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王戎死孝文言文题目(王戎死孝的问答题及答案)
1.王戎死孝的问答题及答案
出处 :《世说新语》, "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释义 : 死孝,指过分悲哀,几近于死的孝行。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 炎)对刘仲雄(刘毅)说:"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 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 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 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2.王戒
《〈世说新语〉两则》参考译文 《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陈实)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了。
他走后朋友才来。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经走了。”
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元方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向陈元方引咎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再理他。
3.王戎七岁的文言文的题目
王戎识李 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①〔王戎〕晋朝人。
②〔诸〕众。③〔游〕玩。
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启示: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4.王戎死孝的简介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 王戎、和峤 (jiào)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注释:王戎:字濬冲,晋代人。
受命征伐吴国,吴国平定后,封爵安丰侯。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
服丧期间,不拘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和峤(jiào):字长舆,晋汝南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人,仕晋武帝,性吝啬。
任中书令、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服丧期间,谨守礼法,量米而食,不多吃饭,但不如王戎憔悴。
大丧:父母之丧。鸡骨支床:形容非常消瘦,憔悴倚床。
鸡骨:形容其瘦态。武帝: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
刘仲雄:名毅,东莱掖(今山东省莱州)人,亮直清方。省:(xǐng)探望,拜访,看望过:过度生孝:指恪守丧礼礼制,只能尽哀之形的做法死孝:指居丧尽哀之实,几近于死的孝行。
5.王戎七岁的文言文的题目
王戎识李
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启示: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