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指南录后序扁鹊(语文必修3这4篇古文重点有哪些)
1.语文必修3这4篇古文重点有哪些
《烛之武退秦师》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共其乏困 (共,通“供”) 何厌之有?(厌,通“餍”) 秦伯说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谏太宗十思疏》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
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语文 文言文课文知识点
《指南录后序》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
作副词,全,都。) (2)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没有依托 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十分激烈 今义:大方 (3)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4)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5)几彷徨死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3.一词多义 (1)间 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jiàn,动词,夹杂) (2)靡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动词,倒下)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副词,无,不。靡及,达不到) (3)如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动词,往。
.去,到。
.去)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表面上)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 予分当引决(按名分) 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 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 (2)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取道)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 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 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
然而隐忍以行 (2)连词,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备不测 (3)连词,因为。
几以捕系死 (4)介词,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5)介词,凭,凭……身份。
以资政殿学士行 (6)介词,凭借。 将以有为也 3.则 (1)连词,表承接,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 (1)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 (2)(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 (3)(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4)(我)坐桂公塘土围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2.被动句 (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 (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 (3)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3.倒装句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二、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泛南。2、夜缒而出3、又欲肆其西封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越国以鄙远四、特殊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3、以其无礼于晋4、夫晋,何厌之有?五、一词多义1、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徐公不若君之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2、说秦伯说,与郑人盟书十上而说不行师说3、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气文约,其辞微。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4、鄙蜀之鄙有二僧越国以鄙远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臣不敢以死为戏5、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余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7、其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
3.语文必修3这4篇古文重点有哪些
《烛之武退秦师》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共其乏困 (共,通“供”) 何厌之有?(厌,通“餍”) 秦伯说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谏太宗十思疏》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
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4.指南录后序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二、特殊句式
1、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2、“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译文:被巡逻船只搜寻。)
为巡徼所陵迫死(译文: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满朝文武惊慌失措。文天祥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使元营谈判。在敌人面前,文天祥慷慨陈词,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税负敌方撤军。
元军扣留了文天祥,并于二月九日押解北上。二月二十九日夜,文天祥一行在镇江逃脱,历尽艰险,经真州等地到大通州,然后航海南下,先到温州,再转福州。他把患难之中所写的诗编成《指南录》,写有自序,每首诗前,多有小序,故该文称后序。
二、语言艺术
句式多变。全篇以散行为主,适当运用了排比与对偶。如第二部分,除了开头结尾为散行句,中间连用了18个排比句,每句长短不一,有五字的,六字的,最长的22字,各句的结构也不相同。
但每一句都勾勒出一幅场景,反映一番斗争,倾注作者一捧血泪,将“层见错出”的危恶境界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痛定思痛”时复杂而强烈的感情。
第三自然段的“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革行露宿,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其中第二、三两句为对偶,第四句虽属散行,但又当句成对,配上前面另一个三字句,后面一个长句,使句式错落有致,既适应了表达内容的需要,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指南录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