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类(初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所有虚词)

1.初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所有虚词

"以,之,而,与,为,且,其,因,于"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初一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一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初一上册文言文虚词

2.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

虚词,文言文,归类

3.初一13个文言文虚词

1.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 驱之别院:它(虾蟆)

下车引之:他(元方)

②这,此 项为之强:此(昂首观之)

2.的 仲永之通悟

3.这样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助词不译 马之千里者 当余之从师也

5.出生,滋长

6.去,往 辍耕之陇上

2.其 1.那 神游其中 (那些)以激怒其众 欲穷其林

2.代词 ①它的 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自己的 蹲其身

③他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亲旧知其如此

④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这 父利其然也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难道 其真无马邪

6.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

7.加强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以 1.凭借 可以为师矣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用 徐喷以烟 以此自终 以衾拥覆

3.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

5.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千里称也

6.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7.以是: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相当于“而” 卷石底以出

9.通“已” 故以怪之矣

4.于 1.在 于舅家见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向 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与藏书之家

3.对 不戚戚于贫贱

4.从 受地于先王

5.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6.给 请广于君

5.者 1.……的人

2.……的原因

6.或 1.或许 或千或百

2.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

3.有时 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它好象不是虚词吧!!!???)

7.为 1.因为 项为之强

2.当作 凹者为丘

3.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4.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5.当 可以为师矣

6.是 知之为知之 若为佣耕

7.写 自为其名

8.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全石以为底

9.刻 为宫室,器皿,人物

10.成为 为嵁为岩

11.建造,筑(台)

8.而 1.承接 结友而别

2.并列 泉香而酒洌

3.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递进 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

5.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

6.因而 而乐亦无穷也

7.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8.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却 足肤皲裂而不知

9.焉 1.代词 此

2.兼词 于此

3.助词 了

10.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 次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则有心旷神怡

11.乃 1.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乃记之而去

2.才 乃悟前狼假寐 久而乃和

3.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

12.因 1.因此 因以为号焉 余因得遍观群书

13.然 1.……的样子 为之怡然称快 豁然开朗 环堵萧然

2.这样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后有千里马

3.但是『连』 然数年恒不一见

4.正确 吴广以为然

我去年初二时整理的,你把初一的挑出来吧!

给我加分啊!!!!!!!

4.初一上学期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

5.七年级每一课文言虚词

内容预览:对于在文言文方面刚起步的初一学生而言,积累和归纳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三个方面对第一册的文言文作简单的总结。

一、文言虚词 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之 其 而 于 以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①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②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③用作动词 到、去。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

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

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 ②知之为知之 ( )③心之所向 ( ) ④人皆吊之 ( )⑤学而时习之 ( ) ⑥邑八景之一也 ( )⑦使之冲烟而飞鸣 ( ) ⑧鞭数十,驱之别院 ( )2.“其”的用法大致有:①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②用作副词,其中③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 )③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 ) 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 )⑤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 ) ⑦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 )3.“而”的用法大致有:“而”一般在句中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顺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或意义。①使之冲烟而飞鸣 ( )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表承接③人不知而不愠 ( ) ④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⑤学而不思则罔 ( ) ⑥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表并列⑦相委而去 ( ) ⑧暮而果大亡其财 表承接4.“于”的用法大致有“于”在句中作介词,有“在”“向”“到”“从”“对”“比”“由于”“被”“给”等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 ②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 )③子又留蚊于素帐中 ( ) 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5.“以”的用法大致有:①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有“拿”“用”“把”“从”“凭借”“”“因为”等意思。②作连词用,表目的,有“来”的意思;表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①徐喷以烟 ( ) ②以丛草为林 ( )③以观沧海 ( ) ④独以跛之故 ( )二、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从下面三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来总结1.通假字①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 )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④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⑤由,诲女知之乎 ( ) ⑥尊君在不 ( )2.一词多义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 ) ②温故而知新 故:(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 故:( ) ④故又名“鬼市”云 故:( )⑤作青云白鹤观 观:( ) ⑥昂首观之 观:( )⑦以观沧海 观:( )⑧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 ) ⑨马无故亡而和胡 亡:( )⑩能张目对日 日:( ) ○11吾日三省吾身 日:( )3.古今异义①可以为师矣 古:( ) 今义:( )②相委而去 古:( ) 今义:( )三、第一册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有:怡然称快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明察秋毫 不亦乐乎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知新 思而不学则怠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无施于人 任重道远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死而后已 松柏后凋参考答案一、文言虚词 1.①的 ②它(指道理) ③无实义 ④ 他(指塞上之人) ⑤它(指学过的知识) ⑥表修饰关系 ⑦它们(指蚊子) ⑧它(指癞虾蟆) 2.①它的(所观察之物) ② 他的 ③它(指沧海) ④ 自己的 ⑤大概,也许 ⑥ 他 ⑦它的(指楼)3.①表并列 ② 表承接 ③表转折 ④ 表承接 ⑤表转折 ⑥表并列⑦表承接 ⑧表承接 4.①在 ②在 ③在 ④给 5.①用 ②把 ③来 ④因为。

二、文言实词 1.①知通智 ②强通僵 ③说通乐 ④裁通才 ⑤女通汝 ⑥不通否 2.①因此 ②旧的(知识) ③原因 ④因此 ⑤景象 ⑥看 ⑦观赏 ⑧丢失⑨逃跑 ⑩太阳 ○11每天 3.①古: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或能够 ②古:离开。

今义:前往某地。

6.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总结,整理

1.居 ①停留 ②在某种地位 ③居住 ④坐2.亡 ①失去 ②通 无 ③死亡 ④逃3.绝 ①极点 ②停止 ③非常 ④隔绝4.故 ①特地 ②久 ③所以 ④原因5.诚 ①诚心 ②果真 ③确实6.易 ①容易 ②交换 ③改变7.顾 ①看 ②拜访 ③反而8.举 ①举起 ②发动 ③全 ④提出 ⑤推荐9.去 ①离开 ②距离10.当 ①抵挡 ②距离11.益 ①增加 ②更加 ③渐渐 ④好处12.会 ①会合 ②时机 ③恰好13.兵 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14.度 ①揣度 ②越过15.方 ①方圆 ②刚16.极 ①极点 ②尽17.达 ①到 ②得志18.业 ①事业 ②职业 ③学业19.意 ①心意 ②神情20.道 ①道义 ②说 ③道路 ④方法 具体例句:(只想到这么多)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 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 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 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4.故 ①特地--公子往,请数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久 ③所以---故木受绳则直 ④原因---既克,公文其故(曹刿论战)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7.顾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 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先写到这里,555.。

翻书翻死了呢 这样回答是对的吧,不然,我白翻书了!!!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②距离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 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14.度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有些真的找不到,帮不上了 哈哈,这两天被我翻出来了!!!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 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 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距离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15.方 ①方圆---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地方:古今异意) ②刚---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6.极 ①极点---屋极有窗以达气 ②尽---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17.达 ①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②得志18.业 ①事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②职业---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以是为业(卖柑者言) ③学业---术业有专攻(师说)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7.初一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有哪些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②.辞:推托.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

8.请问初一上文言文虚词归纳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

9.人教版初一初二语文文言文虚词,词类活用整理

一、为 一动词wéi 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③以丛草为林 ④武陵人捕鱼为业 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天下为公 ④中轩敞者为舱 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⑥此为何若人 ⑦若为佣耕 二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为楚造云梯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一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辍耕之垄上 二助词 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⒉无义,不译 ⑴主谓间,取独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大道之行也 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③怅恨久之 ④公将鼓之 三代词 ⒈代人 例: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录毕走送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 例:①闻之,欣然规往 ②属予作文记之 ③弗之怠 ④吾既已言之王矣 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一表并列“和、又、并且”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 ⑦蔚然而深秀 ⑧舍鱼而取熊掌 二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 例:①日出而林霏开 ②既醉而退 ③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夺而杀尉 ⑤挟天子而令诸侯 ⑥呼尔而与之 ⑦长跪而谢之 三表修饰 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杂然而前陈者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执策而临之 ⑤佣者笑而应曰 ⑥面山而居 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⑨仰而视之 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四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足肤龟裂而不知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⑧出淤泥而不染 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五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夸父)道渴而死 五、于 一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 ⑤万钟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三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六、者 一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③卜者知其指意 ④或异二者之为 ⑤得道者多助 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⑦往来而不绝者 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⑨肉食者谋之 ⑩若有作 犯科及为忠善者 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三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

(龙氏归纳词类活动用铁三角作图给学生)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