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的文言文解释(攧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攧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攧”是一个后起字,文言文中罕见此字,《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文言文字典》都没有收录。
这个字多出现在宋元时期的白话文、词曲、戏剧中。通常表示1、摔;2、跌;3、顿足。
如:
《水浒传》第七四回:“相公,这利物到不打紧,只要攧翻他,教众人取笑,图一声喝彩。”
关汉卿《黄钟·侍香金童》:“玉笋频搓,绣鞋重攧。”
现代方言中表示“推落”。如:“把这块大石头攧下去。”
文言文中,表示“攧”时,通常用“颠”、“蹎”。如:
颠扑不破;《荀子·正论》:“蹎跌碎折,不待顷矣。”
2.“盍”在文言文中有何意思
“盍”,本义:皿中食物已分发完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合,聚合。
例:勿疑,朋盍簪。——《易·豫》
译文:待人不疑心,朋友就会聚合而疾来。
2、何不(盍是“何不”的合音)。
例:子盍从众?——《左传·成公六年》
译文:你何不服从大家?
3、为何;什么;怎么。
例: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译文:为何不行仁义之事。
组词:
簪盍 、盍如、盍旦 、盍热 、燕盍 、筮盍、盍稚、盍戠、盍彻 、盍不、盍各 、盍簪、盍朋
扩展资料
盍字形演变:
词语解释:
1、盍如
拼音:hé rú
解释:犹何如。
2、盍热
拼音:hé rè
解释:形容温度极高。
3、筮盍
拼音:shì hé
解释:《易经》中阳卦名“噬嗑”,离上震下。象征市集聚合天下货物以交易。
4、盍稚
拼音:hé zhì
解释:古代氐人的自称。
5、盍彻
拼音:hé chè
解释:指施行仁政。
6、盍各
拼音:hé gè
解释:指各抒其志。亦指志趣。
7、盍簪
拼音:hé zān,
解释:指士人聚会,也指朋友。
8、盍合子
读音:hé hé zǐ
解释:中药预知子的别称。以子仁去皮研服,味苦寒无毒,主治杀虫疗蛊,治诸毒。
3.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注释】
①畎(quǎ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
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
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
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 处指狱囚管
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
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 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6)孙叔敖:
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7)百
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
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8)曾:同 “增”。(9)衡:
通“横”,指横塞。(10)征:表征,表现。(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
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常见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普遍观点】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
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
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4.→→文言文翻译
杨王孙是孝武帝时的人。家业甚大,供自己的生活所需十分充足,保
养身体无所不致。及至生病临终时,先指示他的儿子说:“我想光着
身子埋葬,以恢复我的本质,务必不要改变我的这个心意。我死了就
先用布袋子盛上尸体,埋入地下七尽,已埋下之后,从脚部拉下布袋
子,好让我的身体亲近黄土。”他的儿子想默默地不按父亲的意愿
办,却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想按父亲的意愿办吧,于心又不忍。
于是,他前往拜见杨王孙的朋友祁侯。
祁侯给杨王孙写信说:“王孙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我近来非常紧张地
随从皇帝到雍地祭祀,没时间前往问候你。我听说你让儿子把你裸
葬,倘若死者无知觉则罢,如果有知觉,那就是在地下丑化尸体,并
将赤条条地去拜见先辈,我自以为王孙不该采取这种裸葬的办法。而
且《孝经》中说过‘对死者要做好棺木、穿好衣服、盖好被子’,这
也是圣哲留下来的规矩,何必一个心眼死守着你的见解,希望王孙明
察(再做决断)。”
杨王孙复信说:“我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因为体察到人们都不忍心
看到亲人死去,所以特别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一些礼制,现在人们的
做法已远远超过了这些礼制。我之所以裸葬,是为了匡正不良的世
风。厚葬实在对死者没者好处,而世俗之人却竟相提高标准,耗尽钱
财,让它在地下腐烂掉。有些甚至今天埋下去,明天就被人挖出来,
这又和在荒野中暴露尸体有什么区别?况且人死了,是终结一生的最后
变化,也是物质归还于应去的地方。要归去的到了它应到的地方,要
变化的变到应变的地步,这就是各自返还于原始处。以华贵的装饰向
众人显示华贵,以厚葬隔离了应返还的原始处,会让归去的到不了应
去处,该变化的不能自然地变化,就使物都丧失了本来面目。所以圣
明的君主让活着的人得到好的养生条件,让死的人得到应有葬埋。不
在没有实用价值方面下功夫,不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损耗财力。现在耗
费财力搞厚葬,阻滞该去到的地方,死者不知道,生者得不到,这就
叫十分的糊涂。啊呀!我不能这样做。”
祁侯说:“好!”于是就裸葬了杨王孙。
5.求文言文翻译(要最常用)
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古文今译六字法: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对少数没有相当的词表示的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
“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
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
如“鸢飞戾天者,望峰叹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
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二、正确解释文言实词的技巧 1、由字形、字音推求字义 由象形、会意、指示三种造字法造出的汉字,其字义均和字形有关,这些字占了汉字的绝大部分,分析其字形结构,能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词义。
如“日”构成的汉字多于光和时间有关,据此可以推知《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日星隐曜”中的“景”和“曜”分别为“日光”和“光芒”。 由于古汉语中存有大量的同音假借现象,我们在解释词义时就不能字字拘泥于本字本义的分析。
当“疑于义者,以声求之”,这就是说一个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不妨从字音方面去考虑。 如《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其中的“阙”若用本义解释为“宫阙”在此显然不通,从字音考虑与“缺”通假,意思就准确了。
2、利用句子结构推断词义 句式的整齐、语意的对应是汉语一大特点,文言文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推知词义,进而准确地理解原文。 如《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竭”的含义是“使……竭”,即“尽”的意思,那么与其对应的“殚”的含义也可为“使……殚”,即“尽”的意思。
3、利用词的构成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里,结构相同的词语或者作同一句子成分的词,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正确解释词语。 如:“优柔寡断”,“优”对“寡”,“柔”对“断”,后面的“寡断”是“少果断”,那么前面的“优柔”就应该是“多柔和”。
4、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给文言文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根据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作出准确的判断。 如:《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和“一食尽粟一石”中的“食”在两个句中含义完全不同,前者为“喂养”的意思,后者为“吃”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和“执策而临之”中的“策”,依据语言环境,前者为动词“驱使”的意思,后者文名词“鞭子”的意思。 三、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提示 1、检索性筛选 它是根据命题人的要求,从书面材料中直接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如从文中找中心句、题旨句,找论点句,找文中的中心内容和材料,一般比较浅显,只要细心阅读认真筛选,就能把握。
2、理解性筛选 它是以正确把握文章内容为目的的筛选,与前者相比,难度较大。关键是对所提供的材料要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还要进行必要的联想、比较分析,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以上仅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语文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贵在积累和体验,其次才是恰当的方法指导,希望全体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多阅读、多积累,并掌握正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