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争公文言文翻译(二府争公文言文翻译)

1.二府争公文言文翻译

杜公讳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也。

其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为忠,推于人以行己取信。故其功静纤悉,谨而有法。

公少举进士高第,治吏事,如其为人。共听狱讼,虽明敏而审核愈精,屡决疑狱,人以为神。

其簿书出纳,推析毫发,终日无倦色.至为条目,必使吏不得为奸而已;及其施于民者,则简而易行,始居平遥,尝以吏事适他州,而县民争讼者皆不肯决,以待公归。知乾州未满岁,安抚使察其治行,以公权知凤翔府,二邦之民争于界上,一曰“此我公也,汝夺之”,一曰“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夏人初叛命,天下苦于兵。

吏缘侵渔,调发督迫,至民破产不能足,往往自经投水以死。于是时,公在永兴,语其人曰:“吾不能免汝,然可使汝不劳尔。”

乃为之区处计较,量物有无贵贱、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以次输送.由是物不踊贵,车牛刍秣宿食来往如平时,而吏束手无所施,民比他州费省十六七。至于缮治城郭器械,民皆不知. 公多知本朝故实,善决大事.初,边将议欲大举以击夏人,虽韩公注亦以为可举,公争以为不可,大臣至有欲以沮军罪公者,然兵后果不得出。

契丹与夏人争银瓮族,大战黄河外,而雁门、麟府皆警,范文正公行将宣抚河东,欲以兵从。会以为契丹必不来,兵不可妄出.范公怒,至以语侵公,公不为恨。

后契丹卒不来,众始服膺。二公皆世俗指公与为朋党者,其论议之际盖如此。

公自布衣至为相,衣服饮食无所加,虽妻子亦有常节。家故饶财,诸父分产,公以所得悉与昆弟之贫者。

俸禄所入,分给宗族,赒人急难.至其归老,无屋以居,寓于南京驿舍者久之。卒时,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

(节选自《 欧阳文忠公全集》 ,有改动)【注〕 韩公:韩琦,宋代名相、名将,以能准确判断战争形势著称。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其听狱讼 听:打听、打探B ,尝以吏事适他州 适:到……去C .由是物不踊贵 踊:跃升、飞涨 D .大臣至有欲以沮军罪公者 沮:阻止、阻挠 娆雪语文网 14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 .及其施于民者,则简而易行 B .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虽韩公亦以为可举 D .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以乱易整,不武 15 .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 A .杜衍为人精明谨慎,恪尽职守,办案公道,深得民心,曾引发凤翔、乾州两州争抢他的“怪事”。

B .国有边患时,杜衍明里推脱责任,暗地里却精心统筹,减轻永兴百姓负担,使他们摆脱官吏的巧夺豪取。C .当契丹与西夏发生冲突时,杜衍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并坚持原则,毫不退让,甚至让好友感到不快。

D .杜衍出身平民,为官清廉,看淡名利,能济人急困;其年老回乡后,久居驿馆,临终又告诚儿子简葬。1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其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为忠,推于人以行己取信,故其动静纤悉,谨而有法。他作为大臣,侍奉上级时把不欺骗视为忠诚(的标志),推及百姓则以坚守原则做好自己而取信,故此其动静细致周全,严谨且有法度.( 2 )乃为之区处计较,量物有无贵线、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以次输送。

于是私下里为他们筹划安排,考量东西的有无贵贱和运输路途远近等问题,宽限他们交付的日期,使他们按照次序输送。译文:杜公讳名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他作为大臣,侍奉上级时把不欺骗视为忠诚(的标志),推及百姓则以坚守原则做好自己而取信,故此其动静细致周全,严谨且有法度. 杜公少年高中进士第,治理公务,就像他为人那样(严谨)。

他处理案件时,虽然他精明敏锐但还是审查核对更加精确,所以多次解决疑难案件,(以至于)人们都认为他是神明下凡.他记录案宗,推究分析微小之处,整日无疲惫之色.至于制定法令规章务求让官吏不能做奸猾之事;但是等到实施到百姓身上,却简单易行。开始时杜公任职于平遥,曾经因为公事到其他的州去,然而县里打官司的百性都不肯同意做出判决,来等着杜公回来之后处置。

在乾州任职未满一年,安抚使考核审查他的政绩,让他暂时掌管凤翔府,乾州与凤翔的民众在州界上争抢杜公(任自己的父母官),一方说“这是我们的大人,你们干嘛要夺他”,一方说“现在是我们的大人了,你们有他什么呢?" 西夏人刚刚背叛我朝的命令(作乱)时,天下苦于战争,官吏们也借此侵夺牟利,(极尽)征调派发监督逼迫(的事情),都到了让百性破产丧家都不能供给的程度,(那些穷苦百姓)往往上吊投水而死。在这个时候,杜公在(湖南)永兴任职,对这里的百姓说:“我虽然不能使你们免除劳役,然而可以使你们不再劳苦(成这样)。”

于是私下里为他们筹划安排,考量东西的有无贵贱和运输路途远近等问题,宽限他们交付的日期,使他们按照次序输送.因此物价没有出现飞涨的情况,牛马车辆粮草住宿饮食等和平时一样,但是那些官吏束手无策没有可以施用(搜刮手段之处),百姓比其他州县的费用节约了十之六七.至于那些修缮整治城池器械的事情,百姓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杜公知道很多本朝的旧事,善于决断大。

2.文言文翻译

1、芝生治所,众以治行之致,元凤曰:“五谷熟则民蒙惠,此不足异也。”

翻译:杂草在官府生出,大家认为应该做到管理和行为一致清净,元凤说:“谷物成熟百姓就得到好处了,这些小问题有什么大惊小怪呢?”

2、辍土木无益之役,以济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滥之恩,以给颠沛之众。

翻译:停止土木建设的无益处劳役,让无居所百姓得到接济;把泛滥的布施恩德停止,让流散的百姓得到供给。

3、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

翻译:官员转运使阿贯意这个人,弹劾他荒废德政,提倡异样怪论,侵犯侮辱使者。

4、前尹王革惨而怯,盗无轻重悉抵死,小有警,辄闭城你以兵自卫。

翻译:以前的尹王名为革,残忍而胆小,盗贼不管大小罪行都处死,稍微有警报,马上封闭城池用兵马自我保护。

拓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分类

1、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2、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动词

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4、形容词

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公文,翻译,二府争

3.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孙谦,字长逊,是东莞县莒地人。

客居在历阳,亲自耕田来养弟妹,乡里赞扬他善于使家庭和睦。宋朝为官做句容县令,清廉谨慎记忆力强,县中百姓称赞他神奇明达。

宋明帝让他做巴东、建平二郡守。这两个郡位于三峡,以往的官通常用武力来镇守治理。

孙谦将赴任,皇帝下令他招募上千人跟随,孙谦说:“蛮夷不臣服,大概原因在于对待他们没有礼节。哪里用得着兵役,还以此造成国家的浪费。”

坚决推辞不接受。到了郡上,传布恩德的教化 ,蛮僚心服他,竞相送他黄金珍宝。

孙谦慰问晓谕而打发他们回去,什么也没有收取。如果碰到部落间抓到的活口,都放回家。

奉命出任小吏的,都按原来的官职授官。郡内四境平安,威势与恩德都非常显露。

任职三年,又回朝被征拜为抚军中兵参军,升迁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建平王将起兵造反,担心孙谦刚强正直,找了一些事情将他派到都城,这以后才造反。

等到建平王被诛杀,又升为左军将军。齐朝初年,他任职钱塘令,用简单来驾御繁琐,监狱中没有关押的囚徒。

等到离任,百姓因为孙谦在职时不接受馈赠礼品,追着用车装着缣帛来送给他,孙谦推辞不接受。每次离任后就没有私宅,借空的车棚居住。

永明初年,任江夏太守,因为被人代替就离开了江夏,系尚方宝剑,不久,除去尚方宝剑,做中散大夫。明帝将要废立太子,想将孙谦引做心腹,让他兼作卫尉,供给他甲兵一百人。

孙谦不想处在这种交接承转的时期,就遣散了甲兵,皇帝虽然没有怪罪但不再任用他。梁朝天监六年,做零陵太守,年纪已衰老,但仍然尽力为政,官吏百姓都很安心。

这之前零陵郡有很多野兽很凶猛,孙谦到了就绝迹了,等到孙谦离开官职的那一夜晚,野兽就出来伤害当地的百姓。孙谦任郡守县令时,常常勤奋地劝勉百姓多种田养桑,务必将地利用到极致,收入常常比邻境多。

天监九年,因为年纪大被征举为光禄大夫。等到到任,皇帝嘉许他清正廉洁,非常礼遇他。

每次朝见皇帝,他还请求加多他的职务工作量来效力国家。皇帝笑着说:“我应当任用你的智慧,而不是任用你的体力。”

孙谦从年轻到老,一共历任五郡二县。任职的时候都很廉洁。

/printpage.asp?ArticleID=1572。

4.宋史 文言文翻译 李舜臣

李舜臣表字子思,是隆州并研人(今属山西)。

李舜臣出生后四年就会读书,八岁就能写文章,稍大一点就通晓古今,推测历代的兴亡,洞悉其原因,慷慨有济济天下的大志。 绍兴末年,张浚重被重用,督师江淮,李舜臣响应皇帝的命令上书,说:“陛下的车驾不出京师,无法抵定天下大计,陛下应该迁移幸临宜昌。”

又说:‘江东六朝过去也曾战胜过北方之敌,但都没有乘机统一天下,这一个作为今天的教训。“并写了《江东胜后之鉴》十篇呈送皇帝。

李舜臣考中了乾道二年的进士,可那时朝廷已经和金人罢兵休战了,而作为丞相的更不理会天下人(收复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试)的对策中论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没有议和的道理,当时的宰相和大臣们责怪他不按朝廷的要求回答问题,有哗众取宠之嫌。

考官很厌恶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第,调为邛州临安府的主簿。有一年大饥荒(五谷不升谓大侵),成百上千的饥民拿着农具棍棒大声呼喊,响声震动县乡城镇,县令害怕下令关闭城门,李舜臣说:’饥民又不是强盗,为什么要害怕?”急忙出去慰劳安抚并遣散了那些饥民。

(李舜臣)教授成都府时,正值虞允文到关上抚督守军,征聘人才、辟置幕府,因有人举荐(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饶州德兴县令,(李舜臣)以教化民众的道德规范为根本。当地百姓有母子兄弟连年打官司的,李舜臣就给他们讲解慈爱孝敬和兄弟友爱谦恭的道理,最终让他们母子兄弟和睦如初。

他有时还亲自去县乡的学堂为学子们讲学,县里的士民都称他为“蜀先生”。李舜臣罢免了老百姓以前的预贷款,并偿还了前任官员累计欠下的税款三千万缗。

百姓为繁重的差役所困扰,李舜臣就劝说个乡镇官员,把以纳税的高低来定役期的长短改为“义役”(宋役法之一)。经过实行一年的“义役”,百姓大得其利,(剩下的明天吧)。

5.求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少年时代就正直有气节,把明辨是非作为自己的责任。他性情急躁,酗酒任性,每次喝醉总是整天不醒,对同僚多有欺凌轻慢,尤其不愿曲意侍奉权要得宠的人物,那些人无不对他又怕又恨。他不置办产业,家里经常很贫困,财务无论多少,都不曾在意。他做二府长史,典签谘事时,(手下人都很畏惧他)他不叫上前他们不敢上前,他不让离开他们不敢离开。虽然喝酒的日子居多,但他却清楚地了解政事,酒醒的时候判决,不曾有过阻滞。众人都说:“孔公一月二十九天醉,胜过世人二十九天醒。”世祖每次想引见他,总是先派人看他酒醒了没有。

他性格真诚朴素,不喜文饰,遇到宝玩,使用绝不迟疑,而其他东西即使粗破,也终不改换。孔觊的弟弟孔道存、堂弟孔徽,经营了很多家产,两个弟弟请假向东回家乡,孔觊前往江中的小沙洲上去迎接他们,(见他们随身携带)十多艘的货物,都是绵绢纸席之类。孔觊见了假装喜欢,对他们说:“我近来很贫困,很需要这些东西。”于是就吩咐把它们放在岸边,随后神情严厉地对他们说:“你们总也算是个读书人吧,为什么到了回家去做商人的地步呢?”命令手下人放火焚烧货物,直到烧尽才离去。

6.古文翻译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意绝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其上。

一日,召漕使④,且将用之酌酒劝客。俄为一吏误触倒,玉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时数焉。”

俄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公帅定武⑥时,夜作书,令一侍兵持烛于旁。

侍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⑦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

少顷回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变鞭之,亟⑧呼视之,曰:“勿易,渠⑨已解⑩持烛矣。”

军中叹服。 译文:韩魏公在大名府任上时,有人送他两只玉杯,说:“这是耕地的人到坍塌的古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丝毫的斑痕,可算传世之宝了。”

韩魏公拿很多钱酬谢了献宝人,他格外欣赏珍惜(玉杯)。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把精美的绸缎铺上去,然后放上玉杯。

有一天,韩魏公招待漕使,正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忽然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倒掉在地上,两只杯子都跌碎了。在座的客人们愣住了,而那差役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

韩魏公神色不变,对客人们说:“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命数时限在那里。”又掉脸对那差役说:“你是失手了,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宾客们都赞叹韩魏公的宽厚。

韩魏公统领定州军政时,曾经夜间写信,让一个士兵拿着火把在身旁照明。那个士兵向别处张望,火把(歪了)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了,照旧写信。

过了一会儿,偶尔抬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个士兵了。韩魏公担心长官会鞭打那个士兵,连忙喊那个长官来,看着他说:“不要追究他啦,他已经知道怎么拿火把了。”

军中都很佩服韩魏公的宽厚大度。

7.文言翻译

丞相牛僧孺当年应举时,知道于頔看人非常准,就专门去襄阳想让他指点一下(这是唐朝的官场风俗,就像李白求见韩荆州一样)。

他在襄阳住了数月,见了于頔两次,但于只是像对一般人那样招待他,牛公很恼火,就走了。牛公走后,于忽然把待客的人找来问道:“几天前有个牛秀才的,走了没?”待客人说:“已经走了。”

于又问:“送了他什么东西呀?”待客人答道:“给了五百个钱。”于问:“他接受了吗?”待客人答:“那人把钱扔在庭院里就走了。”

于公非常不安,对身边的宾客说:“我因为事务繁杂,招待不周啊。”他立刻叫个手下带着馈赠的五百钱和写好的一封信去追,并吩咐说:“如果牛秀才还没出襄阳地界,就把他带回来。

如果他已经离开襄阳地界,就把书信给他。” 手下在襄阳地界之外追上了牛公,把信给了他,牛公却信都不开封,就作揖回绝了。

二府争公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