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谟惟才是任文言文翻译(请问有《周嘉谟惟才是任》的翻译吗)

1.请问有《周嘉谟惟才是任》的翻译吗

神宗末年,齐、楚、浙三党执掌政权。

升免官吏的权力,连吏部也不能作主。等到周嘉谟掌握任免官吏的权力后,只任用有才干的人。

光宗、熹宗相继即位,周嘉谟大量起用业已免官的人,年长德高的人充满于朝廷。过去称做三党的首领以及勾结弄奸而扰乱政事的人,也逐渐自动引退而去,朝中为之一清。

不久,又极力陈述吏治败坏,请求责令巡抚、巡按御史、监司整治。上级官吏考核属官,通常用四、六对偶词句,大多没有实际内容。

周嘉谟请求用六事确定对官吏的评价:一是职守,二是才干,三是心思,四是政绩,五是年龄,六是仪表。都注重他们实际的情况,而不用那些虚假的言词来修饰。

2.周嘉漠惟才是任文言文答案

《周嘉漠惟才是任》译文供参考: 神宗皇帝末年,齐、楚、浙三个派系执掌朝政,控制贬谪、提拔官吏的权力,吏部都做不了主。

等到周嘉谟主管选拔权,只任用那些有才干的人。光宗、熹宗相继登位。

周嘉谟大规模起用被废免的官员,朝廷之中全是年长而有德望的人。一向被称作三大派系的首领和结党乱政的人,也渐渐自行引退,朝中的污浊之风也为之一清。

此后,极力陈述吏治衰败,请求指定让巡抚、按察使、监司等部门办好这件事。报告官员的政绩,大多用四六骈体语,不能反映实情。

周嘉谟请求用六件事作为评定官员的标准:一为操守,二为才干,三为心术,四为政绩,五为年限,六为相貌。各自按实注明,不要用空洞的言辞装饰。

皇帝认为很好,加以实行。

才是,翻译,周嘉谟惟,任文

3.文言文唯才是任翻译

唯才是任——是,语中助词。外动词之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以“是”字居二者之中助之。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书.蔡仲之命》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十四年》

意思就是及物动词的宾语前置时,在这个动词和前置宾语中间加一个“是”字,以加强语气。这是古文“是”的特殊用法:唯才是任=只任命有才能的人。

唯德是辅=只辅佐有德行的人。

唯余马首是瞻=只要看着我的马的脑袋。

参见:杨树达《词诠 P 200》

4.文言文翻译

姓王的一位义士,他的名字已经流失(没有记载)了,是泰州如皋县(地名)的差役。虽然是差役,但自身注重气节,行侠仗义。

甲申年(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国家被灭亡以后,同县的平民许德溥(字元博)不愿意剃去头发,刺破自己的手臂誓死明志。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妻子要被流放。王义士正好赶上当值押解犯人,对许德溥的行为感到崇敬,打算放掉许德溥的妻子却没有办法,于是一整夜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他的妻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问什么如此辗转反侧呢?”王义士不回答。妻子又说:“你为什么辗转反侧呢?”王义士说:“这不是妇道人家应该知道的。”妻子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女人就轻视我,你告诉我,或许我能替你出主意。”王义士告诉了她事情缘故。妻子说:“你崇敬许德溥打算放掉他的妻子,这是豪杰之人的行为,能弄到一个人代替她就可以了。”王义士说:“对。但是到哪里找个人呢?”妻子说:“我应该成全你的义举,一议替她流放。”王义士说:“真的吗?还是玩笑话?”妻子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王义士于是跪在地上磕头感谢他的妻子。随后把计划告诉了许德溥的妻子,让他藏匿在娘家。

王义士夫妇于是就上路了,每当经过地方馆驿接受检验身份时,俨然就像官差押解罪犯。经过了好几千里,到达了流放目的地,虽然风霜雨雪非常艰苦,他们却很乐意不觉得难熬。于是如皋县的人都很感动,集资赎回了王义士的妻子,王义士夫妇都在家里去世。

5.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间 翻译成古文,

此文出处为《明史·第二百五十一卷·列传第一百三十》原文:天启四年,历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

宗室居仪封者为盗窟,绍列上其状,废徙高墙。临漳民耕地漳滨,得玉玺,龙纽龟形,方四寸,厚三寸,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献绍。

绍闻之于朝,略言:"秦玺不足征久矣。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间。

欲遣官恭进阙廷,迹涉贡媚。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故先驰奏闻,候命进止。

昔王孙圉不宝玉珩,齐威王不宝照乘,前史美之。陛下尊贤爱士,野无留良。

尚有一代名贤,如邹元标、冯从吾、王纪、周嘉谟、盛以弘、孙慎行、钟羽正、余懋衡、曹于汴等皆忧国奉公,白首魁艾。其他词林台谏一锢不起者,并皇国祯祥,盛朝珍宝。

臣不能汲致明廷,徒献符贡瑞,臣窃羞之。愿陛下惟贤是宝。

在朝之忠直,勿事虚拘;在野之老成,亟图登进。彼区区秦玺之真伪,又安足计哉。

"魏忠贤方斥逐耆硕,见之不悦。后忠贤势益张,绍遂引疾归。

结合原文,翻译为:眼下秦皇的玉制印绶被发现,正好又在微臣我的辖区之内,既不可以重新埋回地下,也不能够被民间私自收藏。

6.《周敦颐》内容是: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7.古文翻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品德高尚的上德者从不有意布施德惠,因而品德高尚而有德;而品德低下的下德者则总是忘不了布施德惠,因而品德低下而无德。

上德者一切顺其自然,当然不会有自己的施德目的、作为和对象;上仁者则刻意推行仁,但也一视同仁而没有确定的施仁对象;上义者刻意施义并有自己的对象范围;上礼者则刻意推行礼而没有人响应,乃捋起衣袖上前强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求仁,失去了仁才求义,失去了义才求礼。

礼这个东西,其所缺少的就是忠信,因而是祸乱的源头。而前面所述也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道没有落到实处,这就是昏庸愚昧之源头。

所以,大丈夫要立足于富有忠信之地,而不能立足于缺少忠信的地方;立足于道已落实之地,而不能立足于道华而不实之地;因而就是要去浅薄之礼而取厚实之 道。 ----- 本章通过道德仁义礼之间的比较,形象鲜明地说明了道的基础和根本性作用, 指出未能落实道乃是昏庸愚昧的源头:“道之华也,愚之首也”,而礼则是“忠信 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因此,必须去礼而取道。这里深刻体现出了老子对于把人 分为三六九等、提倡什么“刑不上大夫”等不平等礼遇的周礼的深恶痛绝,因为这 种人为划定不平等级别的做法其实就正是在鼓励人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你死我 活,正是在彻底消灭人的忠诚和守信等优良品质的作用,从而人为为祸患动乱的形 成奠定客观基础。

因此老子才会痛心疾首地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 也”,对礼持完全彻底否定的态度。很显然,老子全面否定礼的这种态度,与其提 倡“小邦寡民”的原始平等公有制社会、崇尚自然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是 完全相一致的。

} 【正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题解】: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治国齐家的大道,修身立命的本始,顺应它就吉祥,违背它就会遭受祸患。

天下不行道,不明道,天下百姓未能蒙受至治的恩泽。以至治乱不一,都是因为世道衰微、人心不古的缘故。

圣人尽力想挽回上古之风,所以宁处厚,不处薄;宁居实,不居华,这都是不得以才制定标准来参和大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古上德的君主天德昭明,道蕴于心中,遍及到物,自己万善具备却不知自身德的存在,这样的德叫“上德”。上德的君主虽然不知自己有上德,但德的本体日日常新,德的妙处一直存在,日常的行动中,君臣父子之间无不体现着德。

上德的人虽然不知自身有德,但正是这种德才是无穷,至大的。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的人不能自然无为而获得德。而是为了名誉等有目的地去干符合德的事,从而获得“德”。

这样的德必定不大,虽有使人受益的一面,但也有使人受到损害的一面,因而这种德利弊兼备。从这种德中受益的人称赞我有德,从中受到损害的又怒斥我无德。

所以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开细想:德就是心中的理,这种理从大道、性中表露出来,它是自然的天理.人人具备,只要能把它充分利用到天地万物中去,那么我的道就无处不在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的君主得自然无为的道,深厚完全,没有缺乏。

这也不是上德的君主有心无为,只是因为德的本体没有一事,不见一物,本来就是无人无我。上德的君主心像太虚般空空洞洞、湛湛清清,“内不起有为之识,外不见有为之尘”,物我同然,内外如一。

因此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的君主只因心上未到圆明境界,所以事事物物必要做得周全,惟恐失掉有德的名声,惟恐做了损害其有德名声的事,这种所谓的“有为之为”,必然导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些都是所谓的“有以为”,也就是有意的、有心的、不自然的,因而也就不能领略自然的奥妙,进人到无为深化的境地。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太古之风渐渐开始提倡时,人心不再像原来那样纯朴,所以要继承“德”就需要提倡“仁”。上仁的君主看万物为一体,观天地为一身,恩惠遍及四野,其仁爱如天地般广大而自身不知,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与百姓相安干无事之中,相忘于无为的道内。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仁爱不能达到,才不得不用“义”来完成。只因慈惠日久,是非也就随之而生。

既然有了是非,也就不得不有分别的义。上义的君主原本以仁为体,以义为用,处事自然有刚断的妙处。

只因世道纷乱,人情多诈,有时即便在。

周嘉谟惟才是任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