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实用(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
1.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
”“以。
为。
”等。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编辑本段]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编辑本段]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
2.高中语文古文当中的全部的语法 急用
焉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永之人争奔走焉。
⑵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文言文语法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主语: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如“我写字”中的“我”,就是主语,它做出“写”这个动作。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举例中,“写”就是谓语。
宾语: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举例中,“字”就是宾语。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英语中的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句子成分。
补语: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句子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就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到你。
4.语文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简析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
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
5.求文言文常用句型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
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
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
(《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
(《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
“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
(《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
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
(《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
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
“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
(《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
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
“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
“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
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
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
6.关于文言文句法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编辑本段]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编辑本段]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编辑本段]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实词: 1爱:①爱,亲爱,友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
《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
《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
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
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
④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
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 bè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
(畔:通叛)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
《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
《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⑤加倍,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
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违背,抵触。
《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
《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③谬误,荒谬。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8.搜集古文中的语法现象30个
下面有答案还有网页,可以看一下,满意请采纳! 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cn/u/48ba0b4e0100034g 3: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用作状语。
而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外,这种用法却很少。 一、一般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比喻。
这类状语,一般可用“象……那样地”或“跟……似的”对译。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鸿门宴》 (二)表示态度。把动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作用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可译成“把……当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鸿门宴》 (三)表示处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工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子运进贵州。)
《黔之驴》 (五)表示方式。可用“按照……”、“用……”结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状语和中心词,常用“而”、“以”连接。
长驱至齐,晨而求见。(冯谖长途不停顿地快速回到齐国,清晨就去求见孟尝君)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二)时的用法。
1、上古,“时”译为“以时(按时)”。 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 《论语》》 2、“时”用在句首,主语之前,译为“那时”、“当时”。
时先主屯新野。(当时先主驻扎新野)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日”、“月”、“岁”的用法。
1、放在具有行动性动词前,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皇宫里嗜好都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 《促织》 2、“日”放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当“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乡邻之生日蹙。(我同乡的乡邻们,生计一天比一天窘迫。)
《捕蛇者说》 3、“日”用在句首主语前, 当“往日”、“从前”讲 。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从前卫国不合睦,因此夺取了它的土地。)《左传·文公十年》 .cn/u/48ba0b4e0100033i 4: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1. 名+代 (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从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 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买五人之 函之 用木匣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 2. 名+名 (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大楚兴,陈胜王 称。
9.高中文言文语法
一、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者,……也”。例:李将军广者者,陇西成纪人也。
(5)“……,……者也”。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7)“……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无标志词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便要(渔人)还家。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急湍甚(于)箭。
(5)省略量词: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吾谁与归?
3.定语后置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于长勺
告之于帝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管夷吾举于士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
(3)“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何以”:何以战?
10.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和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3.哪里。
4.多么。:5.为什么。
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3.却。
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
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
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