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题(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__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题怎么做,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经常考,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2.高一语文文言文题(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爱问

(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也无风雨也无情”中的“风雨”比喻什么?该句与上文哪一句照应?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人生路上的坎坷波折。

“也无风雨也无情”与上文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相照应。表达了作者的那种洞悉世俗,淡泊且坚定的思想感情。

2、好的诗词除了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之外,往往还能给人以理性的启迪,读罢此词,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人生之路难免会有打击和挫折,但是,不要畏惧困难,要经得起这些波折;用淡泊恬定的心态藐视困难,坚定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亭”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答:不需要再到哪里去找追寻神州大地变迁的地方,单这小小的北固亭就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先拎出论点。 2、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请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认为稼轩独钟情于孙仲谋的原因是: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中孙权做为吴地之主能够不惧强(抗拒曹操),无乘危凛弱(刘备被曹操击破败走江夏后派诸葛亮游说东吴,孙权毫无乘机进攻刘玄德向曹孟德邀功之意。 ),重节义(厚葬关羽),能曲(忍借荆州)能伸(智取荆州),不争霸(在他任吴地之主期间土地扩张是最少的),缓称王(最终建立起在那时的百姓还算安居乐业的吴国),符合作者心中的仁君形象。

(三)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的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作者无奈、麻醉、得过且过的心态。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浓春未谢,此心已老。

欲哭无泪,依醉梦生。

文言文,高考语文,常识

3.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快要高考了,希望能在文言文方面做系统的归纳,

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

它难在两点:一是文字障碍,二是年代隔阂。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临考前复习文言文有什么总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句话:课内课外齐进,精读泛读并举。 所谓“课内课外齐进”,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尤其对一些重点篇目,如H版、S版和新教材的共同篇目,更要烂熟于心;又要尽量多读课外的文言文, 以养成对文言文的“语感”。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课文,对课内的文言文不必过于认真。其实,虽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联系是直接的。如2003年上海卷第二道文言文题中,要考生解释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一是“人迹绝矣”,二是“无不绝也”。

“绝”的这两的含义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前者如《与朱元思书》的“天下独绝”,后者如《劝学》中的“而绝江河”。

如果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的题目真如囊中取物。 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同题中就出现了不少文言文知识点,如名词活用作状语就有好几处,如“东越二岭”的“东”、“斗深百丈”的“斗”、“猿挂蛇行”的“猿”和“蛇”……虽然不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但只有我们熟悉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类活用现象,做这类题目也不会太难。 所以考生应始终把课内文章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反复研读。

可以按篇目把课内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要争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话,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下面随便拎出几句,请同学们试试看,能否马上回忆起出自哪篇文章,其译意是什么。 1。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

予自度不得脱身。 3。

则群聚而笑之。 4。

委身为贾人妇。 5。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如果5句话中你只能回忆起2-3句,说明你对课内文言文还非常陌生,你得赶快补救,再老老实实地把高中阶段所有的文言文全部通读几遍。

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否则你很难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但仅仅靠课内这几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对付高考。

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与我们平时交流用的现代汉语已有较大距离。

而学习语言需要“语感”,它可以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这和学外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状态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辅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前者采用精读的方法,后者则采用泛读的方法。

两脚并行,相辅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建议读一些短小而隽永的文言小品。

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可以每天读一两篇,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文言文的“语感”,又可以从中积累写作材料。

后者也可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来自如忆灵儿同学的爱问回答。

4.2010年高考语文备考:经典文言文练习想找2010年高考语文经典 爱问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B.《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论语》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著作,形式上是语录体,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D.《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极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5.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6.高中文言文常识

掌握几条原则。

介词结构后置:多由介词“于”“以”引导。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要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定语后置:中心词+修饰语 中心词+之+修饰语 中心词+修饰语+者 中心词+之+修饰语+者

判断句:者,也。 乃 ,即,皆

这些规则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都有详解,只要掌握了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就好理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题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