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勉传文言文阅读(求李时勉传翻译,有原文,)

1.求李时勉传翻译,有原文,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

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

中永 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

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 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耿,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

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 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

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

金j暨酬上哒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FIL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日:“时勉廷辱我。”

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

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

帝遥见骂目:“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日:“臣言谅阴。

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

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

对日:“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日:“焚之矣。”

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

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

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九年,帝视学。时勉进讲《尚书》,辞旨清朗。

帝悦,赐予有加。连疏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

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

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日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

③谅阴:居丧。 李时勉,名懋,凭字号行于世,安福人。

少年时,冬天寒冷,他常用被子裹着脚放在桶中,诵读不止。永乐二年中进士。

选为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参与编修《太祖实录》。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

编修完成,改任翰林侍读。 李时勉性格刚正耿直,常慷慨激昂,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

永乐十九年,三殿遭火灾,成祖皇帝下诏征求大臣的直言之谏。李时勉上奏章列举十五件时事的弊端。

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然而李时勉却说了许多营建北京的不利之处,违背了成祖的心意。不久,李时勉被谗陷下狱。

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举荐,李时勉才官复原职。 洪熙元年他又上疏谈论政事。

仁宗非常愤怒,把他召到便殿,李时勉对答不屈服。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就死了。

第二天,李时勉被改任交址道御史,仁宗让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上了三次奏章,李时勉就被关入锦衣卫监狱。

李时勉曾对一个锦衣千户有恩,恰好这位锦衣卫千户到监狱时遇到他。此人秘密找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李时勉才得以不死。

仁宗病重,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说完,勃然大怒,夏原吉劝慰了半天才消除了仁宗的怒气。

这天晚上,仁宗皇帝就死掉了。 宣宗皇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起当初李时勉如何得罪先帝的事。

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

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入朝廷,没碰上。宣宗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你这个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快告诉我!”李时勉叩头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

宣宗皇帝听到这样的话,怒色渐渐平息。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了。

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李时勉同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

宣宗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回答说:“烧掉了。”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赞扬李时勉忠诚,马上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

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台阶前了。 宣德五年,《成祖实录》修纂完成,之后,李时勉升任侍读学士。

宣宗皇帝到史馆视察,抛撒金钱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

宣宗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国子监祭酒。

正统八年请求退休,英宗皇帝没同意。正统九年,英宗皇帝到国子监视察。

李时勉讲解《尚书》,言辞旨意清楚明了。英宗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很多东西。

(之后)李时勉连续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也没同意。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

在都门外给他饯行。

2.求李时勉传翻译,有原文,

李时勉,名字叫做懋,以字称呼他(即李懋,字时勉)。

安福人。他小时候,冬天很冷,他就用被子包住双脚伸进桶里保暖,坚持读书。

永乐二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学习,参与修订《太祖实录》。被授予刑部主事的官职,又参与重新修改《太祖实录》,完成后授予翰林侍读。

他个性耿直,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的三座正殿遭遇火灾,皇帝下诏请求天下人上书直言得失。

李时勉条列出关于时事的十五条建议。当时明成祖朱棣决计迁都北京。

正在招徕各地的百姓到北京居住。李时勉上书说大兴土木的害处和远方来朝贡的人不宜让他们居住在他天子脚下。

触忤了皇帝。过了一段时间,看了其他的建议,大多切中时弊,就把他的奏折放在地上,又捡起来看,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李时勉被人诬陷入狱。过了一年多被释放 ,杨荣推荐他官复原职。

洪熙元年又上书言事。(惹得)仁宗皇帝很生气 ,把他召入便殿责骂,李时勉抗辩不屈。

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锤)打他,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的时候几乎快要死了。第二天,改任他为交趾道御史。

他决定每有一位新的犯人入狱,就写一篇奏折谈论时政。奏疏多次呈上,没有答复。

最后他被下锦衣卫狱。李时勉曾对锦衣卫的一位千户有恩,当时(那位千户)正好去监狱视察,秘密叫医生来,用药物帮他止血治疗,(李时勉)得以保住性命。

仁宗病重快要死去的时候,对夏元吉说:“李时勉曾经当面羞辱我 。”说罢,勃然大怒。

夏元吉安慰仁宗。当天晚上,仁宗病死。

宣宗皇帝即位过了一年多,有人把李时勉触怒先帝(仁宗)的事上报宣宗。宣宗大怒,命令使臣说:“把他绑来,我亲自定罪,一定要杀了他。”

说罢,命令王指挥使把李时勉绑赴西市斩首,不让他入见皇帝。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 ,而前面派出的使者已经带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来,(王指挥)没有碰到(李时勉)。

宣宗远远望见,说:"你这个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你奏折里怎么说的?过来告诉我。”李时勉叩头说:“微臣说先帝病重不应过度宠幸嫔妃,不应让太子离开身边。”

宣宗面色稍微好转。于是慢慢陈述了六件事。

宣宗让他都说出来,李时勉说微臣惶恐不能 都记得。宣宗更加宽慰,说:“这恐怕很难当众说出来,你奏章的草稿呢?”回答说:“已经烧掉了。”

皇帝长叹一声,夸赞李时勉是忠臣,立刻释放他,官复原职,作翰林侍读。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殿前。

文言文,阅读,李时勉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李时勉,名懋? 爱问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诸生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 / 督令读书 / 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小题5】(1)第二天,改任交趾道御史。

命令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事。(4分);(2)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4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趣”通“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B均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A 代词,相当于“它”/ 助词,“的” C介词,“用” / 介词,“因为” D副词,“才”/ 副词,“于是,就”。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李时勉只陈述六件事便说自己“惶惶不能悉记”只是托辞,实则有些事很难开口,为尊者讳和死者只好敷衍,这从下文宣帝说“难言”可知。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本句大意为:学生贫困不能操办婚丧的,(他就)节省餐费周济救助,督促(他们)读书,灯火通宵达旦,吟诵之声不绝,人才兴盛,超过往日。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明日、改、虑、言;(2)是、第、草、句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年幼时,冬季寒冷,用被子裹脚伸入桶中,诵读不止。

中永乐二年进士。性情刚烈耿直,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十九年,三殿火灾,下诏求直言。陈述时事十五件。

成祖决定迁都北京。而李时勉进言营建不对,违背了皇帝的心意。

之后,(皇帝)观看他的其他说法,很多都切中时弊,把它扔到地上,又捡起来再看,最终多予以施行。不久,李时勉被诬陷入狱。

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推荐恢复官职。 洪熙元年,(李时勉)又上疏言事。

仁宗大怒,召到便殿,(他)对答不屈服。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几乎死了。

第二天,改任交趾道御史,命令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事。(李时勉)上了三次奏章,就被关进锦衣卫监狱。

李时勉对某位锦衣卫千户有恩,千户恰好来到监狱,秘密招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得以不死。宣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李时勉当初如何得罪先帝的事。

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 ”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

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去,没有碰上。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道:“你这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紧说出来。”

李时勉叩头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 ”皇帝听到这样的话,怒色才渐渐消散。

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止了。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

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回答说:“烧掉了。”

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称赞李时勉忠诚,立即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 宣德五年,修订《成祖实录》完成,(李时勉)升为侍读学士。

皇帝巡幸史馆,抛撒金钱赏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

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

4.《高中文言传记阅读李勉附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李勉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

勉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宗于虚玄,以近属陪位,累授开封尉。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

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搪伏之名。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

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

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啐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 勉询将吏曰:“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啐,飞表上闻,啐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

谒见,面陈王啐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太常少卿。王啐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大历四年,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

番禺贼帅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阻洞为乱,前后累岁,陷没十余州。勉至,遣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翎饼力招讨,悉斩之,五岭平。

前后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 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

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十一年,汴宋留后田神玉卒,诏加勉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

建中四年,李希烈反,以他盗为名,悉众来寇汴州。勉城守累月,救援莫至,谓其将曰:“希烈凶逆残酷,若与较力,必多杀无辜,吾不忍也。

”遂潜师溃围,南奔宋州。诏以司徒乎章事征。

既至朝廷,素服请罪,优诏复其位,勉引过备位而已。无何,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

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日: “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 ”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

累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

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善鼓琴,好属诗,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

及在相位上二十年,禄俸皆遗亲党,身没而无私积。 其在大官,礼贤下士,终始尽心。

以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卒于幕,三岁之内,每遇宴饮,必设虚位于筵次,陈膳执酹,辞色懂恻,论者美之。或曰:“勉失守梁城,亦可贬也。”

议者曰:“不然。当贼烈之始乱,其僳悍阴祸,凶焰不可当,天方厚其毒而降之罚。

况勉应变非长,援军莫至,又其时关辅已傲扰矣,人心已动摇矣。 以文吏之才,当虎狼之队,其全师奔宋,非量力之耻也。

与其坐受丧败,不犹愈乎!”(节选自《旧唐书 李勉传》)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人多其正直 多:称赞B.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资:资助,辅助C.悉众来寇汴州 寇:进犯,侵犯D.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 除:清除、去掉2。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啐遂获宥,而勉竞为执政所非②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B。

①勉乃哀之。 上言曰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C。

①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②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 ①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5.南史 徐勉传 文言文翻译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考试取士时入选甲科,被授予王国侍郎的官职,又补为太学博士。那时每当有事要商定,徐勉就依据当时社会认可的情理判断事情正误,严明而恰当,没有谁能够加以批评使之改变,一同为官的人都效法他。

起初,徐勉跟长沙宣武王交好,梁武帝很器重赏识他。等到梁武帝即位,徐勉被授予中书侍郎的职位,又晋升而被授予中书通事舍人的官职,在内省当值。掌管国家法令以后,督察举发的事情很多,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称职。天监三年,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与掌管吏部选官。后迁任侍中。当时,梁军正入侵魏国,候坞驿站传来的文书堆积如山。徐勉参与掌管军事文书,日夜劳累,常常几十天才回一次家。回家时群狗惊叫,徐勉叹息说:“我忧国忘家,才到了这地步。”天监六年,被授官为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徐勉担任选官,办事符合常道,有条有理。既熟习文辞,又擅长辞令,虽然公文案卷堆积,宾客满座,但他应对自如,手不停笔。他曾经跟门客夜间举行宴会,有个叫虞皓的门客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端庄严肃地回答说:“今晚只可谈风月,不应说及公事。”所以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无私。

又被任命为尚书仆射、中卫将军。徐勉因为旧恩,先后升任重要职位,他尽心为国,知晓的没有不去做的。不久又担任中书令,徐勉因病请求卸去朝廷中的重任和要职,皇帝下诏不允。(后来徐勉)脚疾加重,很久没能朝见君王,(于是)坚决陈奏请求解任,皇帝下诏允许他病愈后返归台省。

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号为简肃公。

6.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李时珍,字东璧,蕲州

小题1:B

小题1:(1)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

(2)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

小题1:反映其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

【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爱好读医学书,医书《本草》,从神农传下来的药物有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添的药物数量与神农的差不多,唐朝苏恭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加了一百二十种,到掌禹锡、唐慎微这一辈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八十种,当时认为很完备了; 但是品类分得繁多,名称又杂乱,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有的两物混为一品,李时珍对此感到很不满意。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书中增加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订正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标正名作为纲目,接下来附上各家注释为目,然后用集解详细记录该药物的产地、形状、色泽,又把气味主治某病的方剂附上。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李时珍却突然去世。不久,神宗皇帝下诏修国史,重赏征求各地书籍。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李时珍做过楚王府奉祠正官职,儿子李建中,做过四川蓬溪知县。

(1)或:有的

(2)乃:于是;芟:删除;阙:缺少的东西;历:过了;阅书八百余家:定语后置,阅八百余家书。其:他的;以:把;遗表:死前写的奏折;及:和;是:这;嘉:赞赏;命:下令;刊行:刊印,发行;自是:从这以后。

(3)“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表现他治学严谨;“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表现他高尚。

7.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董遇三余读书》这篇文言文一方面讲述了读书必须要多读,另一方面讲述了要抓住空闲的时间来读书,原文如下: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是喜爱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收集野生的禾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

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扩展资料:

读书的益处

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强调阅读面一定要广,要不断扩大。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不断进步,终生学习。大学毕业后仍要学习。

一生中都要不断丰富自己。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境界是无止境的。人生应有意义,有价值。要学会自主学习。读书和没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境界会不同。(如有可能阅读原著),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李时勉传文言文阅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