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指导书(求推荐一本高中文言文翻译的辅导书)

1.求推荐一本 高中文言文翻译 的辅导书

——————————————————————————————

朋友你好,我是自学文言文的人,曾于亚马逊网上买了三本书籍,为:

一、《古代汉语语法》

康瑞琮著,向熹先生给此书作了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的具体使用方法和意义。二是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的具体使用方法和意义。三是句法(单句、复句)的具体分析。

二、《怎样学好文言文》

付友梅主编,金盾出版社出版。内容分五部分:一是突破语言障碍(识字、用字、实词、虚词、句式、修辞)。二是突破古代文化障碍(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礼俗、宗法、饮食、衣饰、宫室、车马、什物、风俗礼仪)。三是学会断句与翻译,翻译中讲求信、雅、达。四是了解古代文学经典(诗歌、散文、小说)。五是掌握阅读古诗文的一般方法。

三、《怎样学古文二十五讲》

周振甫著,周先生晚年在中华书局做编辑,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哪二十五讲?学点古文。怎样学习古代文学。仔细理会。再谈《仔细理会》。实事求是。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怎样学习宋代文学。找问题。分别看。求出人。求用意。去成见。设身处地。辨源流。找渊源。模仿和革新。立体的懂。“因声求气”说的先行者。因声求气。古文的艺术性。六观。比较。一家风格。融会贯通。流派。

以我个人自学及阅读《古文观止》之体验来说,《古代汉语语法》这部著作在语法、词义上相对于其它两本最为翔实,能作为学习的基础材料。《怎样学好文言文》这本书里面,只有关于句式、修辞、断句、翻译(信、雅、达)这几个内容可以作为补充学习。《怎样学古文二十五讲》我只看了一点,认为对你目前没什么帮助,因为它不着墨于语法及词义,而重于古文风格,看我写的内容就知道了。

2.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指导书,文言文,高中

3.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东方鹤 Ⅰ.图示: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 动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Ⅱ.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侯张良.(与….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王(说坏话) ③ 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 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 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样)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②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3) 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当斩.(依法) (4) 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 ② 义庙礼之.(在庙堂上) ③ 既东封郑.(在东面) 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 (六) 使动用法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 ②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 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 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 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 ③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 ④ 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 例句: ①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 ② 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军方连船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曹。

4.高中文言文语法

一、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者,……也”。例:李将军广者者,陇西成纪人也。

(5)“……,……者也”。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7)“……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无标志词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便要(渔人)还家。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急湍甚(于)箭。

(5)省略量词: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吾谁与归?

3.定语后置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于长勺

告之于帝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管夷吾举于士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

(3)“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何以”:何以战?

高中文言文指导书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