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禹锡的文言文(有没有描写刘禹锡的文言文?)
1.有没有描写刘禹锡的文言文?
1、《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刘禹锡传》 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刘禹锡传》 3、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1、《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刘禹锡传》: 【原文】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
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素善韦执谊。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
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御史窦群劾禹锡挟邪乱政,群即日罢;韩皋素贵,不肯亲叔文等,斥为湖南观察使。凡所进退,视爱怒重轻,人不敢指其名,号“二王、刘、柳”。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
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始,坐叔文贬者八人,宪宗欲终斥不复,乃诏虽后更赦令不得原。然宰相哀其才且困,将澡濯用之,会程异复起领运务,乃诏禹锡等悉补远州刺史。
而元衡方执政,谏官颇言不可用,遂罢。 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赋数篇。
又叙:“张九龄为宰相,建言放臣不宜与善地,悉徙五溪不毛处。然九龄自内职出始安,有瘴疠之叹;罢政事守荆州,有拘囚之思。
身出遐陬,一失意不能堪,矧华人士族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议者以为开元良臣,而卒无嗣,岂忮心失恕,阴责最大,虽它美莫赎邪!”欲感讽权近,而憾不释。久之,召还。
宰相欲任南省郎,而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帝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它人,尤不可赦。”
度不敢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终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 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赀以给也。 凡学官,春秋释奠于先师,斯止辟雍、頖宫,非及天下。
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汉初群臣起屠贩,故孝惠、高后间置原庙于郡国,逮元帝时,韦玄成遂议罢之。
夫子孙尚不敢违礼飨其祖,况后学师先圣道而欲违之。《传》曰:“祭不欲数。”
又曰:“祭神如神在。”与其烦于荐飨,孰若行其教?今教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儒者所宜疾。
窃观历代无有是事。 武德初,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祭。
贞观中,诏修孔子庙兖州。后许敬宗等奏天下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立社。
玄宗与儒臣议,罢释奠牲牢,荐酒脯。时王孙林甫为宰相,不涉学,使御史中丞王敬从以明衣牲牢著为令,遂无有非之者。
今夔四县岁释奠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于学无补也。 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春秋祭如开元时,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州县进士皆立程督,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复作《游玄都》诗,且言:“始谪十年,还京师,道士植桃,其盛若霞。
又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以诋权近,闻者益薄其行。
俄分司东都。宰相裴度兼集贤殿大学士,雅知禹锡,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为苏州刺史。以政最,赐金紫服。
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复分司。
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
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始疾病,自为《子刘子传》,称:“汉景帝子胜,封中山,子孙为中山人。
七代祖亮,元魏冀州刺史,迁洛阳,为北部都昌人,坟墓在洛北山,后其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檀山原。德宗弃天下,太子立,时王叔文以善弈得通籍,因间言事,积久,众未知。
至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翰林学士,阴荐丞相杜佑为度支、盐铁使。翌日,自为副,贵震一时。
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信然。三子者皆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
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
其自辩解大略如此。 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刘禹锡传》: 【原文】 刘禹。
2.刘禹锡的文言文《陋室铭》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刘禹锡的诗词古文
原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
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2〕 注释: 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4.刘禹锡的诗词古文
原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
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2〕 注释: 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钉抚齿幌佼呵酬童揣阔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5.刘禹锡的作品有哪些古诗,文言文都行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竹枝词
杨柳清清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浪淘沙》三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
岂有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6.刘禹锡经典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禹锡《乌衣巷》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刘禹锡《陋室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 刘禹锡《秋词二首》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 刘禹锡《始闻秋风》。
7.文言文翻译 旧唐书,刘禹锡传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 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后辈务进,多附丽之。
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久疾不任政事,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
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禹锡积岁在湘、澧间,郁悒不怡,因读《张九龄文集》,乃叙其意曰:“世称曲江为相,建言放臣不宜于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乡。今读其文章,自内职牧始,安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州,有拘囚之思。
托讽禽鸟,寄辞草树,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猿狖所居,人迹罕至。
禹锡诚合得罪,然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臣恐伤陛下孝理之风。伏请屈法,稍移近处。”
宪宗曰:“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贻亲之忧。今禹锡所坐,更合重于他人,卿岂可以此论之?”度无以对。
良久,帝改容而言曰:“朕所言,是责人子之事,然终不欲伤其所亲之心。”乃改授连州刺史。
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由是每制一篇,先于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其余乘兴仗醉,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数。
因命小侄龟儿编勒成两轴。仍写二本,一付龟儿,一授梦得小男仑郎,各令收藏,附两家文集。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子承雍,登进士第,亦有才藻。
8.新唐书刘禹锡传译文
刘 禹 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
一说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家庭世代读儒学。
刘禹锡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登第,得中博学宏辞科,善于写文章。后入朝为监察御史。
一向和韦执谊友善。当时王叔文被太子宠幸,刘禹锡也因文章名重一时,和王叔文交往,王叔文常说他有做宰相的才能。
太子继承皇位,朝廷中的大事和秘策多由王叔文提出,延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刘禹锡所提出的观点多被采纳。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的收入支出,都凭借他的力量,因此多有伤害官员。
如武元衡不被柳宗元所喜欢,从御史中丞下又做太子右庶子;御史窦群弹劾刘禹锡挟邪乱政,窦群当天就被罢官;韩皋向来显贵,不肯亲近王叔文等,被排斥做湖南观察使。凡是官职有所进退,都看爱怒的轻重来决定,人们不敢指他的名,称他们“二王、刘柳”。
宪宗皇帝即位,王叔文等人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未到连州,又被排斥做朗州司马。朗州连接夜郎诸夷族,风俗十分粗陋,各家喜欢巫士鬼神,每当祭祠,就唱《竹枝》歌,来来往往吹打鼓乐,那声音粗重。
刘禹锡说屈原住在沅湘一带时作《九歌》,让楚地人用来迎送神鬼,他就模仿那音调,写了《竹枝辞》十几首,因此武陵民间歌唱它。当初,因王叔文被贬的人有八位,宪宗想贬谪他们永不任用,就下令即使后来有赦免使他们不能复职。
然而宰相哀怜他的才能和他处境因难,为他洗涤将任用,正巧程异又统领运务,就令刘禹锡等人补乌托邦远刺史。当时武元衡正为宰相,谏官极力说他们不可用,因而就停止。
刘禹锡长期穷困失意、郁闷,自己暂时不能安慰自己,他写的诗文多有讽喻寄托,含意深远,写了《问大钧》、《谪九年》等赋好几篇。在他读了《张九龄文集》后又写道:“张九龄做宰相,提建议放逐谪臣不应当到好的地方,都应被发配到五溪不毛之地。
然而张九龄从朝官外任而到始安,对瘴气温疫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被罢免宰相镇守荆州,有了对被拘囚的想法。他就托讽禽鸟,寄辞草树,郁郁地和一般诗人有同样的风度。
唉,自己亲自到那遥远的角落,而一失意就不能忍受,何况华人士族一到达那恶劣的地方,然而能够心意畅快吗?议论的人认为曲江是开元年间的贤臣,他认为胡人有反唐之意,羞愧和一般的人同列,密启廷诤,即使古时哲人也比不上,然而燕翼无似,终为馁魂。难道是忌恨之心太重而失去宽恕,阴谪最大,即使别的美德就不能赎回吗?”刘禹锡想讽劝有权的近臣,而遗憾地却不被理解。
过了一段时间,在元和十年,他从武陵被召回。宰相想任用他为南方的郎官。
当时刘禹锡写了《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 讽忿恨之意,执政的人不喜欢,又被贬出为播州刺史。诏书已下,御史中丞裴度替他奏请说:“播州地方极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
刘禹锡有母亲八十多岁,不能前去,那么母亲将和儿子成为永诀,我担心这伤害陛下提倡的孝理之风,请求屈法,把他稍稍内调。”宪宗说:“做为儿子,每事都应该谨慎,不给父母留下忧愁。
象刘禹锡所犯的罪,更应该比他人重,你怎敢可以为他来说话呢?”裴度不敢回答。过了一会儿,宪宗皇帝改变脸色说:“我所说的,是指责那做儿子的事,然而终不想伤害他的母亲的心。”
于是改调为连州刺史,又量移夔州做刺史。刘禹锡感慨天下的学校荒废,曾经向宰相上书说:“议者说天下读书人缺少,却不知道培养人材的道理,不是天不生人材,而是被湮没不张扬的缘故呀!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可以吗?贞观年间的时候,校舍一千二百处,生员弟子三千多,外夷派子弟来留学的有五个国家。
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原因是没有资金来供给。”“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向先圣先师祭奠,那只是辟雍、頖(p n)宫(这二者是为皇帝、诸侯子弟设立的大学)这样做,不是遍及天下。
现在州县都在春秋二月、八月上旬的丁日对孔子庙有祭奠,那礼节不应当太古老,很恐怕这不是孔子的意思。汉朝初年群臣兴起屠杀商贩,因此孝惠、高后年间在郡国另立宗庙,到元帝时,韦玄成就议论废除。
那作为子孙的还不敢违礼祭献他们的祖辈,况且后学的人想违背遵奉先圣之道了!传记载说:‘祭祀不想接续’,又说:‘祭神如同神在’。如同和祭献那样烦,谁还实行那教化?现在教化颓废萎靡,却用不是礼节的祭祀献媚,是儒学的人所应该痛恨的。
我私下观察历代没有这样的事。”“武德初年,下诏书让国学建立周公、孔子庙,四季祭祀。
贞观中期,下诏修兖州孔子庙。后来许敬宗等人奏请天下州县设置掌管祭祀的三献官,其他如同祭祀社神。
玄宗与文官商议,停止用牛羊祭奠,提倡用酒果。当时贵族李林甫为宰相,不注重办学,让御史中丞王敬从明令用牛羊穿干净衣服祭祀,却没有指责的人。
现在夔州四县每年祭奠费用十六万,全天下州县每年共费用四千万,假如再加上三献官穿的衣裳,以及对妻子的赡养,都对于学校没有补益。”“请求下令礼官博士商议,废除天下州县用牲牢衣币,象开元年间一样只在春秋祭祀。
登记那资财,用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州,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