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之传夷陵人文言文(《欧阳修》译文)
1.《欧阳修》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 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
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
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
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
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
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 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
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文字的多少恰到好处。
议论上,简单而明了,精确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
他提携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泛宣传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
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新五代史》,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
苏轼为欧阳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白相似。”有见识的人认为这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2.古文翻译
水经江水注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叁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
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
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
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
崩滩”。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
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叁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 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叁峡巫峡长,猿鸣叁
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
两郡督邮争界於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 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
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
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
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 既高,加以江
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
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 秀峰,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
千古矣。”
整篇大意:
(一)自“江水又东迳广溪峡”至“夏后疏凿者也”
记叙三峡之首乃广溪峡。
(二)自“江水又东迳巫峡”至“盖因山为名也”
记叙巫峡因山为名。
(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至“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叙三峡四时山景。
(四)自“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至“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
记叙东界峡有奇石。
(五)自“江水又东迳流头滩”至“上水百日也”
描写流头滩上水之难。
(六)自“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至“因名曰人滩也”
记叙人滩石景。
(七)自“江水又东迳黄牛山”至“回望如一矣”
记叙黄牛山、滩附近江水纡洄。
(八)自“江水又东迳西陵峡”至“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记叙西陵峡山水之美。
3.《宋太祖怒责宋白》全文翻译
译文:
太祖在位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不公正。他怕皇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来为自己开脱。
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委任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合不合适呢?如果皇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就要将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
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
出自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原文: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扩展资料
文中太祖的话义正辞严,语气强烈,使用了“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两个反问句,让宋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严于律已,不招引矛盾,让宋白心服口服。
宋太祖是一代明君,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所以宋太祖属下的臣子们都忌惮宋太祖,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出格,《宋太祖怒责宋白》就讲述了宋太祖如何责备妄图贪污受贿的宋白,使其改过的故事。
公元960年,当时身为五代十国中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在陈桥这个地方被手下们拥立为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之后,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被迫退位,于是北宋王朝正式建立。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即位后做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建隆二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和高怀德等禁军的高级将领,并在酒席上威逼利诱地说了一番话,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纷纷称自己年老体弱,请求解除兵权、告老还乡。这个在酒宴上不动一兵一卒,轻易而和平地解除将领兵权。
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统治才出此下策。同时,他也是为了避免黄袍加身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将领身上。从宋太祖赵匡胤的角度来看,他这样做也是一种自保,一种策略。
赵匡胤的一生是雄才大略的一生,也是开疆拓土的一生,他先后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等割据政权,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疆域和统治的基础,却在976年猝然离世,终年五十岁。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
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宋太祖怒责宋白
4.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译文
曹操败走华容道 却说当日满江火滚,喊声震地。
左边是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间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队船只都到。火须兵应,兵仗火威。
此时正是三江水战,赤壁鏖兵。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军马死者不计其数。
当夜,张辽一箭射黄盖下水,因此救得曹操登岸,寻着马匹走时,军已大乱。 先说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报道:“后梢舵上一人高叫将军表字。”
韩当听之,但闻高叫“义公救我!”当曰:“此必黄公覆也!”乃急救起。果是黄盖。
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当叫急脱去湿衣,用刀剜出箭头,扯旗束之,脱自己战袍与黄盖穿,先令别船送盖回寨疗理。
只为黄盖深知水性,大寒之时,和甲堕江,也逃得性命。 不说江中鏖兵。
劫说甘宁令蔡中引入曹寨深处,宁将蔡中一刀砍于马下,就草上放起火来。吕蒙遥望中军火起,也放十数处火,接应甘宁。
潘璋、董袭分头放火呐喊。四下鼓声大震。
曹操共张辽引百余骑,在火林内走,遍看前面,无一处不着。正走之间,毛介救得文聘性命,引十数骑到。
操令一处寻路行。张辽指道:“只有乌林地面,空阔可走。”
操径趋乌林地面。正走之间,背后一军赶到,大叫:“曹贼休走!”火光中现出吕蒙旗号。
操催军马向前,留张辽断后敌吕蒙。前面火把从山峪拥出一军,摆开大叫:“凌统在此!”前后掩杀。
曹操肝胆皆裂。忽刺斜一彪军到,大叫:“丞相休慌!徐晃在此!”引军混战,冲条走路。
背后又有一枝曹军赶来,因吕蒙、凌统恋住厮杀,被张辽、徐晃保曹操去了。操望南走,见一队军马屯在山坡前。
徐晃出问,乃是袁绍手下旧日降将马延、张顗,有三千余北地军马,列寨在彼;当夜见满天火起,未敢转动,因北接着曹操。操就教二将引一千军马开路,其余留着护身。
操得这枝生力军马,心中稍安。 却说马延、张顗二将飞急前去。
行不到十里,喊声起,一彪军出。马延问之,那员大将大呼曰:“吾乃东吴甘兴霸也!”言未毕,一刀斩延于马下;张顗挺枪迎之,被甘宁大喝一声,措手不及,随即一刀,斩顗于马下。
后军飞报曹操,说二将皆被甘宁斩之,操不敢望南夷陵走,拨回马望西便走。路上撞见张邰,操令断后。
纵辔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操心方定,问曰:“此是何处?”数内有荆州降将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正行之间,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
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孔明不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要这里埋下一军,如之奈何?因此故笑。”
说犹未了,两边鼓声响处,火烟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半腰里一彪军杀出,众军皆叫:“赵子龙在此等候多时!”操教徐晃、张邰双攻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去。
子龙寻思:"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因此不来追赶,只顾夺掳旗帜。
曹操得脱。 天色微明,黑云罩地,东南风尚然不息。
骤雨大降,浑似盆倾瓮蹇,透湿衣甲。冒雨而行,行不到两个时辰,身上元一寸干衣。
辰时巳后,雨止风息,诸军皆有饥色。操令军士往村落中掳掠粮食,寻觅火种。
去不多时,又听得山后火起,军士皆回,寻得些小粮米,操教载在马上而行。后军赶到。
操正心慌。原来却是本部下军兵,为首将李典、许褚,保护得众谋士百余骑赶到。
操大喜,令军马且行,问道:“前面是那里地面?”人报:“一边是南夷陵大路,一边是北夷陵山路。”操问:“那里投南郡江陵去近?”伏道人禀曰:“取南夷陵过葫芦口去最便。”
操教走南夷陵。行至葫芦口,军皆饥馁,行走不上,马亦渐乏,走着倒了者极多。
操教前面暂住。马上有稍带得锣锅的,也有村中掳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
尽皆脱去湿衣,于风头晒晾。马皆摘鞍野放,咽咬草根。
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官问曰:“适来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出个赵云,折了许多人马。
如今又笑为何?”操曰:“吾笑诸葛亮、周瑜虽有将才,智不足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他是 以逸待劳 之众,吾是 救死不暇 之人,纵然脱得性命,皆不免重伤矣。
吾故以笑之。”说犹未了,前军后军一齐发喊。
操皆弃甲上马。多有不及收马者。
四下早有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益德也,横矛立马,大叫:“操贼下马受缚!”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落。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
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两边军混战做一团。
操乘空走过,诸将各自脱身。张飞从背后来赶曹操。
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回顾众将,多已带伤者。 操行之间,前面有两条路,军士复曰:“两条路皆取南郡,不知从那条路去?" 操问:“那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
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望之,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
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走到这条路?”操曰:“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诸葛亮见识,故使数个小卒于山僻烧烟,令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却伏兵在于大路。
5.白居易的《三游洞序》的译文
三游洞序[1] [唐]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4]。
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与知退偕行[7]。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8]。
翌日[9],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12],策步入缺岸。初见石[13],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
次见泉[16],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17],如不绝线[18]。遂相与维舟岩下[19],率仆夫芟芜刈翳[20],梯危缒滑[21],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22]。
仰睇俯察[23],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24],磷磷凿凿[25],跳珠溅玉[26],惊动耳目。自未讫戌[27]爱不能去[28]。
俄而峡山昏黑[29],云破月出,光气含吐[30],互相明灭[31]。昌荧玲珑[32],象生其中[33]。
虽有敏口[34],不能名状[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 “斯境胜绝[37],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39],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40],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41],得无述乎[42]?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43],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44]。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45]。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46]。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47]。
【注释】 [1]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 [2]平淮西: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宪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
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3]“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818),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
“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 [4]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
元和八年(814),元稹出任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也在元和十三年(818)改授虢(guó)州长史,虢州即今河南灵宝。“长史”是州刺史属下官吏之长。
[5]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天。 [6]祗(zhī)命:遵命。
之:往。 [7]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8]三月十日:据上文可知,当为元和十四年(819)。参:通“三”。
参会:指作者、元稹、白行简三人相会。夷陵:今湖北宜昌。
[9]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10]反棹(zhào):掉转船头。
下牢戍:即下牢关,在宜昌西边。其时元稹出川,已过下牢关;白居易入川,还未过下牢关;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关。
[11]引舟上下:是说彼此牵引着船在下牢关一段江中来回航行。 [12]“因舍”二句:是说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寻找石间泉声。
[13]初见石:开始见到的是石头。 [14]引臂:张开的臂膀。
[15]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帜。 [16]次见泉:接着看到了泉水。
[17]悬练:悬挂的白绢。 [18]不绝线:绵延不断的线。
[19]相与:互相赞成。维舟岩下:把船拴在岩石下面。
[20]芟(shān)芜:割倒杂草。刈(yì)翳:清除障碍。
[21]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22]休而复上:休息一会儿再向上攀登。 [23]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
[24]薄:碰击。 [25]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样子。
凿凿:石鲜明的样子。 [26]跳珠溅玉:形容泉水溅石,像珍珠洒在玉石上那样跳跃四溅。
[27]未:未时,当今午后一点到三点。戌:戌时,当今晚上七点到九点。
讫:至。 [28]去:离开。
[29]俄而:一会儿。 [30]光气含吐: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
[31]互相明灭:明暗交替。 [32]晶荧(yíng):透明闪光。
玲珑:精巧细致。 [33]象生其中:是说在云气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形象。
[34]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 [35]名状:用语言形容出来。
[36]“通夕”二句:是说一夜没有睡觉,等到天明即将离开。迨(dài):等到。
[37]“斯境”二句:是说这样的境界美妙极了,世界上还能有几个呢。 [38]“如之何”三句:意谓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
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 “津”,渡口。“繇”,通“由”。
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岁代”,年复一年,谓长久以来。
“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抛在一边。
[39]“借此喻彼”三句: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嘛。“太息”,同“叹息”。
[40]矧(shěn):况且。 [41]两偶于是:两件事(指上文所说“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这里实现了。
偶:相遇。于是:在这里。
[42]得无述乎:是说怎么能没有文章加以记述呢? [43]古调诗:即古体诗。二十韵:一韵两句,共四十句。
[44]仍:同“乃”,于是。序:同“叙”,记叙。
[45]目:题目。 [46]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
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47]备书:详细地记载。 【作者及题解】 白居易,已见前《草堂记》。
6.三国志 吴书 部分翻译
吕蒙字叫子明,是汝南富坡人.少年时候到了南方,依靠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部下,几次去征讨山越(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吕蒙当时才十五六岁,偷偷的跟着邓当去杀贼,邓当看见后大吃一惊,责骂斥责他,但是还是不能禁止.所以回去后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非常气愤,想责罚他,但是吕蒙却说:"我们穷苦的生活很难过,杀贼有功,富贵就来了.况且不深入虎穴,怎么能得到虎子?吕蒙的母亲虽然很伤心,但是还是答应了.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邓当去陆口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
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传闻鲁肃曾对邓当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
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中应对的方法。
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做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和吕蒙结为朋友,告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