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文言文试题)

1.高考文言文试题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6(含译文)

(四川卷)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答案:B 解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原文中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

2.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文言文的考查分四类一是实词二虚词三句式四文意的理解〈又分为选择中的和翻译〉。其实这就把原来的家底给体现出来了,以前上课认真听了,课下认真记忆了,学的不错,那现在也不在话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细节就可以了。如果拉下了,的确让人觉得很苦恼,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的建议是要回归课本。高三对课本重视不够,尤其是语文英语表现更为突出。好象有一本资料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不仅语文其他科目也一样,课本是最好的资料。我建议要有计划的把课本上的文言文分重点有主次的复习几遍。学习前四个要求有什么比课本更好的资料呢。所以课本学完基本上这些问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摸索考试中注意的问题了。当然不做题目我们心里可能不塌实,也可以随老师走的时候作些习题。注意我仍坚持会!会!!会!!!做的时候不仅改正错的题目,还要知道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是不会还是粗心,下次会不会还错等等,然后放在次日清晨读读。不要嫌麻烦,这样做一篇比不求甚解的做使篇还管用。

我觉得要学习一门东西,首先是掌握他的学习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同时帮助你是我的幸运,谢谢

文言文,模拟试题,高考语文,答案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8分)子墨子曰:万事莫贵? 爱问

【答案】【小题1】(1)可贵(2)如 比【小题1】A【小题1】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小题1】比喻论证【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不难。

“贵”在古文中意思繁多:“价格高”“地位高”“重要、可贵”“尊重”,也作为一种敬辞。本句中对于“义”来说,“贵”为“可贵”义。

“若”在古文中有“你”“如果”“比”“像”的意思,本文是将“冠履”“ 手足”相比,所以为“比”义。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常用实词的掌握。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解释,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常见词的用法,尤其是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三要做到举一反三,学一个词某一个意思,要想到其他的意思,注意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

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中“于”都是“比”的意思;B项中“之”前者为“它”,后者为“的”;C项中“苟”字前者为“苟且”,后者为“如果”;D项中“予”前者为“给”,后者为“我”。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语一词多义的了解与掌握。点评:古文语言精练而丰富,有很多语言现象要注意,一词多义就是其中之一。

学习时要透彻的了解一个文言词语主要有哪些意思,学过就要记住,举一反三。注意不同意思在文言句子中使用时的特点及规律,以便答题时供参考。

做题时要先大致理解句子的整个意思,再推断字义,提高解答的准确率。【小题1】试题分析:此句翻译难点在后半句,要注意释成“把”字句。

“身”不是“身体”,而是“生命”,“贵”要翻译成动词“看得……可贵”,“也”的语气要翻译出来。 考点: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的能力。

古文阅读中必考的考点。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以此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特定语气要译出来,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小题1】试题分析:文中是用“冠履贵于手足”来比喻“义贵于身”,形象地说明“义”比“生命”重要,没有“义”徒有“生命”,如同没有“手足”而“冠履”无所用一样,从而论证了“义贵于身”的观点。考点:点评: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较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像、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比如,孟子用“鱼和熊掌”的选择来比较“生和义”的选择,从而将抽象的“义”让读者形象具体地感受到。

学习论说文时要多加体会,并要了解论证有哪些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答做题根据文段内容和诸多论证方法的特点去判断答案。

4.收集文言文阅读试题最好附有翻译,可以是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

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

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诅。

下文又称“主”。 ②苍头:奴仆。

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 ④帝:即汉光武帝。

⑤黄门:指太监。 ⑥文叔:刘秀的字。

⑦班:分发。 1、“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强使顿之”的“强”,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shù qiáng B、shǔ qiáng C、shǔ qiáng D、shù qiǎng 答( ) 2、对下列四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纵奴杀人 纵:放纵。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谢。 C、强使顿之 顿:指磕头。

D、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都。 答( )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因匿主家 (2)驻车叩马 因格杀之 宣叩头曰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也不同。 答( ) 4、与“而纵奴杀人”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乞一言而死 B、而翁长铨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答( ) 5、与“宣悉以班诸吏”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何以治天下 B、即以头击楹 C、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 ) 6、下列语句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藏亡匿死 (2)强项令出 A、(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B、(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C、(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D.(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答( ) 7、“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发出一个命令吗? B.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一个命令执行吗? C、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 D、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县令执行吗? 答( )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列举公主过失并打死了杀人犯,公主告诉皇帝,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

B.面临被棰杀,董宣没有畏惧,借允许说话之机,阐明应严明法律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的一番话使皇帝醒悟,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自杀之举更是使皇帝感动,而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要皇帝想想她的恩德,而为她出气,不能放过董宣。 答( )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吾以此取之。”(《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玮知镇戎军日 知:主管。

B、牛羊无用,徒縻军 縻:束缚。 C、比其复来 比:等到。

D、几行百里矣 几:几次。 答( ) 2、比较下列每组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我不欲乘人之怠 ┏乃止以待之 ┗若乘锐便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A、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答( )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①颇失部伍 ②少选决战 A、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B、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C、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D、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答( ) 4、①歇定可相驰矣 ②人气亦阑 A、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B、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C、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D、①歇息稳定可。

5.高考语文复习阅读题,要古文的,谁能提供个,最好是要有答案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

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

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

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 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 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能 识 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若家之宝也。

奈何虑之过欤?(3分) (2)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参考答案: 1、A(多:赞美) 2、C(都是对,对于。

A、表顺承/表转折。B、定后标志/……的人。

D、连词,来/介词,凭)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4、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5、(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

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

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

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

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承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

6.文言文练习题

2011届广东高考文言通假字大全必修1《诗经》两首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通 ,含义: ; 通 ,含义: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通 ,含义: 。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 ,含义: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通 ,含义: 。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通 ,含义: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通 ,含义: 。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通 ,含义: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通 ,含义: 。

离骚10.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通 ,含义: 。1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通 ,含义: 。

1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通 ,含义: 。13.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通 ,含义: 。

孔雀东南飞1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通 ,含义: 。15.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通 ,含义: 。

16.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通 ,含义: 。1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通 ,含义: 。

18.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通 ,含义: 。必修2赤壁赋19.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通 ,含义: 。

项脊轩志20.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 ,含义: 。21.比去,以手阖门 通 ,含义: 。

与妻书2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通 ,含义: 。23.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通 ,含义: 。

逍遥游2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通 ,含义: 。2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通 ,含义: 。

26.三餐而反,腹获果然 通 ,含义: 。2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通 ,含义: 。

28.此小大之辩也 通 ,含义: 。29.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 通 ,含义: 。

30.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 ,含义: 。31.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通 ,含义: 。

必修3<15>蜀道难3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通 ,含义: 。<16>琵琶行33.家在虾蟆陵下住 通 ,含义: 。

<19>元曲三首34.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通 ,含义: 。35.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通 ,含义: 。

36.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必修4<14>孔孟两章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含义: 。3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含义: 。

39.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通 ,含义: 。<15>劝学40.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通 ,含义: 。

4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含义: ; 通 ,含义: 。4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含义: 。

4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 ,含义: 。<16>过秦论44.外连衡而斗诸侯 通 ,含义: 。

4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 ,含义: ; 通 ,含义: 。4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 ,含义: 。

47.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 ,含义: 。48.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通 ,含义: 。

<17>师说4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含义: 。50.句读之不知,或之不解 通 ,含义: 。

<18>晏子治东阿51.属托行,货贿至 通 ,含义: 。52.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53.(晏子)再拜便辟 通 ,含义: 。<19>谏太宗十思疏54.虽董之以严武刑,振之以威怒 通 ,含义: 。

必修5<14>鸿门宴55.距关,毋内诸侯 通 ,含义: ; 通 ,含义: 。56.张良出,要项伯 通 ,含义: 。

57.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 ,含义: 。5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含义: 。

59.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通 ,含义: 。60.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通 ,含义: 。

6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 ,含义: 。<15>陈情表6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通 ,含义: 。

6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通 ,含义: 。<16>段太尉逸事状64.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 通 ,含义: 。

65.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通 ,含义: 。66.太尉判状,辞甚巽 通 ,含义: 。

67.宗元出入岐周邠斄间 通 ,含义: 。<18>郑伯克段于鄢68.谓之京城大叔 通 ,含义: 。

69.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通 ,含义: 。70.姜氏欲之,焉辟害 通 ,含义: 。

71.无庸,将自及 通 ,含义: 。72.段不弟,故不言弟 通 ,含义: 。

73.遂寘姜氏于城颍 通 ,含义: 。7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通 ,含义: 。

75.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通 ,含义: 。<19>报任安书76.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摩 通 ,含义: 。

7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 ,含义: 。78.思垂空文以自见 通 ,含义: 。

7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 ,含义: 。80.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通 ,含义: 。

81.则仆偿前辱之责 通 ,含义: 。选修2<3>道山亭记82.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通 ,含义: 。

<5>《张中丞传》后叙83.此矢所以志也 通 ,含义: 。84.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通 ,含义: 。

<6>六一居士传85.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通 ,含义: 。<8>方山子传86.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通 ,含义: 。

<12>寄欧阳舍人书87.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通 ,含义: 。88.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 通 ,含义: 。

89.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通 ,含义: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90.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通 ,含义: 。

<14>原毁91.不若是,强者说于言 通 ,含义: 。<18>心术92.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 通 ,含义: 。

<19>鞭贾93.则遫然枯,苍然白 通 ,含义: 。<20>兴贤94.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通 ,含义: 。

选修9<13>项羽本纪95.马童面之 通 ,含义: 。<14>苏武传96.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通 ,含义: 。

97.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通 ,含义: 。98.宛王杀汉使者。

7.文言文试题萧复传

萧复,字履初,太子太师萧嵩的孙子,新昌公主的儿子。父亲萧衡,官太仆卿、驸马都尉。萧复少年时就有清高的操守,他的堂兄弟们,竞相装饰车马,以生活奢侈豪华放纵糜烂相比,萧复穿着多次洗过的衣服,自己居在一屋中,孜孜不倦的学习,不是文人学士不与往来交游。伯父萧华经常赞叹寄希望于他。因母亲新昌公主恩荫得官,起初任宫门郎,多次升迁到太子仆。

广德年间,因连年灾荒,庄稼不收,谷价飞涨,家庭贫困,要出卖昭应别墅。当时宰相王缙听说昭应别墅园林树木水泉秀美,想要占为己有,于是派遣弟弟来引诱萧复,说:“依您的才华,理当居于重要的职位,如果把别墅奉献给我哥哥,就会处在重要的官职上了。”萧复回答说:“我因家中贫穷才出卖祖宗的产业,要用来救济寡妇幼儿,如果用别墅为我自己换取美官,使家里的人们饥寒交迫,那不是我的心愿了。”王缙知道了很不高兴,于是就罢了萧复的官。埋没罢黜了几年,萧复的态度一如往常。后来多次迁转到尚书郎。大历十四年,由常州刺史调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到任同州刺史时,州人正处在饥饿的困境,有京畿观察使仓库就在辖区内,萧复立即打开用来赈济灾民,被有关官府弹劾削去了官阶。朋友们有的来慰问,萧复态度和悦的说:“如果有利于人们,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过了不久出任兵部侍郎。

唐德宗建中末年,普王李谊为襄汉元帅,用萧复为户部尚书、统军长史,(统军长史原名行军长史,)因萧复的父亲名叫萧衡,特地下诏避其名讳改官名。诏书下未行,因泾原兵乱而停止。萧复侍从唐德宗大驾到奉天,拜为吏部尚书、平章事。萧复曾向皇帝陈说:“宦官自国家艰难困苦以来,起初为监军,从那时恩宠过重。这些人只适合委托给宫掖的事务,不能够参与兵机政事的权力。”皇帝听了不高兴,又请求说别的,他又陈奏说:“陛下刚一即位,天下蒙受皇帝的圣德,自从用杨炎、卢杞主持政务,他们混乱亵渎了皇帝的谋划,以致造成今天的局面。现在局势虽然危急,但愿陛下进行重大变革且圣明通达,小臣敢担当起这个重任。如果使臣随声应和苟且怠慢,臣下也不敢荒废职守。”卢杞在唐德宗面前回答问题,阿谀顺从皇帝旨意,萧复态度严肃地说:“卢杞说得不正确。”唐德宗大吃一惊,退朝后告诉左右:“萧复很轻视朕。”因此,遂令萧复前往江南宣抚安民。贞元三年,因受郜国公主亲属的连累,被贬为检校左庶子,放至饶州安置。四年,死于饶州,终年五十七岁。

8.09年高考文言文 福建卷 题目和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

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

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

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

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 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

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

④弟子员:生员 ⒉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参考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确定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C项中“怪”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

A项中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B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学生对“戚”字有“忧愁”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学生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中“戚”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

D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字的用法与选项是一致的。学生若能判断出“面”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

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如C、D两项,均考查了实词在文中的文言用法所延伸出的含义。

⒊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ks5u.com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参考答案】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这种筛选与提取,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材料的基本涵义,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

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 译: 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译: 【参考答案】 ⑴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⑵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方。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及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