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默字汉卿的文言文(“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这句文言文怎么翻译?)

1.“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 这句文言文怎么翻译?

鲜衣:色彩鲜艳的衣服

怒马:高大威武的骏马

少年时:少年的时候

且:一边……一边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少年时身穿色彩鲜艳的衣服,穿着高大威武的骏马,一边骑着马,一边唱着歌,姿态神情从容。“

这句诗是形容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少年得志的情形。

拓展资料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出处不可考,应为现代作者所作。

在古代文学中,相似的句子可以找到。例如,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中就有“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的句子。这句的意思是描述作者在新婚之夜,心情舒畅,饮酒唱曲的情景。

2.宋廉写的窦默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

幼好读书,志向坚定。蒙古军伐金,默被俘。

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被杀,只有窦默逃脱返乡。家为战乱破坏,母亲尚在,惊恐之余,母子二人均得病,母亲病亡,他带病葬母。

蒙军再来,他南逃渡过黄河,依靠母舅吴氏为生。医生王翁把女儿许配他为妻,让他学医。

后转至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他铜人针法。金哀宗迁都蔡州,默怕蒙兵来此,奔往德安。

孝感县令谢宪子,把程颐、程颢讲理性之书授与他,窦默读后认为他过去读书谈不上是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此书开始。恰逢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因此北归,隐居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讨论,以至废寝忘食。

其后又回到肥乡,以儒家学说教授学生,从此知名于世。世祖即位前在王府时,遣人召请他,窦默更姓易名隐居不出。

使者令其友人先去求见,自己装作平民随其后,默不得已而受命。至王府后,世祖问他治世之道,默首先讲三纲五常。

又说:“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无不敢不正。”世祖一天要召问三次,其回答都合皇帝的心意。

从此以后加倍优待,不让他离开左右。世祖又问当今明于治道者有谁,默荐举姚枢,便立即召枢来任用。

不久,命皇子真金从窦默学习,赐他玉带钩,并对他说:“这是金朝内府的东西,你是老人,正适于佩戴,使我王子见此物如见我一般。”久后,默请求南还,朝廷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官府常送去衣物。

世祖即位,召默至上都,问他:“朕欲求像唐朝魏征这样的人,有没有?”默回答说:“敢于冒犯皇上而谏争,刚毅不屈者,要数许衡。论深识远虑,有宰相之才者,要数史天泽。”

这时天泽正任汉南宣抚使,立即召回拜为右丞相,任默为翰林侍讲学士。当时初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颇受重用,默上书道:臣侍奉陛下十余年,多次承皇上垂询,听皇上圣训,可见陛下急于求治,无不以利民生、安社稷为目的。

过去先帝在位,奸臣擅权,总揽天下财赋,贡进奇货,炫耀豪华,以求皇上之欢心。暗结朋党、离间骨肉关系者,都是这帮人。

这些人当权,陛下就不能实现安邦利民之初衷,而陛下怀救世愿望已有多年了。今陛下上顺天意下应民心,继承皇位,天下百姓莫不欢欣鼓舞,切望盛世。

然治理好天下,必须用正人君子。那些夸夸其谈急功近利的小人,必不能奠定国家基础,必不能为子孙做长远打算。

讨好献殷勤以求取得宠信的人,若不让他们实现其愿望,那就好了。这种人无论进退都在揣摩皇上的心思,以利害来打动人主之意念,其目的无他,在排斥贤人,独揽政权而已,都是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之流,切望陛下明查。

还望陛下务选公正严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则是天下百姓最大幸运了。有一天,窦默与王鹗、姚枢都在帝前斥责王文统,说:“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坑害天下。”

世祖问:“谁可为相?”窦默说:“以臣看来,只有许衡。”世祖不高兴。

王文统十分忌恨窦默,奏请任他为太子太傅。默辞谢道:“太子之位尚未确立,臣不敢先受太傅之名。”

因而还是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详见《许衡传》。默称病请求回归家乡。

不久,王文统被诛,世祖回忆窦默的话,对左右近臣道:“往日说王文统不可用的,只有窦汉卿一人。如果还有一二说这话,朕难道会不加考虑吗?”将窦默召回,在京师赐建上等房舍,命官府每月供给俸禄,国家大政必定去征求他的意见。

默与王磐等奏请设两翰林院:其一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管其事;其二为翰林兼国史院,仍旧纂修国史,执掌皇帝的诏令,做皇帝顾问,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的和礼霍孙主持其事。世祖同意照办。

默又上言:“三代之所以风俗淳厚,国运长久者,皆是设立学校培养人材所致。今应建学聘师,广选贵族子弟进行教育,作为树立良好风俗的根本。”

世祖采纳。默曾与刘秉忠、姚枢、刘肃、商挺侍奉于皇帝之前,默上言道:“君有过错,臣当直言,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这是自古就提倡的。

今则不然,君说可,臣也以为可,君说不可,臣也说不可,这不是好的政风。”第二天,又侍奉世祖于幄殿,有一猎人失一鹘,世祖大怒,有个侍臣从旁也说此人应加罪惩处。

世祖讨厌这侍臣的迎合,命施以杖刑,而释猎人不问,退朝之后,秉忠等祝贺窦默:“非公以诚对待皇上,怎能使皇上有如此之清醒。”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来祝寿。

世祖很有感慨地说:“这样的贤才,如能请上帝让他年轻几岁,使他们留朕左右共治天下该多好。可惜他现已老了!”默既年老,不就职任事,世祖多次派宦官赐珍宝及各种器物去慰问。

至元十七年(1280),加昭文馆大学士,享年八十五岁而卒。世祖深为哀悼,厚赐丧事费,皇太子也给丧葬费钞二千贯,命护送归葬肥乡。

默为人乐观,平时不曾评论别人,与人相处,和颜悦色。在议论国家大事时,却当面争持,人们说西汉汲黯也超不过他。

世祖曾对侍臣们说:“朕求贤三十年,只得到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说:“如窦汉卿之心与姚公茂(枢)之才合而为一,真可说是全人了。”

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

文言文,汉卿,窦默字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文言文

一: 太史公说:“《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这不就是说的李将军吗 。我见到的李将军像乡下人一样的朴实,口不是能说善变。到他去世的那天,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这话虽很短小精炼,却可以见到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二、加点字解释。

1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诚:_确实 ______ 信:__信任______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言:__说话_____ 蹊:_小路_______

3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 谕:__告诉,这里是“说明”的意思_____

三、理解习题

1. 司马迁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正是李将军治军的写照,选文并未提供相应实际材料,你能说出一二吗?(可以用《史记》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答:自己写吧

2. 李广以身作则、朴实的治军方法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佩,文中哪句话证明了这一点?

答: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3. 李广人称“飞将军”,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就化用了这一典故,你能默出这首诗吗?

答: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史记》中记载李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你能默出一首表现将军高超射术的诗吗?

答:《塞下曲·其二》 作者: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翻译文

意思是:刚健笃实者畜聚不已,乃至光辉焕发、日日增新自身的美德。

1.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乾下艮上--山天大畜 卦辞:大畜:利贞。

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卦辞的意思是,大畜卦很好。不在家吃饭(而在朝廷吃饭)吉利。

利于远涉大河。 2.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笃:厚) 3. 《彖》的意思是大畜卦象征所畜的对象是大。道德是刚健诚实,两者交相辉映,天天有进步。

阳刚在上,尊重贤才,自强不息而不妄为。尤其是能够做到该止则止,才是最大的正道。

4.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识:zhi,心中牢记) 5. 《象》的意思是:天在山中,山有容乃大,所以叫大畜。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君子应该多多研究学习前人的所作所为,言谈举止,用来培养丰富自己的道德学识。

6. 艮为山为止,天之大却容于山间,可见天之谦小。这个卦象重点告诉我们就是畜德以止,知道当止则止。

“止健”尤为重要。什么事止健?健是刚是刃是强是阳。

也就是说做人如果能够能够把自己的锋芒止住,那么他的道德就达到了极点。 7. 根据《彖》和《象》的说明,大畜卦的涵义如下: 一、根据卦象解释大畜的含义。

大畜卦,下乾上艮,乾为天,艮为山。“天在山中”,所蓄之大,莫大于天。

有容乃大,容天更大。有容天的胸怀,本身就是极高的道德修养。

唯恐大家还不明白,接着又说:君子应当学习和牢记历史上圣贤的言行,以加强道德的积蓄。说明,大畜主要指的是道德修养,就是立德。

二、提出立德的目的:“利贞”,即利于坚守正道;“不家食”,不在家自食,而是报效国家。 三、描绘了立德的标准:“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乾为刚,艮为实,象征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深厚的道德修养,因此,每天都能形象光彩照人,面貌焕然一新。

四、指出了立德的方法,也就是立德之道:“止健”。这是本卦的中心内容。

为何“止健”呢?就是象“刚上而尚贤”一样,让阳爻居于上,变为“正”。大畜卦的上九居于君位六五之上,象征君王具有礼贤下士的胸怀和美德。

止健,就是使其具有这种胸怀和美德,这就是“正”,而且是“大正”。如何“止健”呢?“利涉大川”,就是象利于在涉越大河中锻炼一样,在艰难困苦中进行道德的修炼。

5.我们古代卒谥“文”的名臣有哪些

历史上单谥“文”的名人有: 【周】孔圉,宋文公子鲍,周公旦,荀寅(即中行文子),秦文公,季孙行父,晋文侯仇,晋文公重耳,陈文侯圉,曹文侯寿,楚文王赀,赵武,齐文侯赤,虢文公,鲁文侯贾,燕文公时,魏文侯都 【汉】朝阳文侯华安,汝阴文侯夏侯婴,淮阳文王刘玄,齐文王刘则,鲁文王刘陵,河间文王刘辟疆,楚文王刘礼, 【三国】娄侯张昭,司马昭 【南北朝】衡阳王刘义季,元昭业,任城王元彝,宇文泰,主动文广,长孙俭 【隋唐】上官仪,令孤楚,白居易,韦贯之,韩愈,权德舆 【宋】王安石,朱熹,王珪 【元】欧阳玄,姚燧 明清时,除亲王外无单谥,且“文”单谥只用于皇帝。

宋 李昉(925-996),字明远,北宋文学家,深州饶阳县五公村人。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皇帝去南郊祭祀,跪拜时摔倒,几天后去世。

赠司徒,谥文正。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县(山东)人,字子明。

太平兴国进士。真宗时入相,进太保,当国最久。

事至不胶,有谤不校,引荐朝士,不令其人自知。以天禧元年(1017年)卒,寿六十一,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王曾(978-1038),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

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兴化仙游人,蔡京弟。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享年70岁,赠太傅,谥文正。

郑居中(1051-1123),字达夫,北宋河南开封人,进士及第,由中书舍人连升至翰林学士。因与蔡京不合,罢改资政学士,后再出任枢密院,官累特进,寻拜居中为少保、太宰,仍事事与蔡京立异。

入朝暴遇疾回舍,数日卒,年六十五。赠太师华原郡王,拜太宰,加少师,封燕国公。

卒谥文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苏州)人。

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赠魏国公。司马光(1019~1086), 山西闻喜县涑水乡人, 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蔡沈(1167--1230) ,字仲默,宋建阳人,世称九峰先生。绍定三年,蔡沈逝世,谥“文正”。

(此人得谥文正不知是本谥,还是元明两代追谥或加谥的,尚待考,也请知之者指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

死后70年,南宋乾通6年,追赠太师,谥文正。 金 虞仲文字质夫,武州宁远人也,仕为辽相。

归金,授枢密使平章政事,封秦国公。年五十五卒,谥文正。

天会七年,赠兼中书令。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濮国公。

(生卒年待考) 张行简(?——1215),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字敬甫。生年不 详,卒于金宣宗现佑三年(1215)。

金世宗大正十九年(1179) 己亥科状元。贞佑三年(1215),病逝于任上。

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文正。 元 耶律楚材(1190-1244),金与蒙古国官员。

契丹族,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契丹皇室后裔。

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耶律有尚 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

卒年八十六,赐谥文正。(待考) 窦默(1195-1280) 元初名医、名臣、名儒,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字汉卿,广平府肥乡县城西村人。卒后追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故后人多称其“窦太师”和“窦文贞(正)公”。

许衡(1209-1281) 元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及死后,世祖加赠司徒,封魏国公,谥文正。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因从释氏,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

卒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

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廉希宪(1231—1280),元代政治家,维吾尔族。

其祖上均为高昌世臣。大德八年(1304),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加赠恒阳王。 何玮(?-1310),易州易县人。

至大元年,迁太子詹事,兼卫率使。三年,改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卒。

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吴澄(1249-1333),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字幼清,学者称草庐先生。

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年八十五。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王寿(1250?-1310),字仁卿,涿郡新城人。卒年六十,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

明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宁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工文章,名书室曰正学,官侍讲学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 长期生活在北京。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

1516年(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病逝,享年70岁,赠太师,谥文正。 谢迁(1449-1531),字子乔,浙江余姚人。

明成化11年(1475),谢迁应试,得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

窦默字汉卿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