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文言文方言崇明话(浦东方言和崇明方言有何不同,浦东离崇明也较近,过长江南支水道一)

1.浦东方言和崇明方言有何不同,浦东离崇明也较近,过长江南支水道一

浦东成陆晚,定居晚,到18世纪才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当时的方音肯定是首重上海县城的,因为大家来自不同地方,肯定要学习管辖这里的首府(浦东地区1810年以前除了高桥外,都属于上海县;1810年川沙县自上海县独立,但是仅仅管辖今天唐镇、孙桥以东地区)的地点的语言以获得最大接受公约数,所以浦东和县城比较接近,但是由于黄浦江的阻隔,逐步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些特点,这和新疆的汉族人通用稍微像西安腔的普通话,呼和浩特(归绥)人讲稍微带一点自己特点的山西口外话是一个道理。

浦东话内部差异很小,主要是西部靠近上海市区的地方六个音和南汇川沙七个音的区别,还有海滨的人讲话崇明腔一些,叫沙帮人。 上海的方言在开埠以前是按照涨滩的先后,层层堆积的,其实上海县城的方言发育,是宝山南部方言、西郊方言加上苏州话互相影响的结果(县城是人员流动的集聚地),加上语言也是相互作用的,这种方言只可能向东扩散比较多一点,也就是向浦东、向杨树浦!而向西则乏力,因为实际上徐家汇以西的方言其实是“爷爷级别”了,怎么改造过来呢?那里人都喜欢跑松江。

而浦东人倒是只好“到上海城里卖红菱”。 上海县城和浦东方言,即有太嘉宝的软襦,又有浜南新泾一带的刚劲,相得益彰。

浦东方言,是相对年轻的一种本地方音,但是开埠以后,其地位就变化了,由于外地移民的几何倍数涌入,从事工商业。最初,移民也是想学好本地话的,但是学不像;但是,很快他们中很多人取得了较高社会地位后,加上同乡组织的纽带和人数上的压倒优势,导致上海方言的自然演变被移民打断,变成量变,自19世纪末以来很快发展为全新的上海话,本地方言不断随着城市的扩张向四郊后退。

这时,人们比较四郊的土音,唯有儿孙辈的浦东较为接近上海县城,特别是沿黄浦江交流较多的西部地区,在量变到质变的上海方言发展史上一直是紧跟县城的,县城从7-8个音变成6个音,他们随着也变化,这个时候,他们是再也赶不上了,因为20年代市区新方言发生了巨大量变以后,城里的音节太陌生了,浦东话到了20年代就成了老派上海话的参照物,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新方言越来越远了。 人们随之称为:本地话。

2.崇明话是什么语系

崇明话或者启海话,也叫沙地话。

属于吴语太湖片上海小片(另外一种说法是上海小片和苏嘉湖小片应合并为苏沪嘉小片,这样沙地话则属于苏沪嘉小片)。之所以叫“沙地”是因为原先的崇明、启东和海门,陆地是由长江入海时冲击出的一块块沙洲组成的。

三地的语言几乎完全相同的原因是启东和海门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在古时从崇明迁来的。由于长期的行政区划的拆分,该地区分为上海市崇明县、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三地,许多人对“沙地话”这个词语已经不太熟悉了,反而用“崇明话”、“启海话”来称呼这种方言。

另外,通州市、如东县以及张家港市等地方也有讲沙地言话的居民。因此以沙地话为母语(或母语之一)的人口大概有340多万。

3.上海话三瑞蝈蝈是什么意思

上海话三瑞蝈蝈其实是“山瑞哥哥”,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港剧中的角色,因为山瑞哥哥是位智樟人士,所以称呼别人“山瑞蝈蝈”(港剧发音),其意思类似于“傻瓜”的意思。一般朋友之间开玩笑常用或上海的滑稽戏里也曾经引用过,此外蝈蝈是一种昆虫,也有对称呼人贬低嘲讽之意。

扩展资料

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通常称为“上海闲话”,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之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闲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狭义上的上海闲话仅指“上海市区话”,广义的上海方言共计有七种主要方言:

1:上海市区方言,即狭义的上海方言、上海话;

2:浦东方言(浦东话);

3:青浦方言(青浦话);

4:松江方言(松江话);

5:嘉定方言(嘉定话);

6:崇明方言(崇明话);

7:金山方言(金山话);

8:练塘方言(练塘话)。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