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师旷问学》的翻译是什么?)

1.文言文《师旷问学》的翻译是什么?

《师旷问学》翻译: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燃的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出处:西汉·刘向《说苑·建本》赏析《说苑》中“师旷论学”的故事里,七十高龄的晋平公还想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提升执政能力,但他又担心岁数太大,为时已晚,便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这三个比喻里就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内,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人们的启迪更大。

可见终身学习的理念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是积极消费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谁不学习谁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成为落伍者,终被社会所淘汰。

师旷问学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师旷问学文言文注释,师旷问学文言文的意思

2.师旷问学的翻译(古文)

师旷问学

【原文】

晋平公(1)问于(2)师旷(3)曰:“吾年七十,欲学,恐(5)已暮(6)矣。”师旷曰:“何不秉烛(7)乎?”

平公曰:“安(8)有为人臣而戏其(9)君乎?”

师旷曰:“盲臣(10)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11);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孰与(12)昧行(13)乎?”

平公曰:“善哉!”

【典故】

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

(3)于:对,向。

(4)恐:害怕。

(5)暮:晚了。

(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8)戏:戏弄。

(9)其:自己的。

(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瞎眼的臣子。

(11)闻:听说。

(12)阳:太阳的光亮。

(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

(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文言文,翻译,师旷问学

3.师旷问学 翻译

师旷问学

【原文】

晋平公(1)问于(2)师旷(3)曰:“吾年七十,欲学,恐(5)已暮(6)矣。”师旷曰:“何不秉烛(7)乎?”

平公曰:“安(8)有为人臣而戏其(9)君乎?”

师旷曰:“盲臣(10)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11);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孰与(12)昧行(13)乎?”

平公曰:“善哉!”

【典故】

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

(3)于:对,向。

(4)恐:害怕。

(5)暮:晚了。

(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8)戏:戏弄。

(9)其:自己的。

(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瞎眼的臣子。

(11)闻:听说。

(12)阳:太阳的光亮。

(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

(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文章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4.师旷问学的译文

译文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扩展资料

人物背景介绍

晋平公

晋平公(出生年份不详―公元前532年),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

晋平公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公元前552年,同宋、卫等国结盟,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在位后期由于大兴土木、不务政事,致使大权旁落至六卿。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谥号”平“,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晋昭公。

师旷

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文章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作者介绍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年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5.师旷问学 翻译

师旷问学 【原文】 晋平公(1)问于(2)师旷(3)曰:“吾年七十,欲学,恐(5)已暮(6)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7)乎?” 平公曰:“安(8)有为人臣而戏其(9)君乎?” 师旷曰:“盲臣(10)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11);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孰与(12)昧行(13)乎?” 平公曰:“善哉!” 【典故】 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 (3)于:对,向。

(4)恐:害怕。 (5)暮:晚了。

(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8)戏:戏弄。

(9)其:自己的。 (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意为瞎眼的臣子。 (11)闻:听说。

(12)阳:太阳的光亮。 (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

与。

相比,哪一个”。

(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文章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

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6.《师旷论学》全文翻译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 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 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注释词语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2.于:向。

3 吾:我。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5.恐:恐怕,担心,害怕。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11.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16.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20.善:好。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23.好:喜欢。

24.为:作为。25.少:年少。

26.欲:想,想要。文章点评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

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

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

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秉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

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7.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2.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3.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4.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炳:点。5.戏:戏弄。

6.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7.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

8.光:这里指阳光。9.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说得好啊!11.孰与:相当于“比……怎么样”。12.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暗。[译文]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提示]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活到老,学到老。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就是这么来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抓紧学习。

(百度百科有。

8.师旷论学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3.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4.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炳:点。 5.戏:戏弄。

6.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7.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

8.光:这里指阳光。 9.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说得好啊! 11.孰与:相当于“比……怎么样”。 12.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暗。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就是这么来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抓紧学习。

(百度百科有。

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