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有关文言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爱问)
1.阅读下面文言文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 爱问
【答案】【小题1】A【小题1】B【小题1】A【小题1】(1)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3分“遗”“摭”“已”三个得分点)(2)下敕令(或“颁诏书”)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3分“降敕”“切责”“易任”三个得分点)(3)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4)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这样退让的原因,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先而以个人恩怨为后啊【答案解析】【小题1】拖欠【小题1】(②表现献计献策④表现体恤民情,也有不畏朝廷之意⑤表现百姓对他的爱戴)【小题1】(应为“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小题1】略【参考译文】徐恪,字公肃,常熟人。
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
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
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
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 弘治初年,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
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
黄河改道逼迫开封,有人建议迁藩府三司到许州,徐恪说不便,于是停止。四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旧例,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 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
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按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
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其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
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罢止。徐恪向来刚正。
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
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
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
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
其同党秘密向皇帝诬陷他。过了一年,宫中直接下旨将徐恪改调南京工部右侍郎。
徐恪上疏说:“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没有听说有内宫直接下令得官的。臣生平不敢由别的途径晋升,请求赐罢黜。”
皇帝宽慰挽留,他才受命。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
十一年,因考核政绩入京城,得病,于是辞职,(不久)去世。
2.我是工科大学生
没有值不值得的问题,你要是喜欢就去学,多点兴趣爱好没坏处,技多不压身。
你现在的积累在你的未来都有可能会用的,只是早晚的问题。你多会一点,对自己以后工作都会有帮助的。
因为现在的公司都要多面手,但要有一门专精,你学会这方面的对你以后则业又有一个新的选择方向。即使你不干这块的工作,你在工资中肯定要经常写报告或是其他的书面文件,学习了古文可以增添文采,领导会对你刮目相看,以后工作的机会就更多了,其他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还有如果以后你想考公务员,或是司法考试,学识和文采是相当重要的,学习古文你可以增添文采。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了解许多你不了解的道理,让你思维和见识得以增长。
还有如果你在今后的工作应聘中,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是一个自我加分的体现。好好学,不要半途而废,以后大不有用处。
祝你以后能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好工作。
3.关于求学上进的古文名句
名句有: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戴尔·卡耐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勤奋是好运之母。
--富兰克林 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 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德怀特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门捷列夫 古文有: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渊陶渊明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毁读书迟.--颜真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老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4.关于古人好学的古文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启示:文言文‘凿壁借光’表现了匡衡人穷志坚,发奋读书的精神
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