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则文言文翻译(老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1.老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老子二则文言文翻译天长地久,老子二则文言文翻译名与身,老子二则文言文翻译天之道

2.《老子》二则的意思

《老子》二则

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不用筹策[3];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4];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5]。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6]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7]。(二十七章)

圣人无常心[8],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9]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0](四十九章)

【注释】

[1]这句是说,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辙迹:犹言痕迹。

[2]这句是说,善于言谈的,没有过失。瑕谪(zhé):过失,瑕疵。

[3]这句是说,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数:计算。筹策:古时的计数器具。

[4]这句是说,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却使人打不开。闭:关闭。关楗(jiàn):门闩,横者为关,竖者为楗。

[5]这句是说,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使人解不开。绳约:绳索。“约”也作绳索解。

[6]这句是说,有道之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指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人。下句句法与此相同,“救物”指物尽其用。救:挽救。

[7]这句是说,这就叫做承袭大道。袭:承袭,有保持或包含的意思。明:指了解道的智慧。

[8]这句是说,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无常心:指没有主观成见、师心自用之心。

[9]这句是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善:全句五个“善”,第一、三、五个作“善良”解;第二、四个作“善待”解。德:假借为“得”,得到,下句同。

[10]这句是说,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信:全句五个“信”,第一、三、五个作“守信”解;第二、四个作“信任”解。

文言文,老子,二则,翻译

3.《老子》二则的意思

《老子》二则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不用筹策[3];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4];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5]。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6]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7]。

(二十七章)圣人无常心[8],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9]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0](四十九章)【注释】[1]这句是说,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

辙迹:犹言痕迹。[2]这句是说,善于言谈的,没有过失。

瑕谪(zhé):过失,瑕疵。[3]这句是说,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

数:计算。筹策:古时的计数器具。

[4]这句是说,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却使人打不开。闭:关闭。

关楗(jiàn):门闩,横者为关,竖者为楗。[5]这句是说,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使人解不开。

绳约:绳索。“约”也作绳索解。

[6]这句是说,有道之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指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人。下句句法与此相同,“救物”指物尽其用。

救:挽救。[7]这句是说,这就叫做承袭大道。

袭:承袭,有保持或包含的意思。明:指了解道的智慧。

[8]这句是说,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无常心:指没有主观成见、师心自用之心。

[9]这句是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善:全句五个“善”,第一、三、五个作“善良”解;第二、四个作“善待”解。

德:假借为“得”,得到,下句同。 [10]这句是说,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信:全句五个“信”,第一、三、五个作“守信”解;第二、四个作“信任”解。

4.《老子》二则 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意思是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

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知人者智。 注: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凡人的普通知识。

自知者明。

注: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胜人者有力。

注:能够胜过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 胜己者强。

注:能克复其私谓胜己,故能克复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强的人。 知足者富。

注:能明白真理,满足不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强行者有志。

注:能够自强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志气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

注:没有失去那个地方的(本来面目止善之地)这种人就可长久了。 死而不亡者寿。

注:人之假体色身没有了,但是他的名誉永留人间,性灵归根,超 生了死,此谓之寿。------------------------------------------------------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十一章) 意思是真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有德的人不用言语来辩解,会用言语辩解的就不是有德的人。

智者知道自己的不广博,自认广博的人不是智者。圣人没有私心,尽力的帮助人而自己也更充足,尽力的给别人而自己也更富有。

天道运行对万物是有利而无害的,圣人的道是去给予而不是跟人争。

5.翻译下老子二章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释 :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搜狗百科-道德经

6.庄子二则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鹤锡,子知之乎?夫鹤鸽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疆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鹤鸽,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于是鹏得腐鼠,鹤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镌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鹤鸽,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凛梁庄子与惠子游于瀛梁之上。【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滚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国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

我是在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7.帮忙翻译一下《老子》第二章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扩展资料:

作品评价: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

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二则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