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之而后知文言文翻译(求《及之而后知》翻译)
1.求《及之而后知》翻译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指责他的过失。
邵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你的政令啦!”厉王大怒,找来个卫国的巫师,让他去监察指责他过失的人,只要他告发谁指责,就杀掉谁。国都里的人再也没有人敢说话,熟人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色示意。
厉王很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人们对我的指责了,他们竟然不敢再讲话了。”邵公回答说:“这只是堵住了百姓的嘴,堵百姓的嘴,比堵江河还危险。
江河堵塞了就会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百姓的嘴的危害也像这样。因此治理江河的人要排除雍塞使水畅流,治理百姓的人要开导他们叫他们讲话。
所以天子管理国政,先让公卿直到列士们献诗,乐官太师献纳乐曲,外史献纳史书,少师进献箴言,瞍者朗诵公卿列士所献的诗,蒙者朗读箴谏的话,所有百官分别谏诤,平民百姓把他们的意见辗转上达,左右近臣知无不言,宗室姻亲补过察偏,乐官太师和史官对王教诲,年老有德行的人对王劝戒,然后由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绝行起来才不致违背情理。百姓有嘴,就像大地上有山河一样;资财器物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像大地上有平原洼地平川沃野一样,衣服粮食都从这里产生出来。
百姓发表的意见,是成功和败亡的起点,推行善政防范败亡,才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物、粮食的办法。百姓在心里思虑用嘴讲出来,成熟之后就要表现出来,怎么能堵得住呢?倘要堵住他们的嘴,能堵多长时间呢?”厉王不采纳他的劝告,于是国都里的人没有谁再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2.求《及之而后知》的原文以及译文
魏源《默觚·学篇二》
原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选自魏源《默觚·学篇二》)
译文:
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注释:
及:接触。
履:实地。
艰:艰难。
乌有:哪有。
披:翻阅。
五岳(Five Famous Mountains),又作五岳,是五大名山的总称。在我国一般指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一足:走一步。
沧溟:沧海。
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疏八珍之谱: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
庖丁:厨师。
一啜(chuò):尝一口。
3.<<及之而后知>> 译文,thanks
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接触实际才知道真相,经过实践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获得真正知识的呢?翻看五岳的地图,就以为了解山了,实际还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就以为懂得海了,实际还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山珍海味的食谱,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还不如厨师尝一口。
4.“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是什么意思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是意思: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
原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选自魏源《默觚·学篇二》)
译文:
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