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字虚词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1、芝生治所,众以治行之致,元凤曰:“五谷熟则民蒙惠,此不足异也。”
翻译:杂草在官府生出,大家认为应该做到管理和行为一致清净,元凤说:“谷物成熟百姓就得到好处了,这些小问题有什么大惊小怪呢?”
2、辍土木无益之役,以济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滥之恩,以给颠沛之众。
翻译:停止土木建设的无益处劳役,让无居所百姓得到接济;把泛滥的布施恩德停止,让流散的百姓得到供给。
3、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
翻译:官员转运使阿贯意这个人,弹劾他荒废德政,提倡异样怪论,侵犯侮辱使者。
4、前尹王革惨而怯,盗无轻重悉抵死,小有警,辄闭城你以兵自卫。
翻译:以前的尹王名为革,残忍而胆小,盗贼不管大小罪行都处死,稍微有警报,马上封闭城池用兵马自我保护。
拓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分类
1、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2、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动词
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4、形容词
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2.文言文虚词
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关系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亦、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3.古文虚词翻译
【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
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
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6�1翟义传》)(发:发兵) 【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
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6�1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韩非子�6�1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
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6�1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6�1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6�1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
(《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题1: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担心(忧患、忧愁 ) 劳累
小题1:(1)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2)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3)他儿子跑去一看,那些秧苗都已经枯死了。
小题1: B
小题1:《郑人买履》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万万不能单凭自己的意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返、度、趋、槁”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1:B中是“动词,到往”其他的是“代词”。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