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练习(初一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1.初一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有啊,我是七中滴:(不够可以追问)我是发初二的,因为我读初二哈《大道之行也》学案编者:付 雪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翻译重点字词。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主谓之间,无实义)行(施行)也,天下为(是)公,选贤与(通“举”jǔ,推举、选拔)能,讲信(诚信)修睦(和睦)。故人不独亲(以…为亲)其亲,不独子(以…为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女有归(女子出嫁)。
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这)故谋(奸邪之心)闭(闭塞)而不兴,盗窃乱(造反)贼(害人)而不作(兴起),故外户(大门)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谓(叫做)大同(理想社会)。
二、翻译重点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儿女。3.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与:(释义)通“举”jǔ,推举、选拔,(例句)选贤与能矜:(释义)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二)词类活用:亲:(释义)以…为亲,(例句)人不独亲其亲子:(释义)以…为子,(例句)不独子其子(三)古今异义:孤独 今义:孤独为一个词,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古义:“孤独”为两个词,“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文章是从(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全文是总——分结构。
结尾文章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类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将不复存在。 29《湖心亭看雪》学案编者:黄凤娟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我)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都)绝(消失 )。
是(这 )日更定,余 (通“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全 )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小草叶),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哪里 )得更(还)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尽力喝)三大白( 杯,量词 )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此。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3. 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是金陵人,客此 (客 名词作动词) 解释: 客居 2.一词多义。
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白:上下一白( 白色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杯,量词 ) 一:上下一白( 全 ) 惟长堤一痕( 数词,一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余 一小舟 ( )通(桡),解释: 撑船 4.4.特殊句式。
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四、判断下列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人鸟声俱绝”中,一个“绝”字,从视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 * )2.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 )3.作者写雪景,却细致详细地刻画堤、亭、舟、人,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 * )4.第二段作者移步换形,辟出另一境界,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此段表达出作者的乐观豁达之情。
( * )5.本文描写西湖雾凇雪景的文段很有特色,三个“与”字生动写出天空、云层、水面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辩的景象,突出雪景的美丽。( √ )6.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
2.适合初一学生做的文言文练习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
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
日食的情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初一古文练习
(一)齐人偷金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①被衣冠,往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③而夺之。
吏搏④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吕氏春秋》[补充]①清旦——清早。
②鬻(yù)——卖。 ③攫(jué)——夺取。
④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⑤殊(shū)——完全。 ⑥徒——仅仅。
耳——罢了1、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字词意思齐人有欲得金者 欲 见人操金 操清旦被衣冠 被 吏搏而束缚之 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殊不见人,徒见金耳3、故事中的偷金人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来形容。你获得了什么生活启示?(二)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补充]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④予——我 ⑤趋——快走。
⑥槁(gǎo)——草木干枯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义: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 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 其谓其人曰 谓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舍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助之长者,揠苗者也4、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什么生活启迪?(三)东施效颦西施①病心而颦②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③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④妻子而去之走⑤。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ؤ【补充】ؤ①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②颦:pín,皱眉。
③捧心:托着心口 ④挈:qiè,带领。⑤走:跑。
ؤ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义。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美 其里之富人见之 之坚闭门而不出 坚 挈妻子而去之走 去2、翻译下列句子:贫人见之,挈④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3、请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彼 知 颦 美 而 不 知 颦 之 所 以 美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有东施效颦,今有人造美女。
对“人造美女”这一现象,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也有人认为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你对此现象有什么看法?请写下来。
(四)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子无敢食我也。
无: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遂: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2、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⑵虎以为然(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3、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3分)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 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 ⑶兽见之皆走( )4、翻译下列句子天帝使我长百兽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5、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并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6、这则寓言把狐狸刻画成一个狡猾的形象,你能用一个新的视角把狐狸再刻画成一个与此相反的形象吗?阅读全文 | 回复(3) | 引用通告 | 编辑标签:语文 试卷上一篇:初一(4)班倡议书Re:初一文言文阅读语段练习[ 2008-11-5 13:53:00 | By: xiaohejianjian ]初一文言文阅读语段练习(1)答案1、想要 拿 同披,穿上 代词,代偷金人2、人家人都在那儿,你怎么拿人家的金子跑呢没有看到人,看到的只是金子啊3、财迷心窍(利欲熏心) 看问题,办事情不能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顾个人利益的地步。
1、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他的 对-----说 舍弃,抛弃2、宋国有个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3、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1、以----为美,把----当作美 的 代词,代丑女 紧紧地 离开2、(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时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很美(意指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皱眉得来的)。
3、彼 知 / 颦 美 , 而 / 不 知 / 颦 之 所 以 美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1、不 违背 于是 害怕2、B A3、A C D4、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5、狐假虎威 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就是用别人的威风台高自己.6、开放性题,意思对即可 如:狐狸不是狡猾,而是聪明。【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
4.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1—25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5.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楚人学舟告诉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浅尝辄止:稍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
6.人教版初一语文全部文言文练习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题目: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辄( ) 琅( ) 恬( ) 儒( ) 2、选择解释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 1)窃入学舍( ) A偷窃 B偷偷的 C声音细小 2)听已( ) A完毕 B已经 C停止 3)冕因去依僧寺( ) A因为 B于是 C凭借 4)录为弟子( ) A收 B成 C做 3、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
4、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7.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华隆好弋①(yì)猎。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②。隆后③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④(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⑤委地。载归家,二日方苏。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注释:]①弋:射。②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③后:以后有一次。④咋:咬。⑤闷绝:窒息。
1、解释加横线的字。(4分)
(1)华隆好弋猎 ( ) (2)犬遂咋蛇死焉( ) (3)家人怪其如此( ) (4)隆闷绝委地 ( ) 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华隆/好弋/猎 B、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C、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D、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挑吧
8.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五、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向之笑者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六、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遂去,无他言 (2)与老人期 (3)喜曰:“当如是” (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之有孔明 B、寡助之至 C、公将鼓之 D、公将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良因异之,常。
9.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10/04/19 22:55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 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
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
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