战于宁江州其孙死之兀纳退走入城留官属守御自以三百骑渡江城遂陷后与萧敌里拒金兵于长泺以军败免官。(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舍嫡不立,是以国与人也。译文:②彼有轻朝廷心,宜益兵以备不虞译文:参考答案:5.D夺: 剥夺。

6.C(A兀纳的,代词。 B因为,介词。

C代乙辛,代词;不译,衬音词。D才,副词。

)7.C①②③⑥都属于主人公忠君爱国表现。④是主人公生活简朴的表现。

⑤是主人公对自己的私生活的态度。8.D“不报”与“不听”是指皇帝没有采纳兀纳的意见。

9.(1)及金兵来侵/战于宁江州/其孙死之/兀纳退走入城/留官属守御/自以三百骑渡江/城遂陷/后与萧敌里拒金兵于长泺/以军败免官。(错、漏两处扣1分,“退走”与“入城”间可断可不断。)

(2)①放弃嫡孙,不让嫡孙即位,这是把国家给予别人。 (以,把,1分,与,给予,1分,句意,1分)②女真有轻视朝廷之心思,(我们)应该增加兵力来防备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益,增加,1分,虞,猜测;预料,1分,句意,1分)【附1:参考译文】萧兀纳,字特免。 他的先祖曾任西南面拽刺。

兀纳身材魁梧,庄严持重,擅长骑射。清宁初,他的兄弟因事入京朝见,皇上问族人中谁人可以任用,他的兄弟回答说是兀纳,皇上补兀纳为祗候郎君。

大康初,任北院宣徽使。当时乙辛已经陷害了太子,趁机称和鲁斡之子耶律淳可以立为太子,群臣无人敢言,只有兀纳及夷离毕、萧陶隗劝谏说:放弃嫡孙,不让嫡孙即位,这(是)把国家给予别人。

皇上犹豫不决。五年(1079),皇上出猎,乙辛请求留下皇孙,皇上想听从他的建议。

兀纳奏道:我私下听说皇上出游,准备留下皇孙,倘若保护者不称职,恐怕会生变故。果真要留下,我请求侍从皇孙左右。

皇上这才领悟,命令皇孙从行。从此,皇上开始怀疑乙辛。

不久,任同知南院枢密使事,贬乙辛、耶律淳等人。 皇上嘉奖他的忠心,封为兰陵郡王,人们说他很像古时扶持社稷的重臣。

皇上对王师儒、耶律固等人说:兀纳忠诚纯正,狄仁杰虽然辅佐了唐室,但都没法超过兀纳。你们要让燕王去了解他。

从这以后,皇上令兀纳辅导燕王,更加受到优待宠信。大安初,。

拜官,国难,文言文,翻译

3.语文文言文翻译,求翻译

大仇未雪,凡乘国难以拜官者,义将惭恸入地,宜急更前辙,以图光复。

如今大仇没有得报,而大凡趁着国难而授予官职的,有道义的将领都会惭愧悲恸深感无地自容,所以应当赶紧吸取教训改变政策,来图谋收复河山。

傥陛下弛於上,则诸臣必逸於下,先帝之深仇,将安得而复哉?

假如高高在上的陛下放松懈怠,那么朝堂之下的众大臣一定会更加放任安逸,那么先王的深仇大恨,何时才可以洗刷?

3.北有既毁之室,南无可怡之堂,臣窃为陛下危之!

北边有已经毁灭的家室,南面又没有可以安居的厅堂,我深深地为陛下感到危险。

4.文言文《岳飞》翻译

原文: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翻译:

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家中没有侍女小妾。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打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推辞掉了。吴玠大为赞叹佩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5.语文文言文翻译,求翻译

大仇未雪,凡乘国难以拜官者,义将惭恸入地,宜急更前辙,以图光复。

如今大仇没有得报,而大凡趁着国难而授予官职的,有道义的将领都会惭愧悲恸深感无地自容,所以应当赶紧吸取教训改变政策,来图谋收复河山。傥陛下弛於上,则诸臣必逸於下,先帝之深仇,将安得而复哉? 假如高高在上的陛下放松懈怠,那么朝堂之下的众大臣一定会更加放任安逸,那么先王的深仇大恨,何时才可以洗刷?3.北有既毁之室,南无可怡之堂,臣窃为陛下危之! 北边有已经毁灭的家室,南面又没有可以安居的厅堂,我深深地为陛下感到危险。

6.《涑水纪闻》文言文翻译

翻译(涑水记闻卷十五)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①,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②,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傍唱“相公尊重”,客踧踖起退③。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自致仕归西都④,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呜呼!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⑤,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①富公:即富弼,北宋名臣。字彦国,洛阳人。至和二年拜相。②及其临大节:庆历二年,富弼曾出使契丹,拒绝其割地要求。大节,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③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④致仕:辞去官职。⑥恻怛(cèdá):同情,怜悯。

富弼性格温和,为人宽厚,经常与他人交谈,好像没有不一样的。但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的时候,他就义正言辞,什么也不能让他屈服。智谋与见识深远,比其他人强多了,但是大事小事,都反复考虑,必须万无一失之后才去做。

自唐朝以来,官员向宰相行礼,宰相可不用还礼,来拜见的人,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站立的时后,都有年轻侍从垂首扶着他;送客时,不用下台阶;如果客人坐得久了,旁边的侍从就喊“相公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的起身退出。但到了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百姓来见他,都能一平等的礼节来对待,请他坐下,心平气和地与来见人说话,客人走时送到门口,看到客人上马,才回来。

自从卸任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几乎不出门。晚年的时候,有宾客来拜见的时候,常常称病谢绝。亲人问他为何不见客,富弼说: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我家几代人居住洛阳,亲戚好友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不是同等对待了。如果人人都见,我病情会加重,受不了。士大夫们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怨言。曾经想去老子祠,乘坐小轿路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看到富弼出行而高兴,伴随着观看,都到了安门,市面因为这件事儿而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等到富弼去世时,士大夫不论远近,认识不认识,见面了就相互转告,见不到面的,就写信,相互吊唁,常常落泪,富弼如此受士大夫爱戴。哎呀!如果不是尽忠职守为皇帝办事,尽仁尽义关爱民众,他的恳切至诚充满内心,表现在外,能这样么?

文言文翻译凡乘国难以拜官者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