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守信得原卫文言文译文(晋文公守信得原卫的译文)
1.晋文公守信得原卫的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攻下原国。到原国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鸣钟退军,收兵离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三日就可攻下。”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顺从他吗?”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评价说:“攻下原国而又得卫国,是因为守信。”
2.晋文公守信得原卫的古文注译
晋文公攻原①,裹②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③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④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⑤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⑥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⑦。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⑧人13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⑨降公。
孔子闻而⑩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原:原国 。
2.裹:携带。3.遂:于是,就。
4. 期:约定。5.金:钟。
6.姑:姑且。7.亡:失去。
8.去:离开。9.卫:卫国。
10.乃:于是,就。11.闻:听说。
12.下:攻克。13.左右:身边的人。
14.卫人:卫国人。
3.谁有《晋文公守信得原.卫》译文,急需,拜托了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4.《晋文公首信的原,卫》的翻译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原文】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这里特指大夫黄越)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注释】
①原:原国。
②期:约定。
③金:钟。
④亡:失去。
⑤卫人:卫国人。
【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黄越大夫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暂且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黄越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晋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5.哪位大虾能帮我把这2篇文言文翻译《晋文公守信得原、卫》、《幽王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大谋略:“信盖天下,然后方能约天下。”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
幽王失信身亡
周幽王,又叫姬宫涅。他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从不过问国家大事。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不应该这样不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响下了监狱。
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响救出来。就在乡下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叫她笑,但都没有成功。
于是周幽王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赏两黄金。”
有个马屁精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一个叫犬戒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戒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火烧起来;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赶紧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却听到山上一阵阵欢快的奏乐声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见此情景就真的笑了。
周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出主意的那个人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就联合犬戒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周幽王连忙下了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戒兵一至,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戒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戒,立原来的太子姬宜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戒又经常进犯,周朝西边很多土地都被犬戒占了去。周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
6.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
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大谋略:“信盖天下,然后方能约天下。”
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 相信你自己已能看明白了./1226/6115/73515.html。
7.《晋文公》的文言翻译,急
译文:晋文公从国外回来后,赏赐和他一起逃亡在外的人,但其中没有陶狐.他身边的人问他:“国君回到晋国,封爵赏禄已经三次了,但都没有陶狐,能问一下是问什么吗?”文公说:“以道义辅助我,以礼数劝导我的,给以上赏;以善良指教我,以贤德鼓励我的,给以中赏;拂逆我的愿望,数举我的过错的,给末赏.这都是赏赐有功劳的臣属的.如果要赏赐唐国的仆役们,就以陶狐为第一了.”周内史兴听说后,说:“晋文公大概要成为霸主了吧.以前圣王先道德后气力,晋公就当得这样的说法.”秦国小主夫人用奄变乱,贤人心中不悦纷纷隐居,百姓忧郁埋怨非议政府.公子连逃亡在魏国,听说这种情况后,就想返国,和他的群臣百姓来到和郑国的边塞,右主然守塞,不让他回国,说:“做臣下的道义,就是不能同时侍奉国君.我劝公子还是离开吧!”公子连离开后,进入翟国,来到焉氏塞,守边的菌改便放他进来了.夫人听闻后,十分震惊,命令官吏发兵,下了命令“有敌寇在边界.”士兵和官吏开始进发时,说:“去攻打敌寇.”半途中就改变为:“不是攻打敌寇,去迎接我们的国君.”公子连就这样与士卒一起回来,到了雍,围困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被拥立,就是献公,他埋怨右主然将重罚他,感念菌改将厚赏他.监突争道:“不能这样.秦国流亡在外的公子很多,如果这样人臣就要争着迎纳公子了,这对国君很不利.”献公认为说得对,所以撤销右主然的罪名,并赏赐菌迁为官大夫,并赏守边塞的人每人二十石米.献公可以说是很会赏罚的人了.凡赏赐都不是因为喜欢他,惩罚也不是因为讨厌他,而要看就事情的归结.归结为善的,即便讨厌,还是要赏;归结为不善的,即便喜欢,还是要惩罚,这便是先王们治理混乱当定危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