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的短小文言文(求10篇短小经典的文言文)
1.求10篇短小经典的文言文
1~诸葛亮的《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注释 致,使动用法 广、成,使动用法,使。
广,使。
成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穷庐:借代,指自家的狭小天地里。
..2~刘向《说苑·谈丛》 《枭将东徙》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翻译: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3~《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7~.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8~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9~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0~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11~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如下,仅供参考: 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拉上满弓还未发射,鸟兽便都趴下了。
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艺)又超过其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
2.跪求;帮忙写一篇议论性文言文(根据以下材料)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
文言文太难了 没人会呀 有篇现代文的 父亲是个搓澡工。
我已经很大了,也没有人喊我的大名,只是说,他啊,是搓澡工家的小子,学习不赖。即便是在夸我,我也会远远地走开。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在用水冲凉澡,父亲说:“小子,来,我给你搓搓背!”我有些不冷不热地说:“你给别人搓去吧,我用不着你搓。 ”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
黑暗中,只剩下父亲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 我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丢脸。
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出过一个《我的父亲》的作文题目,同学们都写了很多,整整一节课,我却只写了几行字,我不知道怎么去写这个每星期都到城里为人家搓澡的父亲。 语文老师问我的作文为什么仅仅写了那么几行字?我始终沉默着,一句话也不说。
这样的父亲,没什么可写的。 然而,没有料到的是,我快上高中的时候,父亲便不再去城里了。
隐约听他说,好像要和别人一块儿去做买卖,便辞去了为别人搓澡的活儿。 我说不出是高兴,还是解脱,总之似乎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其实,父亲还不知道,我原本不打算去上高中了,因为高中就在城里,我不想让同学们知道我是搓澡工的儿子,更怕哪一天,突然在大街上看到他。既然他不去了,我便开始筹划上高中的事情。
报到的那一天,父亲说,我去送送你吧,我说不用了,父亲便不作声,默默地在一边帮我拾掇行李。 就在我跨上自行车的那一刻,他一下抓住车把,颇有些坚决地说,你没出过门,还是让我送你去吧。
我一口回绝了父亲,连头也没回就走了。父亲一个人,在坡上望了我许久。
上高中的那一段日子是快乐的。父亲终于不再是一个搓澡工了,每次月末回家的时候,我都会看到父亲和母亲在家里等我回来,我兴高采烈地给他们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看得出来,父母也为我在学校取得的成绩而自豪着。 上高三的那年冬天,一天我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家。
我问,父亲呢?母亲说,出去好几天了,还没有回来。我便有些怅然。
睡到后半夜的时候,听到院里沉闷的咳嗽声,父亲回来了。 父亲的棉帽子上挂着白白的霜,像圣诞老人一样。
推门进来,他便笑眯眯地冲着我说,小子,看,给你买来了啥。说完后,父亲便从挎包里倒出几本书来,我一看,竟然是一整套的《高中各科复习综合训练》,我翻着崭新的书,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父亲抚摸着我的头,不断地重复着:“好好学吧,好好学吧。 ”那一刻,我的心里突然间涌动着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异样感觉,后来我知道,那叫幸福。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大学。然后,又分配到另一座城市。
一次,我见到了读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他说:“你还不知道吧,你父亲为你付出了多少。”
见我愣在那里,他接着说:“那年,我把你那次作文课的情况告诉你父亲后,他便以做买卖为名,偷偷地躲着你和别人,到邻县的澡堂里搓澡去了。 为了不让你知道,约莫你什么时候回家,他就什么时候提前等在家里,就连你们村里的人,也不知道你父亲那几年到底在忙什么……” 此后,我理解了父亲,我也知道了一个孩子的虚荣给父亲带来了什么。
是的,父亲没有别的手艺,为了养家糊口,他有的只是劳作和承受。 后来,我一直没有问过父亲这件事,我不想把它捅破,我想珍藏起来,用一生的时间去体味其中的辛酸。
前些日子,我洗澡,父亲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说,爸爸,给我搓搓背吧。就在父亲给我搓背的那一刹那间,不知怎的,我竟哭了,而父亲也泪流满面……。
3.求一些短小的文言文,带翻译,谢谢
杯弓蛇影《感事》【原文】杯弓蛇影① 尝②有亲客③,久阔④不复来。
广⑤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 于时⑨河南⑩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
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疴(18)顿愈。【翻译】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
问到原因时,友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
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
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
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古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入木三分《书断•王羲之》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
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
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
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
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 截竿进城《笑林》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
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
4.求十篇短文言文和翻译.要很短
1《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2《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3《精卫填海》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译文: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
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16 按图索骥《汉书•梅福传》[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语②。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③,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④。
” [译文]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话。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 ”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
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
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
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
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
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
5.求一篇议论性文言文,给追加分
”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此其后生者也!做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么痛苦吗。所以我没有劝告您。
昔者宋昭公出亡。他问车夫,有不生者,是什么缘故呢:“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御者进干脯梁糗。车夫抽出自己的腿。我要是劝告您的话:“吾知其所以亡矣。”郭君说,无不曰:“何备也:“臣储之,恐先郭亡。”车夫问他。”曰:古代小国。”郭君作色而怒曰!”庄王之德宜君人,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车夫回答说:“吾渴,圣者也。”郭君变了脸色很生气地说:“您为什么脸上有忧愁的神色呢。”曰!夫贤人如此苦乎,能自取友者霸。(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 ①“先生”,想吃东西?”御者曰,不出二年。(他死了以后,日犹恐惧,各位大夫的见解:“吾所以亡者诚何哉。”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不喜欢听真实的话:“何哉。这是那种事后醒悟的人,头枕着车夫的膝盖睡着了:“古之知道者曰先生:“嗟乎,朝臣数百人,不出二年。臣欲进谏,是以不谏也?”庄王曰。”车夫给他进献干肉和干粮。”郭君又问,实行正道。
过去,因此您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能自取师者王。”曰。
昔郭君出郭②,莫有及于寡人:“然:“君之所以亡者太贤,对他的车夫说,就没有比得上我的了,朝廷中几百个臣子,是以亡也。吾发言动事,就会亡国。申公巫臣问曰:“吾被服而立,御自易以块③,何也,这就是那种事先觉醒的人,我因此才会逃亡于外。”御者进清酒?”车夫就改变了自己刚才的话说,欲饮,没有力气:“我渴了。曰。曰。②郭。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③块: “是的,做一件事,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是以忧也?”御者曰,有事后才觉醒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对他的车夫说?”这时他感到身体疲倦?”于是身倦力解,无不曰,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就能称霸,没有一个不这样说,思索贤佐:“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昭公说。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楚王回答说:吾君,丽者也:吾君,只有您一个有才能,谓其御者曰。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御者曰:“唉,欲食。”伏轼而叹曰,宋昭公逃亡到国外:“奚储之,高兴起来。”于是改操易行:“我饿了。身死中野:“王何为有忧也,路上饥渴而储备的:“有才能的君主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我们的君主是个美男子,却露出忧愁的神色。此其先生者也。此其不生者也。”曰,)伏在车前横木上叹息道:“那你为什么要事先储备呢,有(至死也)不觉醒的,宋国人迎接他回国:“什么原因呢。
【参考译文】
历代君主有事先觉醒的:“那你为什么不事先劝告我呢。
过去郭国的国君逃出郭国,谓其御曰,安守正义,威服诸侯:“你车上的东西怎么这么齐全。”申公巫臣曰:“子知吾且亡乎,)谥号为昭:“天下无贤而君独贤:“这是我平时储备的。” (郭君听了;能自己选择朋友的?”车夫说。”郭君说:“何不以谏也,想喝水,我因此忧愁啊?”昭公曰:“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而美闻于宋,是以亡也,被虎狼吃掉了,枕御膝而卧:“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居有忧色,反而失去自己的国家。我在朝廷或在内宫,能自己选择老师的,为虎狼所食。”车夫进献清酒给他,在我身旁侍候的几十个人,安义行道,谥为昭;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不上他自己的:“我穿好衣服站在那里:“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您失去国家的原因是您太有才能了:犹言“先觉”“先醒”也?”御转其辞曰:“我听说诸侯的品德,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他又说:“我失去国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的君主是一个圣人,还每天担惊害怕的。以寡人之不肖也:“你知道我将要逃亡吗,其楚王之谓也?”御曰,再次拥立他做君主:“吾闻诸侯之德,疏行而去?”车夫说。吾外内不见吾过失,做得很妥当。”御者曰。”他又问,都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那种至死不醒悟的人了。我说一句话,诸大夫之论,没有一个不这样说?”车夫回答说,侍御者数十人。过去。最后?”御者曰,郭君死在荒野中,宋人迎而复之:土块,远远地离开了郭君?”车夫说:“吾饥,换上土块,就能称王世主有先生者①有后生者
6.啊啊啊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文言文议论文名篇
大大请给分 不给分我可不干
课题:《鱼我所欲也》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 B、蹴尔而与之(蹴:脚)
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2、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皆以美于徐公 D、生于忧患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而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只有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都有,聪明的人不会失掉罢了。
B、也不是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会有,聪明的人一定不会失去。
C、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而且人人都有这种心性,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D、所有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人也自然都会有这种心性,有道德的人能够可能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