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封君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周封君传)
1.文言文阅读周封君传
周封君是广东按察司副使周美(字济叔)的父亲。他的祖上是海虞人,后迁徙到昆山一带的茆泾。他的祖父喜好谈论道家话语,人们称他为玄本公。封君又从茆泾搬到县城马鞍山阳定居。马鞍山,当地人叫做玉山,因此自号“玉川”。
济叔幼年的时候,封君就亲自传授知识。又连续(比,连续)数年让他拜师学习。晚上回家,就点燃烛光,让他从烛旁边读诵文章,习以为常。到济叔进入郡学读书,认为他自已已能努力进步,从此不再像以前那样管束(阅:审查、省xǐng :察看。)天天取医卜、地理、星命之类的书学习,尤其精通小儿痘疹,判断病人的死生,片刻也不会差错(晷guǐ刻,片刻,指时间短)。早晨起床,就焚香拜神。到亲人的忌日祭祀,总是感伤悲泣。他为人真诚朴实,儿子做了官,还是坚持清茶淡饭,穿粗布衣服,与人们交谈都是平生常说的话,人们尤其因为这点尊敬他。自已推算自己的命数,能活七十九岁。这一年的生日恰好与他所生年份都是甲子,高兴地说:我应当能增寿十二年,可活到八十九。到了这个年龄,到祖祠设祭,与历代祖宗诀别,无疾而终。
2.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① 唐 岑参 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 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④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⑤凭:凭借,依靠。
⑥传语:捎口信。 诗词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创作背景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词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满意我的回答请采纳+小红花,如果有个赞会更好,谢谢。
3.袁中道《回君传》的译文
白话释义:回君,是(我的)同乡,和我是表兄弟。
(长着)深陷的眼窝,高高的鼻子,浓密的胡须。回君(很)聪明,沉溺(于)游乐,嗜酒如命。
家里(原)有房屋田地,(现在)都没有了,(他家变得)极为贫穷。(他)擅长下棋,经常和别人赌博,挣到钱就用来买酒,乡亲们都讨厌他。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游戏、玩乐,特别喜欢和(他)喝酒,乡亲们因为这个规劝我说:“我们也可以(和你)一起饮酒,(可你)竟然和无赖喝酒,为什么呢?”我说:“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我曾见过你们喝酒,在你们喝酒的时候,心里好像有所想,眼睛好像有所注视,酒杯虽然在手里.但是心思却另有谋划,勉强笑一下,身上常常好像有很大的事情牵绊,偶尔喝醉一次,强装姿态拘谨小心。人生没有事情不痛苦,只有在举杯(饮酒)那一刻,还算是快乐的,(但你们)还不能放开胸怀,你们浅薄到何种地步了?回君却不是这样,当他想要喝酒的时候,酒忽然摆在他面前,(他)就像生病的人得到了药,就像猴子得到了果子(一样)。
(他的)耳朵、眼睛一冬,思想专一;除了酒以外,再也不知道别的了。(他)悠然自得,高高兴兴,说话重复,举止错乱:‘笑口不合,(他的)身体都充满喜悦之情。
和他喝酒,特别能有助于人(心情)欢畅,我因此每天(都)愿意和他(一起)饮酒。”乡亲们又说:“这个不务正业的人不照顾(自己的)家,怎么值得(你)选择呢?”我说:“回君是一个人,田产都没有了;你们有千顷良田,整天焦虑操劳,(人)还没到四十岁,(但)胡须头发都变白了。
回君不照顾家庭,你们不照顾(自己的)身体,身体和家庭哪一个更亲近?回君应该嘲笑你们,你们反来嘲笑他么?”那些人无话可答。回君(家中)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饮酒(时)就到别人家去住,不回家,每隔十天送些柴米回家,到门口大声喊:“柴和米在这里!”(说完)就离开了。
他的妻子出门来取,(他)已经离开一百多步远了。(他的)腰间系一条丝囊,常常空无一钱。
有时我问他说:“没钱了,(你)靠什么生活呢?”回君笑着说:“(钱)就快到了。”不久(他)有钱了,我又对他说:“不要把钱花光。”
回君又笑着说:“如果不花光,(钱)一定不会(再)来。”我说:“(你)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他)说:“我从二十岁之后,(就)没有立足的土地,又不做生意,但是这个丝囊(中的钱)随着花尽就会随着来,虽然家乡遭遇水灾、旱灾,人们大多挨饿,但是唯独我像过去一样(生活)。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我说:“好啊。”
我曾经和回君以及二十多个豪放的年轻人,结成酒社。聚会时每个人(面前)放一大酒坛,比赛(饮酒),那个喝得最多的人就被推举作为社长。
我喝的比较多,已经烂醉如泥,恍惚间看见二十多个人都拜倒在厅堂的下面。当时月光明亮,(大家)互相搀扶脚步踉跄(走在)湖堤上,看见江水从天边而来,(水色)晶莹耀眼,波涛拍打堤岸,汹涌澎湃,(我们)一起大声地喊叫,欢笑的声音像打雷一样。
这一夜,城中的居民都不能安睡。现在我又因为不得志(在)京城谋生,所遇到的都是富贵之人,(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怕)因此招致罪过。
而且我近来更加厌恶繁华,喜欢安静地呆着,无所事事地呆坐在一间屋子里,将来酒都要戒掉,哪能像从前那样开怀畅饮呢?我的弟弟有信寄来,说(和)我(一起的)二十多个青年人都已各奔东西,只有回君家中日益贫困,(但他还是)一天比一天更喜欢喝酒。我于是感叹说:“人们都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可是)回君没有改变他的乐趣,回君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啊!”原文: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大类俳场上所演回回状。予友丘长孺见而呼之谓回,邑人遂回之焉。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喜伎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遂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吾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矣。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随即愀然。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不肯久坐;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关防忍嘿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如何古人饮酒惟恐不舒,尚借丝竹歌舞以泻其怀,况有愁人在前乎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的药,如猿得果,如久饿之马,望水涯之芳草,踣足骄嘶,奔腾而往也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会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田,又不为商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