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玼诫子文言文(文言文诫子书翻译)

1.文言文 诫子书 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f?kz=122930598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2.涸辙之鲋的文言文

【原文】

庄周①家贫,故②往贷粟③于监河侯。监河侯④曰:“诺⑤!我将得邑金⑥,将贷子⑦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⑧作色⑨,曰“周昨来,有中道⑩而呼者,周顾(11)视 , 车辙(12)中有鲋鱼(13)焉(14)。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15)者耶(16)?'对曰:‘我,东海之波臣(17)也。君岂有(18)斗升之水而活(19)我哉?’周曰:‘诺,我且(20)南游(21)吴 、越之王(22),激(23)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 吾 常(24)与,我无所处(25)。吾得斗升之水然(26)活耳。君乃言此,曾(27)不如早索(28)我于枯鱼之肆(29)(30)!'”。

【翻译】

庄子家里贫穷,所以向监河侯借粮米。

监河侯说:“可以,我马上要收到封邑中的收入,借给你300两金子,好吗?”

庄子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听到呼喊的声音,我环顾四周,看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啊,你是做什么的呢?’鲫鱼回答说:‘我原本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你有没有一升半斗水让我活命吗?’我说,‘可以啊,我要去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水接你,可以吗?’鲫鱼生气地说:‘我失去了平常我所需的水,我没有可生存的地方,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你竟然说这些,还不如及早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注释】

(1)庄周:庄子的姓名,战国时宋国人。

(2)故:因此,所以。

(3)贷粟(sù):借粮。:谷子,去皮后称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贷:借。

(4)监河侯:即魏文侯。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5)诺(nuò):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6)邑金:封建统治者在自己的封地里剥削得来的收入。邑:古代贵族受封的领地。

(7)子:您,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8)忿(fèn)然:生气的样子。

(9)作色:脸上现出怒色。作:发作,发出。

(10)中道:道中,半路上。

(11)顾视:回头看。顾:回头。

(12)辙(zhé):车轮在地上碾出的痕迹。

(13)鲋(fù)鱼:鲫鱼。

(14)焉:在那里。

(15)何为:做什么。

(16) 耶(音‘yé’):疑问语气词,相当干现代汉语的“吗”“呢”。

(17)波臣:海神的臣子。

(18)岂有:有没有。

(19)活:使……活。

(20)且:将要。

(21)游:劝说,游说。

(22)吴越之王:吴:周代诸侯国,国都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越:周代诸侯国,国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23)激:引(水)。遏阻水势,使它急流。

(24)常与:老朋友。这里指鱼所赖以生存的水。

(25)处:居住、存身的地方。

(26)然:则,就。

(27)曾(céng):还,简直。

(28)索:寻找。

(29)枯鱼之肆:卖鱼干的铺子。肆:店铺。

(30)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简直不如早些到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

(31)肆:店铺

(32)涸:干涸

3.掩耳盗铃文言文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成语寓意

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4.求解释这三段文言文

【原文】唐柳大夫玭,谪授泸州郡守。

渝州有牟秀才,即都校牟居厚之子,文采不高,执所业谒见。柳奖饰甚勤。

子弟以为太过,柳曰:“巴蜀多豪士,此押衙之子独能好文,苟不诱进,渠即退志。以吾称誉,人必荣之,由此减三五员草贼,不亦善乎?”【译文】唐朝御史大夫柳贬职为沪州郡守时,渝州有位秀才叫牟,是都校牟居厚的儿子,他的文采并不高,却拿着自己的作品上门拜见。

柳很殷勤地夸奖勉励他,但家人认为这样太过分了。柳说:“巴蜀一带多豪杰之士,而这押衙(管理仪仗侍卫的官)的儿子独爱好文学,如果不诱导奖励他,他将失去这种志趣。

因为我的称赞,别人必定以他为荣,因此能减少三五个乱民,不是很好吗?”。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