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题目(新课标初中所有文言文的题目是什么?)

1.新课标初中所有文言文的题目是什么?

文言文汇总目录七年级上册5 童趣(沈复)10 《论语》十则20 *山市 蒲松龄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30 *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七年级下册5 伤仲永 王安石15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20 口技 林嗣环25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30 *狼 蒲松龄八年级上册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22 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23 *核舟记 (魏学洢)24 *大道之行也 (《礼记》)26 三峡(郦道元)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8 *观潮 (周密)29 *湖心亭看雪(张岱)八年级下册21 与朱元思书 吴均22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23 *马说 韩愈24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26 小石潭记 柳宗元27 岳阳楼记 范仲淹28 醉翁亭记 欧阳修29 *满井游记 袁宏道九年级上册21 陈涉世家 司马迁22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23 *隆中对 陈寿24 *出师表 诸葛亮九年级下册17 公输 《墨子》18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 鱼我所欲也 《孟子》20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21 曹刿论战 《左传》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23 *愚公移山 《列子》。

中考文言文题目及答案,中考文言文题目真题,中考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题目

2.初中所有文言文的题目

孙权劝学 初,权谓 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重要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成为治理儒家经典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你的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非常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别一段时间后,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理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分别了。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Ⅲ,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木兰跑遍东南西北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

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西阁楼的门,坐一坐东西阁楼的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打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那里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

文言文,中考,题目,新人

3.初中文言文《黄鹤楼》的所有题目

黄鹤楼记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背景资料】此文载于《文苑英华》中。《文苑英华》,总集名,宋太宗时李昉、扈豪、徐铉、宋白、苏易简奉敕编,一千卷,“宋四大书”之一,辑集南北朝梁末至唐代诗文。此文因此才流传下来。作者阎伯理,一作阎伯珵,生平不详。清代编刻《黄鹤楼集》时,将此文作者定为阎伯理。1981年,重建黄鹤楼,将此文刻碑。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吴主孙权处于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了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往事越千年,黄鹤楼时毁时建、时隐时现,历经战火硝烟,沧海桑田,仅明、清两代黄鹤楼分别七建七毁。公元1884年,清代的最后一座楼阁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百年后,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楼阁横空出世,正可谓千古风云传盛事,三楚江山独此楼。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之说又分为二。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

4.急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可以为师矣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学而不思则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思而不学则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D,择其善者而从之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二)(2003年泉州)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多义词。

①自南海还()②望桓侯而还走()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⑤西蜀之去南海()⑥去国怀乡()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B.其一贫,其一富其真无马邪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3.翻译下列句子。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的道理。5.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三)(2003年北京)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2)俨然: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1)渔人甚异之:(2)林尽水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四)(2003年海淀)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3.下面是陶渊明《桃。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题目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