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激烈场景文言文(古文中描写战争场面的段落)
1.古文中描写战争场面的段落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余行(5),左骖殪兮右刃伤(6)。 霾两轮兮絷四马(7),援玉枹兮击鸣鼓(8)。 天时坠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注释: (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2) 毂:(gǔ) 车的轮轴。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士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5)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住。援,拿。玉枹,嵌玉饰的鼓槌。 (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用玉装饰的鼓槌。 (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明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 (音“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14)首身离:头和身体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15) 诚:果然是,诚然。武,力量强大。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战死者。鬼雄:鬼中雄杰。
2.求几个形容悲壮场面的文言文语句,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2.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4.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辛弃疾)
5.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6.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
野竖旌旗[21],川回组练[22]。法重心骇,威尊命贱。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23],势崩雷电。(《吊古战场文》李华)
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 用文言文写!
【原注】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神话传说】∶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很大、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区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规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与男子相遇,必须先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期,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平整垫高洼地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4.描写古代战争场面激烈文章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他貌似忠诚,生性狡诈,善逢迎,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是势力最大的军阀。
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
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15万南下反唐。
“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
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敌之人。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
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叛军很快就攻占了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准备西进夺取长安。 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
哥舒翰采用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关与叛军决战,六月,唐军在潼关外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唐玄宗伙同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匆忙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行至四川。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两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
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唐军,结果唐军大败。
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新攻陷洛阳,也自称大燕皇帝, 史思明率兵攻打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唐将许叔冀出降。史思明进攻郑州。
唐将李光弼在河阳(今河南孟县)拒战。史思明攻打河阳,命勇将刘龙仙出战,唐将白素德追杀龙仙,叛军惊恐。
李光弼又命唐军烧毁叛军布置在黄河中的船只,造浮桥炮击叛军,叛将高庭晖、李日越、董秦都投降唐军。史思明亲自率兵攻河阳,叛将周挚攻北城。
唐将李抱玉、荔非元礼、仆固怀恩等奋击破敌,杀死千余人,俘虏500人,周挚遁逃。李光弼把俘虏晓示南城史思明,史思明见大势已去而退走。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自立为帝。史朝义率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唐将田神功所败。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协同李光弼讨伐史朝义。唐军回纥兵的帮助下,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败归河北,唐将仆固炀又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取胜。
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败走范阳,穷困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四十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
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
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唐朝亦一蹶不振。据说乱事的发起人安禄山是一个体形庞大的胖子,后人甚至用「禄山之爪」来形容手掌大的人。
就是这只大手,将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开元年间比较注意政治,曾使唐朝之国势臻于鼎盛。
在他统治的后期,即天宝年间,表面上看起来仍是海内晏然、天下太平的景况,实际上却已危机四伏,终于酿成安史之乱,而使盛唐走入衰微阶段。由此可见,“居安思危”四个字是时刻需要牢记的。
5.描写热烈场面的诗词
1、《正月十五夜》唐代诗人苏味道
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译文: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2、《午日观竞渡》明代诗人边贡
原文: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译文:在端午节这天,人潮汹涌,围在岸上的人,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
3、《丽人行》唐代诗人杜甫
原文: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译文: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6.想找些描写宴会场景的文言文看,高手推荐下
中国古代一首描写宴会场景的诗: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笾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伸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鸿门宴》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唐)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李清照,宋)
云被歌声摇动,酒被诗情掇送.(宋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7.描写惊险激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有哪些
扈驾 年代:【宋】 作者:【吕定】 八月秋高战马肥,观兵郊外振天威。
一声凤吹迎鸾驭,五色龙文杂衮衣。 剑战横空金气肃,旌旗映日彩云飞。
令严星火诸军奋,直斩单于塞上归。 昭陵六马,唐文皇战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 年代:【宋】 作者:【苏轼】 天将铲隋乱,帝遣六龙来。
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 飙驰不及视,山川俨莫回。
长鸣视八表,扰扰万驽骀。 秦王龙凤姿,鲁鸟不足摧。
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 区区数竖子,搏取若提孩。
手持扫天帚,六合如尘埃。 艰难济大业,一一非常才。
维时六骥足,绩与英术陪。 功成锵八鸾,玉辂行天街。
荒凉昭陵阙,古石埋苍苔。 古剑行赠仇将军北征 年代:【明】 作者:【郑善夫】 将军手提三尺冰,乃是鬼国之铁,大齿之珍,沧溟水枯淬 不成。
莫邪断发跃冶死,而后龟文漫理流天晶。 霜锋闪烁鹈凝,万金吴钩拖赭缨。
北斗七宿土花发,青天宝匣回机衡。 魂斩断犀俱细事,此物自是苍龙精。
江翻河亥罔象急,提出白曜摇东溟。 飞芒杀白帝,喉下不可婴。
丰城古狱谁识女,斗牛之墟元气升。 沙塞秋高尘压城,黄龙白狼不肯庭。
山甫无人武安死,战马西向徘徊鸣。 安西都护君好行,此物应世世当平。
丈夫叱咤鞭风霆,国难不赴非俊英。 剑乎!剑乎!吾与汝,同死生。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